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1,6-二磷酸果糖(FDP)应用在预防合并感染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呼吸衰竭中并发房性心律失常中的效果,报告如下.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般多采用病因治疗和促进受损心肌细胞恢复.如未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发展成慢性心肌炎或不可逆转的心肌病变[1,2].我们应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的心肌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采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5例,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对照,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治疗中二磷酸果糖与维生素C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患儿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二磷酸果糖与维生素C 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CK 与 CK-MB 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治疗中二磷酸果糖与维生素C的应用效果显著。
目的:探讨单味黄芪佐治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两组患儿均卧床休息,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1,6-二磷酸果糖静滴,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心律平等对症处理.15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上述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单味黄芪20g,加水200ml,文火慢煎成100ml,分3次温服.15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1.4%)明显高于对照组(17.1%),P<0.01;总有效率(91.4%)亦高于对照组(68.6%),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单味黄芪能有效缓解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症状体征,促进心肌酶、心电图恢复,疗效确切.
2004年10月-2005年11月我们应用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并发心肌损伤48例,并与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的48例作对照,现总结如下.
我们于1999年12月-2001年11月分别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重症肺炎心肌损伤,观察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改变,对比其疗效,现总结如下.
1,6-二磷酸果糖(Fructose-1,6-Disphosphate,FDP)能在分子水平上调节细胞代谢中若干酶活性,恢复和改善细胞代谢,对多种组织细胞有明显的保护功能.本实验室已报道5~10 mmol/L FDP对白介素-1β(IL-1β)损伤的胰岛有保护作用[1],但是笔者也发现低浓度和高浓度的FDP不具相同作用.提示应用FDP需注意剂量对其效应的影响.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危害.现将丹红注射液联合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报告如下:
1,6-二磷酸果糖(FDP)在临床使用中具有许多积极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说明书建议输液速度大约为10ml/min(即100ml FDP在10min输完).
1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可能是其重要的内源性损伤因子.1,6-二磷酸果糖(FDP)对多种组织细胞有明显的保护功能.本研究旨在讨论FDP对IL-1β损伤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保护机制与NO和Ca2+的关系.
目的:观察二磷酸果糖在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方法将15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衰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洋地黄、呋塞米以及卡托普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二磷酸果糖输液泵静脉滴注,70 mg/(kg·min),治疗5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45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显效率60.0%,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显效36例,有效率27例,无效12例,显效率48.0%,总有效率为82.7%。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参数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每搏输出量(SV)均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LVEF和LVESD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磷酸果糖可显著提高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衰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
患者男性,72岁.因胸骨后闷痛伴头晕、乏力2d入院.既往健康,嗜酒.入院后急查心肌酶谱示谷氨酸转氨酶134 U/L,乳酸脱氢酶55U/L,肌酸磷酸激酶479 U/L,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23 U/L,入院前门诊心电图(图1、2)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表现.入院后给予吸氧、硝酸甘油+多巴胺、地塞米松、肠溶阿司匹林及二磷酸果糖等治疗,病情缓解后出院.
目的 二磷酸果糖对于先心病合并心衰患儿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2015.09~2017.11本院收治先心病合并心衰患儿中抽出60例进行用药治疗观察.并根据所用药物将其均分成基础治疗组(30例)和二磷酸果糖组(30例),其中基础治疗组患儿行基础的疾病治疗,二磷酸果糖组患儿在进行基础治疗同时加入二磷酸果糖用药治疗,研究2组患儿的用药效果和心功能情况.结果 二磷酸果糖组患儿的用药效果和心功能情况改善要比基础治疗组要好,2组数据比较(P<0.05).结论 二磷酸果糖可有效改善先心病合并心衰患儿的心功能,效果显著,推荐应用.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 NA)的危险因素及二磷酸果糖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24例NA临床资料,以10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总结NA危险因素;将124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行常规治疗,B组加用二磷酸果糖。结果:NA危险因素有胎儿窘迫、前置胎盘、体重过低、产程延长、产钳助产等。 B组症状消除、ECG恢复正常时间短于A组(P<0.01)。结论:NA危险因素复杂,应加强产前系统检查及分娩监护以预防NA;二磷酸果糖可改善NA患儿心肌功能,促进症状消除。
目的:观察二磷酸果糖治疗高原心肌缺血的疗效.方法:心电图证实为高原心肌缺血2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0例,采用二磷酸果糖10 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30 min 静脉点滴完毕,1次/天;对照组86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8 ml 加入5%或10%葡萄糖液250 ml 或500 ml 静脉点滴,1次/天.7天为1疗程,均连续静脉给药1个疗程以上.治疗结束后复查心电图.结果:观察组症状改善,心电图恢复正常,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达96%;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二磷酸果糖可显著改善近期高原心肌缺血.
1,6-二磷酸果糖(Fructose-1,6-diphosphate,FDP)是细胞内糖酵解的中间产物,能直接调节某些代谢或作为底物直接参与供能。目前FDP已经作为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文献已证实FDP可作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1]、肾功能衰竭[2]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辅助药物。与此同时,FDP的这种细胞强壮剂的功效也应用于人体运动[3],其改善缺氧环境下运动机能、提高抗疲劳能力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FDP的基础研究及其在运动中的应用作一综述。1 FDP的基础研究1.1 FDP 与糖酵解 FDP是糖酵解过程中由6-磷酸果糖在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作用下的产物,其进一步代谢产生乳酸并产能[4]。在缺氧环境下,糖酵解作为ATP的生成途径意义更为重要,而糖酵解的关键限速酶PFK受ATP/AMP、柠檬酸、pH值等因素的影响而常常使酵解过程受阻[4]。FDP可绕过PFK反应步骤直接进入糖代谢供能,并且FDP还能激活PFK使酵解过程顺利进行[5]。
目的 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患者心肌酶谱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分娩的窒息合并心肌损害患儿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5例,观察组34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50U辅酶A+维生素B6注射液+肌苷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大剂量维生素C+二磷酸果糖治疗,均治疗7d.观察两组心肌酶谱[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水平、不良反应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7d后,观察组血清AST、LDH、a-HBDH、CK及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较对照组(71.4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1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予以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患儿大剂量维生素C和二磷酸果糖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心肌酶谱水平,安全可行.
患者男,81岁,因冠心病、阵发性房颤,于2000年3月21日入院.1998年曾患湿疹,已治愈.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2℃,P 72次·min-1,BP 140/80 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HR76次·min-1,心律不齐,心尖区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Ⅱ级.
例1男,66岁,因急性心肌梗死,于2000年5月29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青霉素皮试(+)史.入院后,按急性心肌梗死给予常规治疗,患者病情平稳.于6月1日在其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10g,静滴治疗.约20min后,患者出现打喷嚏,胸闷气短,面色潮红,躯干、双上肢出现密集粟粒样红丘疹.考虑为过敏反应,立即停用1,6-二磷酸果糖,同时给予地塞米松5mg,iV,氯苯那敏(扑尔敏)片8mg,po约30min后,患者呼吸平稳,皮疹减轻,1d后皮疹消失,预后良好.
目的:探讨注射用二磷酸果糖致急性高磷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我院发生的5例二磷酸果糖致急性高磷血症患者临床资料.1例患者行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5例病人血磷均明显升高,达6.15~9.99 mmol/L,临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及多系统损害.肾脏病理学检查显示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肾小管腔内及小血管壁钙化.结论:二磷酸果糖可引起严重急性高磷血症,导致多系统损害,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突出表现.肾损伤的机制可能为急性肾钙质沉着.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的效果.方法 82例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对症疗法,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25,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儿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CK-MB水平、cTn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二磷酸果糖应用于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伤治疗中有助于促进受损心肌修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我国作为注射剂尤其是输液剂的生产和应用大国,输液剂年产总量超过百亿瓶,人年均8瓶.其中,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在2010、2011年全国销售总金额分别连续占据国内全部用药金额排序(2010年化学药品品种数为2174种,总金额为1142.6亿元;2011年化学药品品种数为2203种,总金额为1328.92亿元)的第1、12位,氯化钠注射液2010、2011年销售总金额分别为20.6、24.13亿元,葡萄糖注射液2年销售总金额分别为9.49、10.68亿元;2年排序分别居第6、4位的为人血白蛋白,其销售总金额分别为11.11、16.07亿元;包括二磷酸果糖、转化糖、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等临床疗效有待验证的药品也排序较前(分别排序居第180、123、144位).静脉输液剂的生产量、临床用量已经远远超过病患者实际需求量,更远远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用药量.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伤后8h内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60例,以基本同等伤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FDP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外,还接受FDP治疗,10g/d,静脉滴注,疗程10d.对照组常规治疗,不用FDP.比较两组死亡率、GCS、GOS等神经功能指标,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气、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生化因子水平.结果FDP组死亡率(16%)明显低于对照组(29%),FDP组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从而改善了微循环,降低了血液粘度(P<0.01).生化水平分析显示FDP能明显升高脑内保护性生长因子SOD水平,有助于神经元保护.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FDP对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常见病,常引起新生儿死亡,存活者也往往留有后遗症.我们于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1,6暑-二磷酸果糖(FDP)和神经节苷脂(GM1)治疗HIE 50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果糖二磷酸钠(FDP)为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外源性的二磷酸果糖可作用于细胞膜.通过激活细胞膜上的果糖激酶,增加细胞膜内高能磷酸键和三磷酸腺苷的浓度,从而促进钾离子内流恢复细胞静息状态,增加红细胞内二磷酸腺苷的含量,抑制氧自由基和组胺的释放.有益于休克、缺血、缺氧、组织损伤等状态下的细胞能量代谢和对葡萄糖的利用,起到促进修复、改善细胞代谢的作用.临床常用于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多年来受到广大心血管患者的欢迎,且反应良好.但近日我科收治一例冠心病患者在治疗中发生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运用二磷酸果糖+维生素C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患儿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维生素C+二磷酸果糖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cTnI、CK-MB以及C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CK-MB、CK以及cTnI水平分别为(30.1±3.2)U/L、(141.5±42.8)U/L以及(0.06±0.01)μg/L,均优于对照组的(65.5±6.2)U/L、(421.3±81.6)U/L以及(0.13±0.02)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结论 临床上给予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患儿维生素C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目的:探讨和分析联合应用二磷酸果糖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10例,将患者按照数字标记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二磷酸果糖联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上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磷酸果糖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目的 探索运用黄芪注射液联合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1年8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确诊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儿予以黄芪注射液联合二磷酸果糖进行治疗,对照组予以能量合剂,两组均治疗1~2周.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7.5%,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愈率方面,观察组为63.4%,对照组为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在临床症状、体征方面的平均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在心肌酶、EKG方面亦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临床针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实施抗氧化剂、抗心律失常以及能量合剂治疗时,应及早加用黄芪注射液以及二磷酸果糖,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指标,疗效确切.
患儿,男,4岁.入院前3小时误服感冒通10片,家长即刻予吐根催吐后来院就诊.患儿无心悸、胸闷、肉眼血尿等不适.血压90/60mmHg,神清,面色无异常.脉搏120次/分,心音有力,律不齐,可闻及5~20次/分早搏,无其他阳性发现.既往体健.洗胃后住院观察并继予维生素C及1,6-二磷酸果糖治疗.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心肌酶及肝肾功能均正常,24小时心电监测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部分呈四联律.3天后恢复正常,随访2个月未见反复.感冒通片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感冒症状缓解剂,主要由双氯芬酸、人工牛黄和氯苯那敏组成.近年来,该药所致不良反应报导较多,其中出血性不良反应最多,对其引起心律失常罕有报导.该患儿在服用感冒通后较短时间内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停药经治疗后心律很快恢复正常,故提示为感冒通中毒所致.具体发病机制,有待药理、临床实践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