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载人航天活动中,近半数航天员会在其飞行的24 ~ 72 h内受到运动病的困扰.运动病可能对航天员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同时,航天员在运动病期间工作能力上受到的限制会对飞行任务造成巨大影响,尤其是对短期飞行任务.个体化研究策略关注影响运动病发生发展中的个体化因素,对载人航天事业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基于个体化特征的个体化治疗理念对于治疗和缓解运动病病症,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策略方案的制定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回顾了航天运动病发生率及其生理改变特点并进行了评价,对后续的运动病个体化研究提出了建议.
运动病(motion sickiess,MS)包括航海运动病(晕船)、晕车、航空运动病、航天运动病以及模拟器运动病等[1].一个多世纪以来,对MS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学说,如感觉冲突和神经失匹配学说;神经递质假说;体液转移学说;血液动力学改变学说;神经毒性假说;耳石失重假说等.但是,MS发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仍未被充分阐明,深入探讨MS发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特别是前庭传导通路及其递质和受体作用,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MS提供理论基础.现对运动病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运动病是因异常运动刺激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面色苍白、出汗、流涎、淡漠、嗜睡、腹部不适、眩晕、恶心或呕吐等症状与体征.它发生于人们乘坐车、船、飞机、游乐设施或航海、航空、航天模拟和实际作业时,因所处的运动环境不同,运动病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晕车、晕机(空晕病)、晕船(航海运动病或海晕)、航天运动病(航天病)、模拟器病等.运动病发病率较高,随运动环境不同变化也较大.迄今人们对运动病发病机制有了较多较深入的认识,对其防治也研究出了多种方法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