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西安临潼进行的考古发掘,于渭河之滨零口村出土一具女性骨骸,编号为M21.墓主人生活于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死时年约16岁,遗骨保持着下葬时仰身直肢的姿势,骨骼基本保存完整,但是颅骨、脊椎骨、肋骨、盆腔骨上留有累累伤痕,四肢骨骼还有多处骨折.
目的 对东莞市石排镇李家坊双人墓出土的两具明代古尸骨骸进行人类学鉴定和塑化保存.方法 依据古尸骨骸的部分骨性标志、牙齿磨耗程度特征和长骨长度等参数,按邵象清、吴汝康等的人体测量方法,对古尸骨骸的性别、年龄和身高等进行鉴定;并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对古尸骨骸进行塑化保存.结果 骨骸M1为男性、年龄为55~65岁之间、身高为160 cm左右;M2为女性、年龄为45~55岁之间、身高为155 cm左右.经塑化保存一年多来效果良好.结论 两具骨骸的鉴定和塑化保存对研究东莞市明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塑化技术是长期优质保存出土古尸骨骸的有效途径.
目的探讨包括骨骸和服饰在内的生物类文物标本优质保存的新途径.方法采取本室获得正式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对鹤山市出土的明代古墓骨骸和陪葬品木梳、发簪及馆藏的民族服装进行塑化保存.结果塑化后的骨骸、木梳、发簪和服装等文物具有类似塑料的性能,表面的色泽花纹、外形大小等与塑化前保持一致,硬度和柔韧性较塑化前有所增强,经2年跟踪观察,外形质地完好如初.结论本专利技术是保存生物类文物标本的一条新途径,既适用于新出土的骨骸和陪葬品,又适用于馆藏的绵织品等生物类文物.
目的对广州市南越王宫署遗址挖掘中明代地层出土的8具人骨遗骸进行人类学鉴定.方法根据遗骸各相关骨块的标志特征和牙齿磨耗程度,对年龄、性别、身长等分别进行鉴定.结果此8具遗骸,2具为男性,5具为女性,另1具因年幼未能确定性别.8具骨骸的身高、年龄特征都作了较精确的测定.结论对此批骨骸鉴定的成功,既为广州市南越王宫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数据,又为广州市南越王宫署博物馆的建成后的展出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保存了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料,意义重大.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2013年5月,某档案馆在东北某市提取到疑似1953年美军飞机坠毁失踪人员骨骸,但对其身源无法确定.遂将其中一块骨骸送至我中心,要求进行人种推断.1.2 SNP分型检验[1-2]用常规方法提取检材DNA,模板浓度≥1 ng/μL.扩增及延伸反应配置PCR引物池以及延伸引物池,每份样品94个位点分48-plex和46-plex两组扩增,分别配置48-plex和46-plex的PCR反应体系,使用96孔板进行多重PCR扩增,对扩增产物直接在原孔中加入纯化试剂进行产物纯化,纯化后每孔加入引物延伸反应混合物,进行延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