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是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的、以呼吸暂停和血氧饱和度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我科从2003年至今采用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H-UPPP)[1]治疗以软腭及其后区阻塞为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我院于2000年开展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临床治疗,现将200例治疗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各种上呼吸道解剖异常导致结构负荷增加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重要致病因素[1,2].自1981年Fujita将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上气道重建手术应用于鼾症治疗后,此类手术逐渐成为OSAHS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UPPP在改善症状、睡眠呼吸障碍的生理指标以及减少死亡率方面是有效的[3~5].随着对OSAHS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基础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前瞻性研究及手术疗效临床证据的累积,睡眠外科医师逐渐认识到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对疗效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外科技术更加注重生理功能的保护,个体化和综合治疗的概念越来越被重视.
多种方法可以定位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上气道阻塞部位.本文分析阻塞定位手段在预测上气道重建手术疗效中的价值,总结各种定位手段的单独及综合应用对适应证选择的指导作用.
上气道-食管压力测定是通过在上气道和食管内放置多个压力感受器来测定患者整夜咽腔和食管内压力的动态变化,根据各传感器的压力波动差异判定每次呼吸事件的性质和阻塞部位,并且可定量各个平面的阻塞频率和构成比,是目前较为准确的定位诊断方法.本文介绍了上气道-食管压力测定技术的历史回顾、定位原理以及在睡眠呼吸外科的应用进展,并将其定位作用与传统形态学检查作一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