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利用结核分枝杆菌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IS6110中的片段为探针,可在结核分枝杆菌的DNA水平上进行鉴定和分型,有利于流行病学调查如结核病的暴发流行、在社区中的传播及 MDR菌株的传播等.但有些菌株,尤其是亚洲地区流行的部分结核分枝杆菌含有较少的IS6110拷贝,甚至不含IS6110拷贝,对于这些菌株不能用IS6110-RFLP分型的方法分析.本研究即发现1株IS6110零拷贝株和1株IS6110单拷贝株.
据<自然>(nature)杂志的网络版报道,最新研究发现,遗传改造后只携带单拷贝编码1型胰岛素类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小鼠,其寿命比正常小鼠延长了26%.
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一大类多肽或糖蛋白分子,大多数分子量小于80KD,由单拷贝的基因编码,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一种细胞因子又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已证实细胞因子是以网络的形式发挥作用,互相拮抗,互相协同,发挥一个整体的调节作用.近十余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细胞因子网络在心血管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着手从细胞因子角度来解释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表明了一个新治疗方案时代的开始.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13 000的糖蛋白,是降钙素(calcitonin)的前肽物,无降钙素样的激素活性,其分子由降钙素、下钙素和一个含57个氨基酸的N-末端碎片组成[1].降钙素原的半衰期为25~30 h,在体内稳定性很好,由位于11号染色体上(11P15,4)的单拷贝基因编码.
人类基因组是一个高度变异的体系,其计划的进展和实施标志着基因组多态性研究及其应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组胺脱羧酶是催化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的关键酶,定位在第15号染色体的长臂2区1带至2区2带(15 q21-q22),其DNA完整序列是由单拷贝基因编码,编码区由12个外显子构成[1].它能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刺激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2],其催化产物组胺与过敏反应及支气管哮喘有关[3].
原位PCR就是将PCR的高效扩增与原位杂交的细胞定位相结合,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单拷贝或低拷贝的特定DNA或RNA序列[1].作者介绍一种原位PCR方法是利用卵白素与生物素间的极高亲和力,通过一段外源性DNA片段,来达到连接标记NTPs的目的,再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来检测目的DNA.具体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