黄曲霉毒素基本概述黄曲霉毒素(AF)是一类结构和理化性质相似的真菌次级代谢物,是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理化性质最稳定的一类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霉菌代谢产生的生物毒素,具有十分强力的毒性,尤其是人的肝脏和肾脏会有比较大的损害.由于黄曲霉毒素可以在农作物生长、收获、晾干、加工和储藏的任何环节,因此极易污染花生、玉米、大米、大豆、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并由此直接进入食物链.常见的几种AF的毒性按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B1、M1、G1、B2和G2.B1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I类致癌物.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物,它广泛存在于粮油食品和饲料中,对人类和动物有害。一种真菌可能产生多种毒素,多种真菌可能产生同一种毒素。通常粮食或饲料中的真菌毒素并非单独存在,可能以一种或数种毒素为主,当不同毒素同时存在时,真菌毒素的毒性有累加效应(如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但并非是相加或相乘的关系。真菌毒素的毒性变化很大,它取决于毒素的种类、数量、摄入量、持续摄入时间、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卫生、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了400多种结构不同的真菌毒素,其中已经被分离鉴定的有20多种,危害较大的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A、伏马毒素和T2/HT2毒素等。其中,黄曲霉毒素是天然物中致癌性最强的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 H 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也是世界各地农产品及食品中最易受其污染的一种真菌毒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谷物供应的25%受真菌毒素污染,这些真菌毒素会通过被污染的谷物、饲料和由这些饲料喂养的动物所提供的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们的食物链,从而对人畜表现出致癌性、遗传毒性和致畸性。目前,全世界已有100个国家规定了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的限量,我国GB 2761-2011也明确规定了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因此,准确检测真菌毒素含量的技术手段变得极为重要。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方法从一株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citrinum中分离得到了一个结构新颖的半缩醛类化合物(1).通过高分辨电喷雾质谱、一维以及二维核磁等方法确定了它的平面和立体结构,同时,从核磁谱图中发现了化合物1在溶剂中是以互变异构体的形式存在的.在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人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La以及人白血病细胞K562等4种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筛选中,发现化合物1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显示弱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77.4 μmol·L-1.
从一株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citrinum中分离得到了一个结构新颖的桔霉素衍生物penicitrinol L (1)以及两个己知类似物penidicitrininB(2)和pennicitrinoneA (3).通过一维和二维核磁以及高分辨质谱等波谱学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的结构.此外,化合物1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具有中等的抑制活性,化合物3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具有较弱的抑制活性.
建立黄芪注射液的1H NMR指纹图谱,并对8批黄芪注射液进行初步的质量分析.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分别建立黄芪注射液的初级和次级代谢物1H NMR指纹图谱,借助1H-1H化学位移相关谱(COSY)和1H-13C化学位移相关谱(HSQC),对黄芪注射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指认;结合相似度和相对含量分析对8批黄芪注射液进行质量分析.从黄芪注射液的核磁指纹图谱中共指认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25个,对8批黄芪注射液的1H NMR图谱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厂家的注射液产品之间在化学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且初级代谢产物含量及波动范围远远高于次级代谢产物,是黄芪注射液质量均一性的主要影响成分.本研究初步分析了黄芪注射液产品的质量差异状况,为提升其质量控制水平奠定了研究依据.
吡咯并[4,3,2-de]喹啉类生物碱是从蟾蜍以及海洋生物等中提取出来的次级代谢物,具有抗寄生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是一类有成药潜力的天然产物.综述部分吡咯并[4,3,2-de]喹啉类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生物合成以及化学合成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现存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目的 研究1株海洋来源真菌As pergullus versicolor NM-021杂色曲霉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方法,结合与文献报道的数据比对,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运用细胞毒活性筛选模型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从该菌株中分离得到了2个蒽醌类化合物2 H-6-O-Methylaverufin(1)和6-O-Methylaverufin(2).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人结肠癌和食管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结论 从该菌株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具有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1).
长期以来,陆地真菌是开发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最近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海洋真菌被发现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结构独特,性质新颖的次级代谢物,海洋真菌是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环境中,海洋子囊类真菌构成了海洋真菌的主体,开发海洋子囊类真菌次级代谢物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