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所面临的问题有:如何延长关节假体的寿命,如何使患者在术后有正常关节的感觉,如何使假体有接近于正常关节的运动学表现和关节活动度.其中改进关节屈曲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Insall在1979年就提出膝关节至少要屈曲到90°,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可是Tew在1989年却报道,还有46%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不到90°[1].
早在19世纪人们就期望通过置换膝关节表面来改善膝关节的功能.1860年,Verneuil开始用软组织包裹充当关节面,其结果不令人满意,但为人们修复损坏的关节面,提供了思路.受到髋关节成功置换的影响,Gunston设计了第一个骨水泥固定膝关节假体,但膝关节真正成熟还是在1970年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设计的全髁型假体,分为交叉韧带保留型和交叉韧带替代型,才将全膝关节置换的理论及手术方法完善起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1].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随访10年,生存率大多超过95%,术后临床随访20年生存率大多在90%左右.近年来美国全膝关节置换每年可达25万例,而我国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国已超过5万例.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假体的10~15年生存率约为85%~90%,从而成为目前最为成功的外科治疗方式之一.不同类型的膝关节假体生存率不同,非组装式膝关节假体15年生存率达到98.9%[1],活动平台膝关节的20年生存率约为99.4%[2];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的11年生存率超过96.4%[3];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的10年生存率超过91%[4].
1病例简介
患者,女,67岁,因“双膝关节疼痛10年,加重2年”入院。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疼痛伴局部肿胀,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未予诊治。2年前症状加重,并逐渐出现双膝内翻畸形,严重影响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