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关于尿液干化学法筛选标准,本人有一些看法,提出来与同道商榷.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明确规定了尿液干化学法筛选标准,只有符合筛选标准的4条指标要求才可以不做镜检[1].也就是说,只有干化学法检测尿液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亚硝酸盐4项检查均阴性时,检验人员可不做显微镜检查.目前全国多数医院都在实行卫生部"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多数使用光学显微镜、电脑及沉渣计数板三位一体化的"尿液沉渣工作站"检查.如果完全按照标准执行,那么将会有相当一部靠分人漏检.检验学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检验人员.本人对检验分会尿液干化学法筛选标准免于镜检的反对理由如下:
尿液沉渣检查是利用显微镜或尿沉渣分析仪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在尿液沉渣中,能观察到多种有形成分,如各种细胞、管形及结晶等.对这些有形成分的识别、鉴定及计数,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探讨尿液沉渣检查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泌尿系统患者共11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其中对照组选用尿液分析仪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尿液沉渣检查进行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率.结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查率为91.0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5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肾炎综合征、肾小球病、肾结石、肾肿瘤等疾病诊断准确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尿液沉渣检查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使用.
早在1827年Bright就发现肾炎患者的尿液中存在管型,此后Bird(1854年)和Purdy(1900年)相继证实尿液沉渣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微量化学分析技术已被逐步应用于尿液分析中,国外患者的样本常被送至临床检验中心,而国内患者的样本检查大多由检验科独立完成,这样就导致临床与尿液沉渣分析的相对分离,加之临床医师很少亲自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尿液沉渣的特征,致使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临床意义的研究在一个多世纪中并无实质性进展.当今,随着各种全自动尿液沉渣分析系统的应用,是否可以抛弃尿液沉渣显微镜分析、如何评价这些尿液沉渣自动分析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如何进行尿液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研究,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尿沉渣中有形成分检查经典的方法是在显微镜下进行人工判别.人工镜检最大的问题是速度慢,在当前临床检查的标本不断增加的大医院,每份尿都进行人工镜检难以做到.日本推出了Sysmex 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我们通过与手工镜检进行对比观察,对该仪器的性能特点作初步分析,以确定复检的标准.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液体液学组近期对"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问题"采取自上而下征求意见,再自下而上的反复修改取得较一致的意见.深信这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与国际接轨有助.
近年来由于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在尿沉渣规范化检查上做了大量工作,经各方论证一个<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己经公布,各地检验分会也在大力宣传、推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尿沉渣检查中,还有几个问题尚待商榷.
近年来由于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在尿沉渣规范化检查上做了大量工作,经各方论证一个<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已经公布,各地检验分会也在大力宣传、推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尿沉渣检查中,还有几个问题尚待商榷.
目的了解目前我省临床实验室进行尿液沉渣分析检查的方法学现状及实验室间结果的可比性,进而评估我省临床实验室实施尿液沉渣分析检查规范化工作进展情况.方法通过对省内365间临床实验室进行调查问卷及分析各实验室对5个浓度尿液质控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调查.结果①调查显示我省县级以上医院有74.8%仍用普通玻片(或加盖玻片)直接镜检进行尿液沉渣分析检查,只有25.2%的医院采用商品化尿液沉渣检测系统.②被调查的实验室在尿液沉渣分析检查的日常工作中符合我国血液学和体液学专家委员会公布<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只占27.9%,不符合占72.1%.③各实验室对5个浓度尿液质控品的实验室间测定结果非常离散,CV达92%~200%.④商品化尿液沉渣检测系统有助于标准化尿液沉渣显微镜分析,但不同的系统,结果差异仍然较大.结论我省临床实验室开展尿液沉渣分析检查规范化工作仍然十分不足,实施尿液沉渣检查规范化是提高镜检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的关键.
尿沉渣检测是尿液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被称为"体外的肾活检",对诸多疾患的J临床诊断、治疗监测及健康普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国内临床检验的现状,参考相关文献,笔者就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提出建议,供同行们参考、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促进尿沉渣检测的标准化,提高尿液分析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