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治疗.PCI手术可以达到血管再通,快速有效缓解症状的作用,但不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1].如果患者不重视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则会引起支架内再狭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升高.因此,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PCI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引起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视,并能做到有效控制.本研究采用同期随机对照的方法,探讨综合健康教育对PCI术后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的效果.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经PCI手术治疗的老年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PCI术后是否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将患者分为出现组和未出现组.分析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93例患者中,术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有21例,未出现的有72例,出现率为22.58%.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现组的BMI≥24.00 kg/m2、高血压、糖尿病、病变支数≥2、TG≥2.20 mmol/L、FIB≥3.80 g/L占比显著高于未出现组(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均为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BMI、高血压、糖尿病、病变支数多、高TG、高FIB是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处理中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支架内再狭窄,改善手术预后.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10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分入治疗,并根据治疗结果是否存在ISR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非ISR患者,共84例,观察组为ISR患者,共2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脂蛋白(a)Lp(a)、总胆红素(TBIL)、尿酸(UA)等指标相互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等指标相互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为纤维蛋白原(FIB)、Lp(a)、TBIL、UA.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ISR相关因素有许多种,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诊断情况,根据影响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有效改善了症状,提高了介入治疗的疗效.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一种炎症介质,其功能包括刺激结缔组织细胞的分裂增殖、细胞趋化和血管收缩等,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对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行介入治疗术后的再狭窄有着重要的作用,对PDGF的研究成为治疗AS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病历资料患者,女,49岁,主因反复发作胸痛2个月入院.入院前曾于外院行冠脉造影示:L始部95%狭窄,LAD中段80%狭窄,遂在两病变处各置入1枚支架.术后规律服用药物,但仍反复发作心绞痛,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疗效差.入院后测量血压:左上肢120/70mmHg,右上肢118/73mmHg,左下肢208/62mmHg,右下肢205/70mmHg.化验血沉(29mm/小时)轻度增快,CRP(10.5mg/L)轻度升高.复查冠脉造影示:LM近段开口支架内增生50%,LAD中段100%支架内再狭窄,D2近段90%狭窄.
医用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以及成熟的生产加工工艺,已广泛应用于骨科、齿科、心血管介入等医疗领域,以及各类外科手术工具,但仍然存在一些临床问题,并面临着其他生物材料带来的挑战.发展新型医用不锈钢,进一步提高医用不锈钢的使用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团队近年来在高氮无镍不锈钢、抗菌不锈钢、抗支架内再狭窄不锈钢等新型医用不锈钢研究开发方面的重要进展,展现了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和前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PCI术后需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性并发症[1].氯吡格雷作为新型强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2],与噻氯匹啶比较二者在ACS患者PCI术后二级预防中的效果怎样?笔者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间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啶的ACS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对照观察,以评价各自的疗效及预后.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就诊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并行PCI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型脑钠尿肽(BNP)、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治愈及显效人数明显增加,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心胸刺痛、胸部闷窒、短气乏力、心悸出汗等中医症状计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MBG 2~3级患者明显增多,MBG 0~1级患者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BNP、GDF-15、IL-6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BNP、GDF-15、IL-6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麝香保心丸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内血清因子水平,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观察丹红通脉胶囊防治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38例成功接受冠脉内支架的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8例)和西药常规治疗加丹红通脉胶囊组(治疗组70例),对2组患者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再狭窄发生率(4.3%/13.2%)和晚期血栓形成发生率(0%/5.89%)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4.3%/14.7%)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通脉胶囊对预防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
目的 观察参七汤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炎症免疫反应、机体免疫状态以及再狭窄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88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参七汤,疗程6个月,观察再狭窄发生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活化的T淋巴细胞(CD3+/HLA-D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血瘀证、气虚证积分.结果 治疗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介入术后,CD3+/HLA-DR+较术前降低,SIL-2R、hsCRP较术前升高,治疗组治疗后CD3+/HLA-D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SIL-2R,hs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血瘀证积分和气虚证积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持续到术后6个月.结论 参七汤能有效减少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减少支架引起的炎症免疫反应,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是其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目的 观察丹蒌片对兔动脉粥样硬化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0只日本大耳白兔术前3天予阿司匹林肠溶片25 mg/d,行球囊损伤加高脂喂养制备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4周后动脉造影显示共24只腹主动脉狭窄>30%,病变处置入金属裸支架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丹蒌片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8只.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50 mg/(kg·d)]、氯吡格雷片[25 mg/(kg-d)]和瑞舒伐他汀钙片[1 mg/(kg·d)]灌胃,丹蒌片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蒌片[0.5 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予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均连续灌胃4周.4周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血脂、炎症因子指标的检测.处死动物后取材行HE染色、Western blot检测p-AKT蛋白表达.结果 PCI术后4周,常规治疗组和丹蒌片组与本组术前及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TG、TC、LDL-C、Hs-CRP及TNF-α均显著降低(均P<0.01),丹蒌片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TC水平降低(P<0.05).OCT和HE染色分析显示常规治疗组和丹蒌片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内膜增生均匀对称、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和管腔狭窄程度减轻(均P<0.01);丹蒌片组的作用优于常规治疗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常规治疗组和丹蒌片组p-AKT蛋白表达均显著性降低(均P<0.01),丹蒌片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蒌片预防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金属裸置入后的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通过AKT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冠心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在冠心病的治疗上,除药物和外科手术外,介入疗法目前已成为心肌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
支架内再狭窄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的主要临床问题.目前研究认为支架内再狭窄是血管对组织损伤的一种生物学反应,早期的炎性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
绝大部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是由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所致,很少一部分冠状动脉狭窄虽不严重,但合并痉挛仍可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冠心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的控制方面近年来发展较快外,冠状动脉的血运重建治疗近二十年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已成为与药物、外科搭桥手术并驾齐驱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PTCA治疗冠心病即刻临床效果满意,但术后血管再狭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最终效果,并限制了PTCA的发展。近十年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治疗时的急性缺血并发症,同时也使冠状动脉的再狭窄率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支架植入后的冠状动脉再狭窄率仍超过20%。近年来许多新技术、新器械(如激光成形术、定向斑块切割术、斑块旋磨术等)应用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虽然对扩大病变适应征有一定的帮助,但并不能降低治疗后的缺血并发症和血管再狭窄。PTCA术后尤其是支架术后的再狭窄问题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 1 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机制 PTCA术即是用球囊牵伸血管壁的弹性成分,并撕裂血管壁和斑块的非弹性成分造成局灶的血管壁夹层,以达到增大血管腔的目的[1]。再狭窄就是增大的血管腔又见缩小,多数学者以随访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狭窄>50%作为再狭窄的诊断标准,如果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心肌缺血事件,(主要为心绞痛复发,猝死和心肌梗死较少见),则称为临床再狭窄。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的机制是多重的,包括术后早期的弹性回缩、内膜增殖和动脉重塑[2]。如果球囊扩张后能获得“支架类似”的效果,则再狭窄率很低;而大多数病变于球囊扩张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内膜撕裂,早期的弹性回缩比较明显,很难达到“支架类似”的效果。Benestent[3]和Stress[4]两项试验表明:与单纯球囊成形术相比,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即可获得更大的血管腔面积,消除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弹性回缩,减少血管再狭窄。因此目前临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支架使用率已达到60%~80%。支架的植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后再狭窄,但支架内亦可发生再狭窄,其机制具有自身的特点。1.1 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1.1.1 新生内膜增殖:支架植入减少了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弹性回缩,但却增加了血管内膜的增殖,血管内膜的过度增殖已被证实是导致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5]。临床研究发现支架植入后60d,所有支架覆盖的部位显示明显的新生内膜层,新生内膜中含有巨噬细胞,但主要是由平滑肌细胞转型移动而来的梭形细胞构成,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分泌出大量细胞基质造成了支架内的再狭窄。动物实验显示[6],支架植入部位的血管损伤程度与新生内膜的厚度成正相关。支架植入术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和血栓均与新生内膜的增殖有关。损伤与炎症是相互关联的过程,支架植入后的急性损伤反应和慢性牵拉的慢性炎症反应刺激内膜的增殖[7]。有人认为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的几率及严重程度与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抗血小板及抗血栓制剂达到有效剂量时可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但是随机双盲的Eraser研究[8]却显示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Abciximab并不能降低支架内再狭窄。1.1.2 弹性回缩与组织的挤压:单纯球囊扩张后的再狭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弹性回缩;支架植入后支架的支撑力强弱不等,缠绕支架支撑力较弱,回缩较为明显,管状支架早期可以有少量的管腔丢失,慢性回缩现象不明显。1.1.3 再狭窄在术后第一个月和12个月以后很少见,支架内组织的积聚在6个月时达到高峰,此后新生内膜逐渐变薄,血管腔逐渐变大[9]。
目的 探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无明显心力衰竭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了解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随机入选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初次发病的急性STEMI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首次起病的并于12h内行介入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并签署同意书入选.排除标准:手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者,左主干病变,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单纯右室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130 μmol/L),高血钾(血钾>5.5 mmol/L),心源性休克者,因其他情况无法规范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规范他汀治疗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 qd,对照组侧行常规规范治疗.比较两组第7天及1年查超声心动图、血脑型钠尿肽(BNP).1年左右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脉有无再狭窄并进行比较.结果 共371例参加研究,42例失访或死亡,329例完成一年随访与研究.观察组159例,对照组17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入院时情况、其他治疗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7天、一年血BNP呈偏态分布,转换为对数后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大于50%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事件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无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规范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剂量螺内酯,可降低近期血BNP水平及1年血BNP水平,1年LVEF回升较好,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
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是严重且高发的医学事件.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特别是壁面剪切应力(WSS),对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不均匀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最近的基础和临床在体研究表明,WSS也可能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有关.从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机制出发,分析冠脉支架后的力学环境对再狭窄的作用机制,详细阐述近年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的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血管成形术方法,但是支架内再狭窄仍然是制约其应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据统计,冠状动脉血管支架植入在6个月后的再狭窄率仍然高达20~30%,成为制约支架临床应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本研究综述了血管支架内再狭窄机理以及再狭窄发生过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金属支架涂层以及高分子血管支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与冠心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3-2014年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冠脉造影接受支架植入治疗,并于术后6月到12月之间再次入院行冠脉造影复查的249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支架内有无再狭窄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分析其与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血清总胆红素(TBIL)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组(9.93±3.871μmol/L)水平低于无再狭窄组(12.08±4.67) μmol/L,(P=0.000),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组(3.17±1.60) μmoL/L水平低于无再狭窄组(3.89±1.83)μmol/L,(P =0.002),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组(6.76±2.82)μmol/L水平低于无再狭窄组(8.17±3.39)μmol/L,(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DBIL、IBIL与再狭窄呈负相关,(P<0.05),血清胆红素越低,再狭窄发生率越高.结论 冠心病再狭窄患者血清TBIL、DBIL、IBIL偏低,再狭窄与血清TBIL、DBIL、IBIL相关性高.术前TBIL、DBIL、IBIL可作为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因素.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选取在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PCI术的ACS患者1094例,记录患者入院后24h内空腹FIB及其他基本临床资料.于2012年8月至2012年11月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一级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二级终点事件包括再次PCI,再发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因心绞痛、心衰、脑卒中再入院.依据FIB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G1:PB (FIB) <2.95g/L,G2:2.95 g/L≤PB (FIB) <3.39 g/L,G3:3.39 g/L≤PB (FIB) <4.01 g/L,G4:PB (FIB) ≥4.01 g/L.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PCI术预后的相关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FIB水平患者生存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成功随访990例(随访率90.5%),随访时间为(29.3±4.7)个月.170例发生终点事件(17.2%),死亡27例(2.7%);(2)G1、G2、G3、G4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趋势(12.2%,14.9%,20.2%,22.8%,x2=11.937,P=0.008).(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G3和G4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别是G1组的1.611(OR=1.611,95%CI1.075 ~2.414,P=0.021)和1.616倍(OR=1.616,95% CI1.130 ~ 2.311,P=0.009).(4)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4组患者未发生终点不良事件的累积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FIB水平可作为ACS患者PCI术后出现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寻找降低血浆FIB水平的方法可能改善ACS的预后.
胆道支架置入具有恢复胆汁引流、无须携带引流管、手术创伤小的特点,已成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的首选疗法,然而出现胆道支架内再狭窄或阻塞一直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标准,评价CT血管成像(CTA)对Wingspan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Wingspan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于术后第6个月对随访患者进行CTA和DSA检查,分别测量血管狭窄程度,以DSA检查结果作标准,评价CTA对支架内再狭窄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3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术后支架内管径CTA和DSA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16例患者完成CTA及DSA随访,4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程度>50%),支架内管径CTA和DSA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支架内再狭窄>75%的患者,CTA所测支架内管径显著小于DSA测量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A对Wingspan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程度<75%的诊断有较好的准确性,但对于狭窄程度>75%者存在夸大效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经历PTCA术的患者大约有70%的人需要植入支架,但是支架内再狭窄却高达20%~30%,支架内再狭窄依然是血管支架植入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了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主要病理过程,基于支架内再狭窄的具体的病理过程,大量的药物被用于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本文也综述了药物涂层支架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广泛应用,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支架治疗后的缺血事件复发均与ISR有关.据统计ISR的发病率约15%-30%[1].因此,如何治疗已发生的ISR,解除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用中药益心汤配合康复指导治疗ISR患者.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象为1998年7月-2000年4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ISR患者,共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3.4±2.7岁.心功能分级(NYHA):I级2例,Ⅱ级9例,Ⅲ级4例;有心肌梗死病史6例:前间壁心梗1例,广泛前间壁心梗4例,下壁心梗1例;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3例.
目的 探讨内皮脂酶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 DES)的4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首次支架后6个月至4年复查CAG的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20例)与非支架内再狭窄组(2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与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情况.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清内皮脂酶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ISR 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 ROC 曲线评估内皮脂酶对 ISR 患者的临床识别能力.结果 支架内再狭窄组的2型糖尿病及吸烟的患者比例高于非支架内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再狭窄组的LDL-C及内皮脂酶均高于非支架内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再狭窄组的置入支架总长度大于非支架内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置入支架总长度和内皮脂酶都是ISR的危险因素. ROC曲线发现内皮脂酶对 ISR 具有一定的临床识别能力[AUC =0.757,95% CI(0.645 ~0.899),P<0.05].结论 2型糖尿病、置入支架总长度及内皮脂酶都是ISR的的独立危险因素,内皮脂酶与ISR密切相关,内皮脂酶对DES置入后的ISR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病变特征.方法:将成功行支架植入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260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每组各40例.再狭窄组患者为发生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者,无再狭窄组患者为没有发生再狭窄者.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包括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数量、直径等)分析与再狭窄的关联.结果: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病变长度、支架总长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影响(P>0.05),而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重叠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P<0.05).植入支架数≥3个及支架直径<3.00 mm者发生率高于未发生再狭窄患者(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与分叉病变、钙化病变、闭塞病变、支架重叠、≥3个支架及支架直径<3.00 mm者存在相关性.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PCI术后并发的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使该技术受到一定的限制.在金属裸支架(BMS)时代,再狭窄率高达17%~32%.在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再狭窄率依然达10%左右[1].ISR已成为PCI技术继续发展的难题.
冠心病自报道以来,一直是困扰人类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最重要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其显著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被冠以冠心病内科治疗的"里程碑".但伴随而来的,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成为了另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尽管支架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介入操作过程及支架自身致栓性导致了血管的损伤及炎性反应,进而促进内膜增生,患者术后发生ISR,甚至多达四分之一的患者需再次行PCI治疗[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12个月内,经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再狭窄患者31例(植入支架再狭窄47处)、未狭窄患者63例(植入支架89处)及健康对照者30名行超声检查,获取支架内、支架近心端及远心端自体血管的二维超声声像图特点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收缩期血流加速时间(AT),与健康对照者相应血管血流参数作比较。应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PSV、AT对下肢动脉ISR的诊断价值。结果未狭窄组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支架内PSV分别为(146.71±35.59)、(120.11±25.67)、(96.44±32.87)cm/s,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19.67±15.34)、(91.17±15.09)、(71.13±21.23)cm/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7、2.459、2.321,P均<0.05);未狭窄组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AT分别为(84.98±13.77)、(87.33±16.36)、(90.77±12.05)ms;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78.23±21.24)、(82.31±18.24)、(84.29±23.01)m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96、1.904、1.835,P均>0.05)。再狭窄组支架近心端、狭窄处、远心端PSV分别为(87.67±23.34)、(218.17±72.09)、(54.13±21.23)cm/s,未狭窄组支架近心端、支架内、远心端PSV分别为(91.71±25.59)、(131.11±45.67)、(96.44±32.87)cm/s,组间比较,支架内/狭窄处及支架远心端PS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2、3.511, P均<0.01),支架近心端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1,P>0.05);再狭窄组支架近心端、狭窄处、远心端AT分别为(98.31±14.09)、(109.54±21.03)、(158.23±45.21)ms,未狭窄组支架近心端、支架内、远心端AT分别为(84.98±13.77)、(86.34±19.36)、(83.77±17.05)ms,组间比较,支架内/狭窄处及支架远心端A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3.610,P均<0.05),支架近心端A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3,P>0.05)。ROC曲线显示,当下肢动脉出现ISR时,PSV>168 cm/s,敏感度为89.4%,特异度为92.1%,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AT>127 ms,敏感度为86.8%,特异度为98.0%,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发现下肢动脉ISR患者PSV及AT的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下肢动脉ISR;联合PSV>168 cm/s及AT>127 ms时诊断价值更高。
目的 观察miR-126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评估其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6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为ISR组,收集同期未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40例,为non-ISR组.分别观察各组的临床资料和冠脉支架手术资料,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R-126表达,比较两组间的miR-126表达差异;通过ROC曲线评估miR-126对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发生ISR的诊断价值.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26的靶基因,并对这些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和富集.结果 ISR组与non-ISR组在冠脉病变特点和手术特点比较:支架直径[(3.21±0.88)mm,(3.15±0.67)mm]、支架长度[(20.83±4.92)mm,(21.02±4.75)mm]、支架释放最大压力[(14.17±9.1)atm,(13.97±6.26)atm]两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1.04,0.87;P>0.05).miR-126在ISR组中的表达量(0.63±0.38)低于non-ISR组(1.36±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P<0.01).ROC曲线分析基线miR-126对冠脉支架术后患者12~18个月时发生IS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1(95%CI 0.671~0.912,P<0.01).通过数据库预测出miR-126的靶基因,对这些靶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发现其主要作用方向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细胞增殖调节等.结论 miR-126下降的冠脉支架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发生ISR的危险度增加,miR-126是冠脉支架患者发生ISR的预测因素.miR-126的生物功能主要集中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方向,这可能是其参与ISR过程的一个途径.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外科自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对109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选择和手术效果.结果:10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平均远端吻合口(3.01±0.80)个,全部病例围术期无心绞痛发作,7例出现心力衰竭(心衰),无围术期死亡.全部患者出院前无心绞痛复发,活动量增加,心功能改善.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应积极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