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膦酸盐类】相关文献(29)
  • 伊班膦酸合并化疗治疗骨转移疼痛44例疗效观察

    《山西医药杂志》 CSTPCD CA 2007年5期

    骨转移常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等,多见于肿瘤晚期,病理多为溶骨性破坏,引起进行性骨痛.因此,抑制骨破坏,减轻骨痛,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重要内容.近年来研制的抗骨溶解制剂双膦酸盐类,能逆转骨溶解病变的进展,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自2003年2月采用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生产的伊班膦酸(艾本)并化疗治疗44例骨转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伊班膦酸 化疗治疗 骨转移疼痛 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生存质量 骨溶解 现报告如下 双膦酸盐类 肿瘤晚期 医科大学 生物医学 前列腺癌 甲状腺癌 骨痛 工程中心 乳腺癌 溶骨性 骨破坏 制剂 生产
  • 双膦酸盐相关非典型股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3年11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双膦酸盐相关非典型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15例(15侧骨折)双膦酸盐相关非典型股骨骨折患者资料,平均年龄76.0±6.4岁(65~88岁)。所有病例骨折时髋部骨密度T值平均为-3.1±0.7(-1.8~-4.5)。9病例骨折部位位于转子下,6例位于股骨干。12例采用髓内针固定。3例采用钢板螺钉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9±1.4个月(4~8个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不同固定方式骨折愈合时间无差异(t=1.56,P=0.14)。服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无相关性(r=0.034,P=0.904)。结论手术治疗是双膦酸盐相关非典型股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股骨骨折 双膦酸盐类 非典型骨折
  • 双膦酸盐类化合物的名称使用问题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STPCD CA 2004年1期

    双膦酸盐类(Bisphoshonates BPs)化合物是除雌激素、降钙素外又一抑制骨吸收药物,主要用于Paget's病、肿瘤引起的骨溶解、非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骨质疏松症、异位钙化、骨化以及核医学用作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等.

    双膦酸盐类 类化合物 骨肿瘤 诊断和治疗 骨质疏松症 异位钙化 高钙血症 降钙素 核医学 骨吸收 骨溶解 非肿瘤 雌激素 药物 骨化
  • 重视双膦酸盐类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中的应用

    《癌症进展》 CSTPCD 2006年3期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骨质损害是MM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之一,包括全身骨质疏松溶骨性病变、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MM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因此预防和治疗MM骨骼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就显得更加重要.近年来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s)化合物在这一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疗效,如何合理、有效地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双膦酸盐已成为血液学和肿瘤学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双膦酸盐类 治疗 多发骨髓瘤
  • 骨转移癌疼痛治疗现状

    《人民军医》 CSTPCD 2009年10期

    1 药物治疗1.1 非甾体消炎药物和阿片类药物治疗非甾体消炎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损伤组织中炎症介质的生成;阿片类药物则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内外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果,两者镇痛机制不同,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

    骨肿瘤 肿瘤转移 双膦酸盐类
  • 新的双膦酸盐类抗癌药唑仑膦酸的Ⅰ期临床研究

    双膦酸盐类 抗癌药
  • 双膦酸盐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应用评价

    目的:双磷酸盐类(Diphosphonate)药物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抗代谢性骨病新药,主要用于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高钙血症等.虽然此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是较轻微的,且是暂时性的.但随着其应用的日益广泛,该类药物对胃肠道、眼部、颚骨坏死、肌肉骨骼疼痛及肾脏等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其不良反应与应用进行阐述和评价.方法:采用国内外文献检索方法.结果及结论:在临床上预防双磷酸盐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双膦酸盐类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 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评价

    目的:评价双膦酸盐类药物在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查阅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双膦酸盐类药物在预防病理性脊柱骨折、高钙血症和缓解骨痛方面疗效显著,在预防非脊柱骨折、高钙血症和总生存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轻微,常为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结论:随着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开发进展,其药物强度越来越高,疗效更持久,不良反应更低,给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双膦酸盐类 多发性骨髓瘤 高钙血症 帕米膦酸二钠 唑来膦酸钠
  • 英语加油站

    本期我们一起学习一类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类药物相关的英文单词."双膦酸盐"对应的英文为:"bispho-sphonate",也可用"diphosphonate"表示.前缀"bi-"或"di-"有"two,double,both"之意,也指"containing two atoms,radicals,or groups",意思是"二、两倍的、两者的,包含两个原子、原子团等",例如:"bilat-eral"指"双边的、双方的","diiodide"指"二碘化物".

    英语 双膦酸盐类 骨吸收抑制剂 原子团 英文单词 碘化物 Two 学习 物相 前缀
  • 口服双膦酸盐用药史对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发热不良反应的影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6年4期

    目的:唑来膦酸作为一种静脉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对于口服双磷酸盐不耐受或依从性差的患者,但发热等不良反应影响了该药的使用,探讨有口服双膦酸盐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密固达)5 mg 后发热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双能 X线骨密度检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T 值≤-2.5被定义为骨质疏松。对其中113例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35例,记为 A 组,无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78例,记为 B 组。比较治疗前口服双膦酸盐治疗时间与治疗后发热发生率的关系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后发热的影响因素。结果:35例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中,无高热,2例有中低度发热反应(5.71%)。78例无双膦酸盐用药史者中,33人出现发热(42.3%),其中低热15人、中度热14人、高热4人,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另外,对在门诊与病房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患者发热情况进行分析,用药地点对发热发生率无影响。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口服双磷酸盐用药史是发热的保护性因素,既往口服双膦酸盐每增加1个月,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的发热风险减少23.1%。结论:既往有口服含氮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用药史者,在首次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 治疗时,可显著减少急性炎性的发热反应发生率,即口服含氮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用药史是首次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发热不良反应的保护性因素。

    双膦酸盐类 骨质疏松症 唑来膦酸 发热
  •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与评价

    《中国医刊》 CSTPCD CA 2003年9期

    目前,根据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骨吸收抑制剂,如钙制剂、钙调节剂(雌激素、维生素D和双膦酸盐类);另一类为骨形成促进剂,如氟化物和甲状旁腺激素等.其中双膦酸盐类制剂最受青睐.

    骨质疏松症 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类 抑制剂 甲状旁腺激素 骨形成促进剂 钙调节剂 发病机制 维生素 骨吸收 钙制剂 氟化物 雌激素 防治
  • 双膦酸盐类药物在骨折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在骨折急性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骨科收治骨折急性期患者88例,进行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骨折常规治疗,研究组服用阿仑膦酸钠,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结果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7.73%,对照组总有效率79.55% (P<0.05).研究组满意度95.45%,对照组满意度75%(P<0.05).结论 骨折急性期患者治疗中使用双磷酸盐,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双膦酸盐类 骨折急性期 临床效果
  • 唑来膦酸可减少乳腺癌复发

    《中华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1年46期

    研究表明,使用唑来膦酸可减少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复发.研究人员认为,这可成为深入了解乳腺癌复发机制的关键,并为患者的医疗护理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唑来膦酸是双膦酸盐类的一种,双膦酸盐类是一组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然而,他们也用于癌症患者以防止继发性骨肿瘤的影响,如骨骼的疼痛和脆弱.实验室研究表明,唑来膦酸可能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并可增强其他化疗的效果,因此,由Robert Coleman教授领导,地点位于英国谢菲尔德的Weston Park医院,进行多中心AZURE试验来进行进一步调查.试验招募了来自174个中心的3360例Ⅱ期/Ⅲ期乳腺癌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接受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使用或不用唑来膦酸.对试验进展情况的中期分析表明,患者没有看到临床治疗上的益处.说明此药物缺乏有效性,但除外一组已绝经至少5年以上的女性.这组女性的总生存率为85%,与之相比没接受唑来膦酸女性的总生存率为79%.这种效果独立于由肿瘤发展阶段、雌二醇受体状态和淋巴结累及程度显示的疾病特征之外.Coleman教授解释说:“这是一个虽小却很有意义的增长,这一发现还不足以证明自己,但在对于其他研究和预期将于今年晚些时候获得的额外数据而言,它很可能会改变实践”.

    唑来膦酸 乳腺癌患者 双膦酸盐类 总生存率 女性乳腺癌 治疗骨质疏松症 试验 继发性骨肿瘤 实验室研究 内分泌治疗 抗肿瘤作用 雌二醇受体 肿瘤发展 中心 医疗护理 药物 谢菲尔德 临床治疗 绝经 教授
  • 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探讨

    《医药前沿》 2016年35期

    目的:对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85例骨质疏松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给患者治疗骨质疏松症,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大转子、骨密度以及腰椎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缓解度皆有所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疼痛缓解度为69.7%,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度为39.0%;研究组患者疼痛缓解度显然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两组患者经一段时间治疗后,其骨密度均有一定的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的骨密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大转子、腰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分为:效果显著、有效、无效.其中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61%,两组患者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研究发现,以上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的对骨质疏松进行治疗,但双膦酸盐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能更加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骨密度,以及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对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安全性相对高,值得广泛应用.

    双膦酸盐类 抗骨质疏松 安全性 有效性
  • 唑来膦酸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肿瘤》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9年11期

    双膦酸盐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有效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重吸收.最新研究发现,新一代的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从而发挥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作用.有研究发现,对乳腺癌采用常用化疗药物序贯唑来膦酸治疗,可发挥协同抗肿瘤效应.唑来膦酸-弗隆辅助协同试验(Zometa-Femara Adjuvant Synergy Trial, ZO-FAST)和奥地利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研究小组-12(Austrian Breast and Colorectal Cancer Study Group-12, ABCSG-12)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唑来膦酸在辅助治疗中与内分泌药物联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而与辅助化疗联合使用的效果还有待唑来膦酸联合新辅助化疗降低复发(Neo-Adjuvant Zoledronic Acid to Reduce Recurrence,AZURE)临床试验予以证实.这些结果均表明,唑来膦酸用于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可以降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对唑来膦酸的最佳剂量和疗程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予以确认.

    乳腺肿瘤 双膦酸盐类 肿瘤辅助疗法 唑来膦酸
  • 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世界临床药物》 CA 2005年6期

    编者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常出现骨骼相关并发症,包括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脊髓压迫及疼痛(需要手术或放疗缓解).骨髓瘤骨病的特点是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所致的骨溶蚀性损害,而同时又不伴随相应成骨活动的增加.因此针对破骨性骨溶蚀成为治疗骨髓瘤骨病的一条重要途径.双膦酸盐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功能,最近,许多大型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提示,双膦酸盐可有效减少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骼并发症,本文总结了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髓瘤骨病的疗效、作用模式及其应用前景.

    双膦酸盐类 药物治疗 骨髓瘤骨病 破骨细胞活性 多发性骨髓瘤 对照临床研究 相关并发症 作用模式 应用前景 脊髓压迫 骨骼 高钙血症 成骨活动 性骨折 安慰剂 增强 疼痛 损害 手术 疗效
  • 4种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药学服务与研究》 CSTPCD CSCD CA 2008年4期

    骨转移是多种恶性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常令病人难以忍受,使其牛活质量明显下降.以往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常用方法为化疗、放疗及阶梯性应用止痛药物等,但效果不理想,尤其对广泛骨转移的病人疗效不佳.近年来,国内外将双膦酸盐类药物用于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本研究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临床上常用的4种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经济学效果,以期指导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此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 经济学.药学 肿瘤 肿瘤转移 疼痛
  • 伊班膦酸钠合成路线图解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0年2期

    伊班膦酸钠(ibandronate sodium,1),化学名为[1-羟基-3-(甲基正戊胺基)亚丙基]二膦酸一钠盐一水合物,是瑞士罗氏公司开发的骨吸收抑制剂,1996年首次在德国和奥地利上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伴有或不伴有骨转移的恶性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1]).本品是第三代双膦酸盐类骨吸收药物的代表药物,能特异性作用于骨组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

    伊班膦酸钠 合成路线 破骨细胞活性 破骨细胞凋亡 骨吸收抑制剂 特异性作用 双膦酸盐类 一水合物 药物 高钙血症 恶性肿瘤 化学名 骨组织 骨转移 二膦酸 第三代 奥地利 治疗 诱导 上市
  • 双膦酸盐治疗成骨不全研究进展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14年2期

    成骨不全是一组以骨骼脆性增加及胶原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由编码Ⅰ型胶原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此病以骨脆性增加、骨关节进行性畸形、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及听力下降为常见表现.目前治疗成骨不全的最理想的药物是双膦酸盐,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其治疗的最适剂量与时间、最佳给药途径、最佳药物选择以及药物与成骨不全类型和患者年龄的最适匹配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双膦酸盐类 成骨不全 药物疗法 治疗结果
  • 双膦酸盐类药物可增加非典型性股骨骨折风险

    《药学进展》 CA 2012年6期

    2012年5月21日最先在线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旗下的网络出版物——《内科学文献》上的一篇报道再次指出,双膦酸盐类药物确实可增加非典型性股骨骨折风险(本刊曾在2010年第11期刊登过双膦酸盐可能导致非典型性股骨骨折的相关报道),且该风险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为了评估双膦酸盐治疗与非典型性股骨骨折之间的相关性,上述报道的作者分析了某大学医疗中心477名50岁以上患有股骨转子下骨折或股骨干骨折的住院病人以及200名随机抽样的健康个体的数据.

    双膦酸盐类 非典型性股骨骨折 典型性骨折
  • 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肿瘤学杂志》 CSTPCD CA 2015年1期

    双膦酸盐类药物(BPs)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对BPs在防治骨转移、预防及推迟骨相关事件发生、防治肿瘤治疗相关性骨丢失(CTIBL)及其直接和间接抗肿瘤作用等方面文献进行综述,以提高对BPs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作用的认识.

    双膦酸盐类 肿瘤 治疗
  • 氟他胺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氟他胺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对晚期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例明确诊断前列腺癌并骨转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施行去势术并抗雄激素治疗,在继续服用抗雄激素药物的同时,辅以双膦酸盐治疗.本组病例在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后第5天开始口服氟他胺,用药期间不再使用抗癌药物及其他内分泌治疗.当患者出现骨转移性疼痛时即开始服用双膦酸盐.结果:本组所有病例于治疗后骨转移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治疗后6个月转移病灶数减少了65.7%,12个月减少了46.4%.治疗后3个月骨转移病灶疼痛缓解率为78.9%,6个月为83.5%,12个月为65.9%.治疗后血清PSA明显下降.结论:氟他胺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缓解晚期前列腺癌骨痛的有效手段,能减轻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氟他胺 双膦酸盐类 前列腺癌 骨痛
  • 氟他胺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江西医药》 CA 2008年5期

    目的 探讨氟他胺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对晚期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例明确诊断前列腺癌并骨转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施行去势术并抗雄激素治疗,在继续服用抗雄激素药物的同时,辅以双膦酸盐治疗.本组病例在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后第5d开始口服氟他胺,用药期间不再使用抗癌药物及其他内分泌治疗.当患者出现骨转移性疼痛时即开始服用双膦酸盐.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于治疗后骨转移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治疗后6个月转移病灶数减少了65.7%.12个月减少了46.4%;治疗后3个月骨转移病灶疼痛缓解率为78.9%,6个月为83.5%,12个月为65.9%;治疗后血清PSA明显下降.结论 氟他胺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缓解晚期前列腺癌骨痛的有效手段,能减轻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氟他胺 双膦酸盐类 前列腺癌 骨痛
  • 氩氦刀冷冻序贯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

    《国际肿瘤学杂志》 CSTPCD CA 2015年4期

    目的:观察氩氦刀冷冻消融序贯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科2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骨转移并伴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的28处病灶,在 CT 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术,术后第3天给予唑来膦酸4 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15 min 以上,后续每4周应用一次。数字评分法(NRS)及 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法(KPS)重复评价术前、术后第3天、序贯唑来膦酸治疗后第2周和第12周疼痛程度及生命质量。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准确地穿刺至骨转移病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NRS 在术前、术后3 d、序贯唑来膦酸治疗后2周和12周分别为(7.70±0.86)分、(3.29±0.95)分、(2.54±0.83)分和(2.17±0.76)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30.64,P <0.001),治疗后观察期内疼痛评价有效率91.67%。KPS 在术前、术后3 d、序贯唑来膦酸治疗后2周和12周分别为(45.83±6.54)分、(49.58±6.24)分、(61.67±7.01)分和(78.33±8.68)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18.99,P <0.001),治疗后观察期内12周显效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5.00%(18/24)。6个月后 CT 评价,局部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1例,有效率87.50%。结论氩氦刀冷冻消融序贯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疼痛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冷冻外科手术 肿瘤转移 疼痛 双膦酸盐类
  • 双膦酸盐药物在儿童骨骼疾病中的应用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11年3期

    双膦酸盐类(bisphosphates)药物是近20年研发的一类抗代谢性骨病新药,以美国的Proter & Gamble公司生产的依替瞵酸钠为代表的第一代双瞵酸制剂,首先于1987年上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和骨痛症等[1].

    双膦酸盐药物 儿童 骨骼疾病 治疗骨质疏松症 恶性肿瘤骨转移 双膦酸盐类 代谢性骨病 高钙血症 酸制剂 变形性 新药 痛症 生产 上市 美国 骨炎 公司
  • 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广东牙病防治》 CSTPCD 2008年5期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作为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OP常常“静悄悄”发病,并随年龄增长,骨丢失及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OP同许多牙科疾病的发生与治疗密切相关,如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义齿修复的设计与疗效;正畸治疗;种植义齿修复等等.对于OP的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研究最全面、疗效最确切、应用面最广的品种,可用于各种类型的OP治疗.双膦酸盐首次合成于19世纪,作为药物应用于临床是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患者是在70年代,而双膦酸盐药物的系统研发开始于80年代中期[1],其第三代药物阿仑磷酸钠和利塞磷酸钠等已被证实是理想的、最有潜力的防治OP首选药物之一.现对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OP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骨质疏松症 双膦酸盐类 颌骨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仑膦酸钠片的含量

    《中国药房》 CSTPCD CA 2001年9期

    阿仑膦酸钠为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本品为新型骨吸收抑制剂,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实了本类药物在治疗骨质疏松、增加骨质质量和减少骨折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其作用与雌激素和降钙素相当甚至更好,已越来越受到国际医药界的关注.本品片剂处方较复杂,含淀粉、微晶纤维素等5种辅料.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颁标准WS-693(X-554)-98中,阿仑膦酸钠片的含量测定方法为钼蓝法,该法非常繁复且耗时较长(需经过粉碎、水浴溶解、氧化、显色、吸收度测定等步骤).本文参考有关文献[1],采用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外标法),直接测定阿仑膦酸钠片的含量,方法简便、快捷、专属性强,结果准确可靠.

    液相色谱法测定 阿仑膦酸钠 抗骨质疏松药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方法 微晶纤维素 双膦酸盐类 直接测定 药品监督 临床研究 专属性 抑制剂 吸收度 外标法 钼蓝法 类药物 降钙素 过粉碎 管理局 骨吸收
  • 博宁治疗癌症骨转移引起疼痛的疗效观察

    《新疆医学》 2004年3期

    据报道,30%~70%(平均50%)的癌症患者,尸解发现有骨转移[1],其中半数以上患者出现骨痛.临床上以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肾癌等实体瘤最易出现骨转移,占肿瘤骨转移的80%[2].骨转移多见于肿瘤晚期,40~60岁居多,病理多为溶骨性破坏.一旦发现骨转移常导致患者剧烈疼痛、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以及高血钙等一系列症状,因此抑制骨破坏,减轻骨痛,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近年,国内也有报道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总有效率在81.1%~90%之间,我科自2002年1月~2003年6月,采用博宁对21例患者治疗,均有效的缓解骨转移疼痛,且无严重毒副作用.

    博宁 治疗癌症 肿瘤骨转移 骨转移疼痛 患者生存质量 双膦酸盐类 总有效率 肿瘤晚期 药物治疗 前列腺癌 甲状腺癌 患者治疗 骨痛 功能障碍 毒副作用 病理 癌症患者 性骨折 实体瘤 乳腺癌
  • 双膦酸盐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白血病·淋巴瘤》 CSTPCD 2009年9期

    目的 比较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及伊班膦酸联合化疗预防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骨并发症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MM患者77例,按照用药情况分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24例,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26例.单纯化疗组27例.结果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患者发生1次骨相关事件(SRE)的比例分别为25.0%、26.9%、48.1%(P=0.145).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VCF)的比例分别为4.2%和7.7%,少于单纯化疗组的14.8%(P=0.115).三组的中位首次发生SRE时间(T-SRE)分别为7.5、6.5和4.5个月(P<0.001).唑来瞵酸联合化疗组止痛有效率为66.7%,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有效率为69.2%,单纯化疗组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治疗后的血钙水平低于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P=0.016),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也较伊班膦酸联合化疗组短(P=0.04).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和伊班瞵酸联合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牛率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瞵酸盐可减少MM患者SRE的发生率和VCF.唑来膦酸在减少VCF发生率、减轻骨痛上与伊班膦酸类似,优于单纯化疗组;唑来膦酸在降低血钙水平方面优于伊班膦酸.唑来膦酸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少.患者均可耐受.

    多发性骨髓瘤 双膦酸盐类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