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宫颈癌发病率有所下降[1],宫颈癌可发于任何年龄,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35岁以下青年宫颈癌发病有增多趋势[2]。本文总结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诊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年龄≤35岁的青年宫颈癌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子宫颈癌是威胁女性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子宫颈癌的病死率居女性各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仅仅次于乳腺癌.
宫颈癌的发病率一直居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位,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最常用的筛查方法.采用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DNA定量细胞学检测,对宫颈病变进行筛查1280例.现报告如下.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由于原发于子宫体部, 又名子宫体癌.根据国内外资料,它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近20年来, 其发病率相对上升.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曾进行过广泛深入的探索, 但一直没有得到肯定的结论.本文对1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性激素六项: 睾酮(T)、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泌乳素(PRL)、孕酮(P)的含量进行分析, 来探讨子宫内膜癌性激素的变化与关系.
官颈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半数以上,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居全身恶性肿瘤第一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以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作为治疗宫颈癌的手段.为使患者成功完成放疗,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放疗中做好护理十分重要.我院2010年1~ 10月收治官颈癌患者73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73例均为女性,年龄31 ~58岁,中位年龄42.5岁.放疗20 ~30次,.由于放疗而发生直肠炎20例、膀胱炎5例,经及时处理,使放疗顺利进行.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ncer )是子宫内膜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已占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在我国发病率占第四位,死亡率居第六位。该病多发生在围绝经期妇女。50~60岁为高发病年龄段。70%的患者诊断时已绝经,20%诊断时为绝经前,40岁以下的约占5%[1]。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亦趋于年轻化。目前治疗方案仍以手术为主,同时根据个体情况,单用或联合应用放疗、化疗、激素及生物治疗等手段[2]。
子宫内膜癌( endometrial carcinoma,EC )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已经超过宫颈癌成为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诊断的EC中,75%~80%是FIGO Ⅰ期,5年生存率可达到95%以上[1],具有高危因素的EC预后相对较差.高危因素包括特殊病理类型、FIGO分期(Ⅲ、Ⅳ期)、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病灶侵犯宫腔面积≥1/2、宫颈累及、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淋巴结阳性、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等,术后大多需要辅助治疗来控制复发及提高生存率.目前,放疗仍然是主要的辅助治疗方式,但单纯放疗仅用于早期中低危的EC,且对于远处复发及生存率无明显改善.
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案是最大限度地细胞减灭术并辅以铂类为主的化疗.随着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发展,以及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腹腔镜下盆腔和腹部的解剖被放大,气腹形成的压力可以减少小血管出血,因而提供一个清晰的手术视野[1].
宫颈癌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据WHO 2010年数据统计,每年全球有超过50万的子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4万例,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8%[1].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是常见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既往报道其发生率约居女性生殖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妇女人均寿命的延长,雌激素替代疗法(HRT)的普遍开展等因素,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应用不断增多,对于其临床效果、使用方法及适用、禁忌证等临床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孕激素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激素治疗中的地位及作用和前景作一综述.
卵巢癌发生率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2位,但死亡率居首位.许多患者在就诊时病情已达到晚期.而且,大多数的患者即使在接受了标准的手术和联合化疗等治疗后,仍然有很高的复发率.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半数以上.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的发现和诊断,主要依赖于阴道镜和细胞学检查.中、晚期宫颈癌的准确分期是选择治疗方案、估计患者预后的关键,但是传统的检测手段在估计宫颈癌宫旁转移、瘤体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仍很困难.随着超声仪器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已成为协助宫颈癌诊治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增病例13.15万人,占世界总发病人数1/3,每年约5万人死于宫颈癌[1].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近年来发病有年轻的趋势,引起广泛关注.
子宫内膜癌(E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部分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已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1];预计2014年美国将有52630例新发EC,8590例将死于EC[2]。EC患者多数就诊时为早期并能得到及时治疗,因此预后较好。对于早期EC患者,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强调应行全面分期手术,并根据手术病理分期确定辅助治疗方案。然而,对于低危和Ⅰa期患者是否需要常规行淋巴结切除术目前尚存在很大争议。有学者认为,规范的淋巴结切除术不仅具有诊断价值,而且具有治疗意义,可减少术后盆腔复发;也有学者认为,对Ⅰ期患者行淋巴结切除术不能带来任何生存获益,还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因此,若能发现敏感的EC肿瘤标志物,则可为术前准确评估与不良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而为选择手术方式、指导预后及术后检测肿瘤复发提供参考。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EC肿瘤标志物是传统的CA125检测,但有研究报道,仅11%~33%的EC患者表现为血清CA125水平升高[5],并且在许多妇科良性疾病中其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人附睾分泌蛋白E4(human epididymal secretory protein E4,HE4)是1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EC患者血清HE4水平高于健康妇女[6],但有关HE4与EC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HE4与E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联合CA125检测对评判EC不良预后及评估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价值。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居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首.最近研究表明,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 Ⅳ,DPPⅣ)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旨在探讨卵巢癌患者胸腹水脱落细胞中DPPⅣ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是一种常见的、高病死率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死于肿瘤盆腹腔种植转移引起的并发症,多种黏附分子参与上述过程.E钙黏素(E-eadherin,E-cad)是钙依赖性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以同种亲和的方式与邻近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其基因的失活会导致细胞间黏附力下降,癌细胞易于从原发灶脱落,进而向周围、远处组织浸润转移.研究表明,在卵巢癌组织中E-cad表达降低;临床分期越高,表达降低越明显;且其表达与生存时间有关[1-2].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据估计2016年美国将有60050例妇女罹患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1]。子宫内膜癌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其中2%~3%是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2-3]。Lynch综合征的特征为家族性聚集,发病年龄较早,伴同时性或异时性的肠外恶性肿瘤。早在1913年,Warthin教授首先报道了1个Lynch综合征家系,特征为家族性多发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同时伴有高发的胃癌和子宫内膜癌,称之为G家族[4]。1966年,美国Creighton大学Lynch教授又报道了2个Lynch综合征的大家系,第1次系统阐述其临床特征,并命名为“癌症家族综合征”,为了纪念Lynch教授所做出的贡献又称其为Lynch综合征[5]。1991年,在荷兰Amsterdam会议将其命名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强调其遗传性及有别于家族性息肉病的特点。2004年,美国Bethesda指南提出使用Lynch综合征的命名更为确切,因为HNPCC的命名忽略了肠外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率。目前,关于Lynch综合征的研究多集中在结直肠癌,而对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了解甚少,故本文就Lynch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防治策略作一综述。
卵巢癌是发病率位居第2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却高居首位.美国近10年来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卵巢癌的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均大致呈上升趋势,2009年的新发病例达到21500例,为近年之最[1].随着新的诊疗手段及早期诊断的推行,卵巢癌的病死率略有下降,然而与乳腺癌及宫颈癌相比,下降幅度非常有限,这可能与卵巢癌的病理机制纷繁多样,疾病进展迅速、肿瘤发展机制及病因不清有关.人们不断地对卵巢癌发生、发展机制进行研究.2002年,Singer等[2]提出了卵巢浆液性癌的两级分级系统,即将卵巢浆液性癌分为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低级别卵巢浆液性癌两类.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2002年,全球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19.8万;2015年的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新发病例已增至31.9万[1]。美国2010年新发病例为43470例,而在2014年上升至54870例[2]。在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主要的转移途径为经淋巴转移,传统的分期手术范围包括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但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对于淋巴结切除的价值提出了新的观点,为了解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的新进展,对近年文献进行综述。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在美国及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区,其发病率已经位于妇科恶性肿瘤首位。由于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早期即出现阴道异常流血等典型症状,在临床早期得以诊断,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手术病理分期为Ⅰ期患者的比例很高,国内外数据显示,占73.1%~73.7%[1]。对于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建议行子宫全切除和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若存在高危因素者,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2]。但是,Ⅰ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需要切除淋巴结存在较大争议,不同国家、不同临床中心、不同医师在治疗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Ⅰ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是否需要切除淋巴结进行阐述。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在早期(Ⅰ期)得以诊断,Ⅰ期患者的总生存率为85%~91%;而晚期(Ⅱ~Ⅳ期)患者,尤其是有不良病理学特征者的预后堪忧,5年生存率仅为25%~30%[1-2]。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1,3],基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4年的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原则,分期手术除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之外,还应包括系统性淋巴结切除(lymph node dissection,LND),即盆腔LND及腹主动脉旁LND[4]。
宫颈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半数以上,病死率占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早期宫颈癌采用单纯手术或放疗即可获满意疗效,中晚期则以放疗为主,但单纯常规放射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较差.热放疗之间存在着互补作用,我们采用放疗加微波热疗联合治疗晚期宫颈癌,现报告如下.
宫颈癌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此于乳腺癌,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4万人,居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1].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作为我国传统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对宫颈癌细胞有杀伤作用.本实验通过青蒿素对宫颈癌细胞的辐射增敏作用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宫颈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 ~30%,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1].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经病理学诊断的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检测其癌组织中磷酸化P38(P-P38)和磷酸化GSK3β (P-GSK3β)蛋白表达情况,报告如下.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严重威胁着妇女的生命健康[1-3].现已有许多研究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4-6].随着对宫颈癌的深入研究,发现大量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可引起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表达失调,从而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其中最常见是发生DNA甲基化异常.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系统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癌症的7%,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 [1].普遍认为子宫内膜癌好发于更年期或绝经后的老年妇女,绝经前妇女约占25%[2].迄今为止,子宫内膜癌尚无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 CA125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癌的最有用的肿瘤标志物[3] ,本文主要综述血清CA125对子宫内膜癌诊治过程中的作用.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居全球妇女癌症死亡率的第2位,且发病率呈上升和年轻化趋势.现已证实HPV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子,约有99.8%的宫颈癌合并HPV感染[1].本文旨在通过了解洛阳地区妇女HPV感染率及亚型分布情况,引起人群对宫颈癌防治的重视,为该地区宫颈癌防治工程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参考.
子宫颈癌(Cafcinoma of Cervix)是通常发生在宫颈阴道部或移行带的鳞状上皮细胞及颈管内膜的柱状上皮细胞交界处的恶性肿瘤,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50%以上,其病死率居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世界每年新发现的宫颈癌有45.9万例,仅次于乳腺癌,而我国每年新发现宫颈癌就有13.5万例,约占28.7%.调查发现,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均可患宫颈癌,20岁以前较少见,但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显著上升,以40~60 岁多见,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近年来又有冷冻法、激光治疗、电凝法等.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罕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术前易误诊.1970~1998年,我院收治9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术前仅1例怀疑输卵管癌.本文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可靠的诊断方法.
第1章外阴癌外阴癌较罕见,约占所有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4%.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外阴癌虽长于体表易于早期发现,但却常被延误.90%的原发性外阴癌为鳞状细胞癌,另外还有恶性黑色素瘤、腺癌、基底细胞癌、疣状癌、肉瘤及其他罕见的外阴恶性肿瘤.大多数鳞状细胞癌发生于大阴唇,但也可发生于小阴唇、阴蒂和会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