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1H NMR技术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观察给予川楝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后小鼠血清代谢物组的变化,并对其毒性机制进行解释。方法给药组灌服川楝子乙酸乙酯提取物,采集血清进行1H NMR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小鼠血清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川楝子毒性模型并收集数据后,运用PCA载荷图对磁共振氢谱和相关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和分类。结果 PCA三维得分图中给药组与对照组无明显重叠部分,载荷图中显示最大变异代谢物,生物标志物变化明显,发现小鼠血清中参与能量代谢的葡萄糖和乳酸含量增加,甘氨酸等氨基酸水平明显上升,胆碱水平下降。结论结合小鼠体质量和血清生化指标,显示川楝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肝肾毒性。
为探讨阿霉素致大鼠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1H NMR代谢组学技术对大鼠肝脏内源代谢物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鉴定了16个与阿霉素肝毒性密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一步通过代谢通路分析(MetPA),发现阿霉素显著影响肝脏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以及酪氨酸代谢.阿霉素肝脏毒性的发生与干扰氨基酸、脂质、嘌呤代谢、能量代谢、生物转化及氧化应激等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从代谢的角度分析了阿霉素对肝脏代谢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其毒性机制奠定了基础.
建立黄芪注射液的1H NMR指纹图谱,并对8批黄芪注射液进行初步的质量分析.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分别建立黄芪注射液的初级和次级代谢物1H NMR指纹图谱,借助1H-1H化学位移相关谱(COSY)和1H-13C化学位移相关谱(HSQC),对黄芪注射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指认;结合相似度和相对含量分析对8批黄芪注射液进行质量分析.从黄芪注射液的核磁指纹图谱中共指认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25个,对8批黄芪注射液的1H NMR图谱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厂家的注射液产品之间在化学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且初级代谢产物含量及波动范围远远高于次级代谢产物,是黄芪注射液质量均一性的主要影响成分.本研究初步分析了黄芪注射液产品的质量差异状况,为提升其质量控制水平奠定了研究依据.
本文以临床观察选取的小柴胡汤证典型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1H NMR代谢组学技术对小柴胡汤证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尿液进行对比分析,从尿液核磁图谱中指认出内源性代谢物34种.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小柴胡汤证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尿液中的代谢物可明显区分,说明小柴胡汤证患者体内代谢物轮廓发生了明显变化.结合S-plot散点图和VIP值找到1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患者尿液中浓度升高的代谢物有亮氨酸、甲酸、甘氨酸、马尿酸、尿嘧啶,降低的有苏氨酸、2-羟基异丁酸、乙酰胺、2-氧化戊二酸、柠檬酸、二甲胺、丙二酸、甜菜碱、氧化三甲胺、苯乙酰甘氨酸、尿苷.这些代谢物涉及肠道微生物平衡、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通路,与小柴胡汤证主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小柴胡汤证的数学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准确判别小柴胡汤证患者.本研究为小柴胡汤证的客观诊断和合理用药奠定了实验基础.
目的:研究氯霉素前体D-(-)-苏式-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D-(-)-NAD)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识别特性.方法:以D-(-)-NAD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1H NMR和紫外光谱研究其形成机制,用平衡结合实验考察其识别特性及印迹效率.结果:在乙醇溶剂中,模板可通过硝基、氨基与MAA发生氢键或离子作用,该条件下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明显的专一识别能力及立体选择性.结论:该印迹聚合物可进一步用作D-(-)-NAD的高效吸附剂或手性色谱分离固定相.
硕士研究生课程《核磁共振波谱法》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常见和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自己的教学心得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目的:研究盐酸倍他洛尔和β-环糊精包合物化学计量比、结构信息和稳定常数.方法:配制不同浓度比例盐酸倍他洛尔和β-环糊精混合溶液,测定了它们的1H NMR数据,绘制出Job's曲线.并测定了包合物的二维ROESY和排序扩散谱(DOSY)数据.结果:盐酸倍他洛尔和β-环糊精的Job's曲线拐点均在r=0.5处.1H NMR显示盐酸倍他洛尔的H-4'~H-8'包合后向高场位移.ROESY图谱的交叉峰信号出现在H-5'~H -8'和β-环糊精的H-3、H-5、H-6之间.DOSY获得了包合物的扩散系数.结论:盐酸倍他洛尔与β-环糊精形成了化学计量比1∶1的包合物.盐酸倍他洛尔由窄口端进入β-环糊精内部,H-4'至H-8'部分完全进入疏水空腔,其余部分在空腔外部.用β-环糊精的表观扩散系数近似代替包合物的扩散系数可方便地计算出包合物稳定常数,结果为153.2 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