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89锶(89Sr)和89Sr联合中药骨瘤方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瘤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抽样分组方法,分别应用89Sr及89Sr联合中药骨瘤方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瘤患者86例和40例,观察治疗后骨痛缓解和生活质量的情况,比较其转移病灶骨代谢的变化以及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结果:89Sr和89Sr联合骨瘤方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3.72%和95.00%(P>0.05);生存质量的提高稳定率分别为80.23%和95.00%(P<0.05);转移病灶骨代谢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59.30%和52.50%(P>0.05);血液毒性反应分别为28.00%和30.00%(P>0.05).结论:89Sr联合中药骨瘤方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瘤,可加强治疗骨痛的作用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不增加血液毒性反应,是一种疗效较好的联合治疗方法.
国外研究发现人终生患肿瘤的机率大约为40%,肿瘤导致死亡的机率接近25%[1],中国为22.3%[2].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大约80%最终会有骨转移,而脊柱、股骨近端和骨盆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其中脊柱转移最多,可达40%,占脊柱肿瘤的大部.由于肿瘤治疗手段的改进使得肿瘤患者生存率提高,要求临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使受累的变薄弱的骨骼能够长期承受载荷甚至治愈肿瘤.骨水泥成形术(bone cementoplasty)即是近期出现的适应这种要求的新手段,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治疗肿瘤方面主要用于继发性骨肿瘤及一些特殊的原发性骨肿瘤.
骨恶性肿瘤是骨组织或其附属组织的新生物,可分为原发性骨肿瘤,继发性骨肿瘤与转移性骨肿瘤3种;按其恶性程度又分良性、恶性以及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骨巨细胞瘤[1].对于恶性骨肿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截肢,截肢后给予安全、规范、足量、全程放化疗,以杀灭瘤细胞,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使用唑来膦酸可减少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的复发.研究人员认为,这可成为深入了解乳腺癌复发机制的关键,并为患者的医疗护理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唑来膦酸是双膦酸盐类的一种,双膦酸盐类是一组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然而,他们也用于癌症患者以防止继发性骨肿瘤的影响,如骨骼的疼痛和脆弱.实验室研究表明,唑来膦酸可能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并可增强其他化疗的效果,因此,由Robert Coleman教授领导,地点位于英国谢菲尔德的Weston Park医院,进行多中心AZURE试验来进行进一步调查.试验招募了来自174个中心的3360例Ⅱ期/Ⅲ期乳腺癌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接受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使用或不用唑来膦酸.对试验进展情况的中期分析表明,患者没有看到临床治疗上的益处.说明此药物缺乏有效性,但除外一组已绝经至少5年以上的女性.这组女性的总生存率为85%,与之相比没接受唑来膦酸女性的总生存率为79%.这种效果独立于由肿瘤发展阶段、雌二醇受体状态和淋巴结累及程度显示的疾病特征之外.Coleman教授解释说:“这是一个虽小却很有意义的增长,这一发现还不足以证明自己,但在对于其他研究和预期将于今年晚些时候获得的额外数据而言,它很可能会改变实践”.
目的:观察帕米膦酸钠(博宁)治疗骨转移癌引起疼痛的效果.方法:对30例确诊骨转移癌病人静脉滴注博宁90mg,4周重复,共6次.结果:止痛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有效率80%(24/30).获效时间1~26d,73.3%患者在两周内获效.出现副作用有3例,注药后次日发热38~38.7℃.结论:博宁治疗骨转移癌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目的观察帕米磷酸二钠(APD)治疗肿瘤骨转移疼痛的疗效.方法对72例病理确认的恶性肿瘤溶骨性转移疼痛患者一次性给予APD60 mg或90 mg静脉点滴.结果APD60mg、90 mg治疗7天后止痛有效率分别是76.4%、82.4%,P>0.05.APD60 mg、90 mg治疗28天后止痛有效率分别是71.0%、88.2%,P>0.05.不良反应为一过性发热,食欲减退恶心,暂短性骨痛加重等.结论APD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痛,疗效好,副反应小,使用方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骨盆骨肿瘤指发生于骨盆各骨的骨肿瘤,组织来源多样,病理分型复杂,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困难。骨盆骨肿瘤按照肿瘤来源可以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及继发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病理分型多样,约占全身原发骨肿瘤的4%[1],继发性骨肿瘤多见于骨转移瘤。按照肿瘤良恶性程度可以分为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其中恶性骨肿瘤占绝大多数[2]。按照肿瘤数目可以分为多发性骨肿瘤及单发性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