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髓系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尽管50%~80%的AML患者会获得血液学缓解( complete remission ,CR),但其中多数最终会复发。近10年来学者们在该病发病机制、预后分层及微小残留病监测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同仁更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使AML有了更多和更为乐观的治疗选择。同时,中国大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无关供者的干细胞库还不能满足 AML 患者的需求,这就使临床医师面对中高危AML,尤其是复发患者时需做出慎重的选择。本文将结合国内情况,主要就成人AML的预后分层和治疗选择进行简述。
辉瑞公司公布其奥英妥珠单抗-卡奇霉素(inotuzumab-ozogamicin)治疗326名复发与难治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CD22阳性患者Ⅲ期临床试验资料,这是一项开放、随机研究,评价其相对于标准化疗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显示血液学完全缓解,无病情加重,存活改善。该复方是抗体-药物偶联物,单抗靶向恶性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2抗原,通过内化,在细胞内释放卡奇霉素摧毁细胞。此次Ⅲ期临床试验的独立主终点是完全有效反应,有或无血液学缓解及总存活时间。试验达到首个主终点:完全有效反应,复方组为80.7%,化疗组为29.4%(P<0.01);两组平均无病情加重存活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8个月(P<0.01)。第2个主终点:两组总存活时间分别为7.7个月和6.7个月,2年期总存活率分别为23%和10%。两组最小疾病残留有效反应持续时间分别为4.6个月(占78.4%)和3.1个月(占28.1%)。两组各有41%和11%进行了干细胞移植(P<0.01)。最常见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恶心、头痛和发热。此外,两组分别有11%和1%出现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大多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自然病程是起病于慢性期,其后病情逐步进展进入加速期,继之发生急性变,但约有20%~25%的患者可由慢性期直接进入急变期,其中部分患者是由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状态,甚至是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R)状态快速转变进入急变期,相对于大多数缓慢发生急性变(gradual blastic transformation,GBT)的患者而言,这部分患者称为突然急变(sudden blastic transformation,SBT)[1].SBT相对少见,我们报道1例,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复习.
患者,女,17岁,2001年1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Ph染色体阳性(p210),予羟基脲、干扰素联合治疗后达血液学缓解,WBC维持在10×109/L左右.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以贫血、外周血粒细胞增高和出现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增高、常有血小板增多和脾肿大为特征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本病有从慢性期(Chronic PHase,CP)演变为加速期(Accelerate PHase,AP)最终进入急变期(Blastic PHase,BP)这样一个病理演变过程,白血病细胞有特征性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Ph染色体)及由该染色体易位导致形成的BCR/ABL融合基因异常.CML的年发病率为1/100 000,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20%,高峰发病年龄为50~60岁,男性:女性为1.4:1.现代CML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细胞遗传学缓解(即Ph+细胞消失率)和分子生物学缓解(即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率),而非仅为血液学缓解,争取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自1998年6月临床首次应用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以来,有多次研究证明格列卫治疗CML患者取得的血液学缓解和(或)细胞遗传学缓解结果都超过目前临床治疗CML的所有药物.本文将我院采用格列卫治疗20例CML患者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患儿男,13岁,因面色苍白、乏力2个月,于2004年6月就诊外院;查血常规,Hb 56g/L,PLT 61×109/L,WBC 3.8×109/L.骨髓原始细胞0.21(非红系分类),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t).诊断后以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AG)联合化疗1疗程,复查血象、骨髓无好转,2004年7月转我院治疗.入院后给予三氧化二砷(7.5mg/d)、高三尖杉酯碱(1mg/d)治疗3周.复查血常规:Hb 115g/L,PLT 87×109/L,WBC 4.9×109/L,骨髓象检查:增生活跃,原始细胞0.02,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获得血液学缓解.2004年8月再次给予三氧化二砷(7.5mg/d)巩固治疗,但血象、骨髓象无进一步改善.患儿HLA分型结果为A,2、11,B 13、75,DR9 8,血型AB;其母43岁,HLA分型结果为A11、24,B13、54,DR11 8,血型B.经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决定以母亲为供者,进行半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004年9月23日移植完成.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血液学和遗传学异常、消除症状、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存.近20年来CML的治疗手段和策略有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一、化学治疗:羟基脲和马利兰在诱导维持血液学缓解方面有效,但控制细胞遗传学异常的价值极其有限.用高剂量羟基脲后随粒缺和血清B12水平下降,Ph+细胞比例亦有一定下降,但系非选择性骨髓抑制的结果.上述药物不影响病程进展[1].阿糖胞苷 (Ara-C)和高三尖杉酯碱(HHT)具有较明显的抑制Ph+细胞造血作用,与α干扰素(IFN-α)合用后作用更强.HHT主要抑制细胞蛋白合成并诱导细胞凋亡 [2].
2001年10月,我们试用格列卫治疗1例真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获得持续3 a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8岁.5 a前因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左上腹硬块半年来我院就诊.
肾移植受者因免疫抑制等因素而成为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但肾移植后发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较罕见[1].2010年11月,本院收治1例肾移植后慢粒患者,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抗白血病治疗,获得血液学缓解,随访1年,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出现慢粒急性变.现报告如下.
目的:观察重组α-2b干扰素(甘乐能)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小剂量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即小剂量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慢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慢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给予重组d-2b干扰素3×106U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3次,连续应用;同时联用HA方案:阿糖胞苷12.5 mg,皮下注射,12小时1次,高三尖杉酯碱2mg/d加于10%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静脉滴注4小时以上,联用7~14日为1个疗程,每个月重复1次.对照组单用重组α-2b干扰素,方法同治疗组.用药时间12个月以上.结果: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获完全血液学缓解分别为4例、5例,部分血液学缓解分别为5例、4例,对照组相应为2例、7例和5例、4例;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39%、83%,对照组相应为35%、55%,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获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2例,细胞遗传学部分缓解3例,细胞遗传学轻微缓解8例,总有效率72%;对照组相应为0例、1例、3例、33%.治疗组细胞遗传学缓解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4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α-2b干扰素联合小剂量HA方案较单用重组α-2b干扰素疗效高,生存期长,不良反应无增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肿瘤.在1960年,Nowell和Hungerford首先发现CML病人具有获得性的染色体异常,名之为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Ph).1973年,Rowley发现它是9号和22号染色体长臂间交互易位的结果,即t(9;22)(q34;q11).1983年以后,证实了9号染色体上c-abl与22号染色体上bcr基因交互易位,在22号染色体上所形成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P210bcr/abl融合蛋白,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可使一系列信号蛋白发生持续性的磷酸化,导致白血病的发生.CML病人经历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三个阶段,各自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3~4年;6~9个月;3~6个月.CML治疗不能满足于完全血液学缓解(CHR),还要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R),进而提高CML分子学缓解率达到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