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研究中,在亚麻科植物白花柴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包括7个萜类化合物(1-7),3个简单的苯丙素类化合物(8-10),3个香豆素类化合物(11-13)和5个其它化合物(14-18).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是经波谱方法及与文献对照鉴定得到的.其中化合物1-16为首次从白花柴和亚麻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亚麻子始载于<本草图经>,为亚麻科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种子,别名为胡麻子、壁虱胡麻、亚麻仁,是药食同源之品,主产于加拿大、北美、阿根廷、印度等国.我国也是其主要产地之一,分布于内蒙古、西北、东北、陕西、云南等地,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4位,并作为常用中药被<中国药典>收载.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从亚麻子中分到3个腈苷类成分[1](linamarin,linustatin和neolinustatin),4个黄酮醇类化合物,2个木脂素类成分[2],2个苯丙烯酸酯类成分[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显著的降血压、调血脂、抗癌、抗炎、抗过敏、降血糖、提高?忆力和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并用于治疗心血管、风湿、癌症、化学性肝损伤、疟疾等疾病.深入研究其有效成分对亚麻子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亚麻子(Flaxeed)为亚麻科亚麻属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种子,亦称大胡麻、胡麻仁,载于<中国药典>,主产于我国内蒙、东北、新疆等地,其味甘、性平,具有润燥、祛风等功效[1].临床用于皮肤骚痒、麻风、眩晕、便秘等症.而近年来,亚麻子在民间逐渐被用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的文献报道还较少.为此,我们对亚麻子脂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了结构鉴定:(+)-松脂素(1)、(+)-丁香树脂酚(2)、Dihydrocubebin(3)、α-亚麻酸甲酯(4)、β-谷甾醇(5),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胡麻的正名或别名有3个.脂麻科的脂麻Sesamam indicum黑色种子,称胡麻或小胡麻;亚麻科的亚麻Linum usitaissimum种子,称大胡麻或胡麻子[1];唇形科的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种子称小胡麻或三角胡麻[2].更有甚者,脂麻的黑色种子定正名为黑芝麻,其叶和花又名为胡麻叶、胡麻花.植物亚麻又名山脂麻、胡脂麻、胡麻.另外,胡麻又称巨胜,而莴菊及续断种子的别名亦称巨胜子[1].名称混乱,常使药不能达医者之意,剂不能驱病者之疾,故必须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