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泡沫硬化剂聚桂醇在治疗小儿肢体血管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我院治疗的17例小儿肢体海绵状及混合型血管瘤患者,根据血管瘤大小和患者年龄,给予瘤腔内注入相应剂量的聚桂醇,透视监视下依据瘤腔弥散情况决定注射的剂量和次数,最少1次,最多3次,总剂量平均为(8.3±2.1) mL.结果 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瘤体出现不同程度减小,总有效率为94.1%,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均出现注射局部红肿疼痛,持续3~15 d不等,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 采用泡沫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微.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血流、血池显像显示肢体血管瘤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材料和方法:107例肢体血管瘤分布于四肢不同部位.以99mTc体内法标记自体红细胞(RBC)行肢体动脉或静脉动态显像,加肢体血池静态显像.根据显像表现,99例接受32P胶体瘤内注射治疗,并与25例手术结果对比研究.结果: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血池显像持续性浓聚;11例动脉相、10例静脉相病灶早期充盈;39例静脉充盈延迟;29例可见病灶与异常血管相连;49例主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病灶.瘤内核素注射治疗后,64例显效,35例病灶缩小;手术治疗后复发病灶核素治疗有效.结论:核素显像和瘤内注射可以反映和治疗不同亚型的肢体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常严重影响局部皮肤、肌体组织的结构和外观,导致畸形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局部注射硬化剂疗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同位素放射疗法、手术切除、留置铜针疗法等.这些方法不同程度地在治疗血管瘤时遗留明显瘢痕或疗效有限.2004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我院采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肢体血管瘤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例1:孕妇22岁,孕39周,孕1产0,中孕期曾在基层医院超声检查,未发现胎儿异常.产前来我院行常规超声检查:胎儿左枕前位,双顶径9.3 cm,股骨长7.0 cm,最大羊水深度5.2 cm,于胎儿右前臂中段至手掌中部背侧皮下软组织见一7.3 cm×2.4 cm×5.7 cm大小的包块,呈中等回声,其基底宽,边界清晰规整(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包块内丰富、迂曲、红蓝黄相间的彩色血流信号(图2).多普勒可测及动脉血流频谱,收缩期峰速29 cm/s,并可测及静脉血流频谱.超声诊断:胎儿右前臂皮下软组织包块(考虑血管瘤).引产一男死婴,尸解见其右前臂手腕部见一9.8 cm×2.0 cm×6.0 cm大小的包块,局部皮肤呈紫色.病理检查结果: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 观察动脉栓塞联合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治疗小儿肢体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肢体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1例.B组单纯予以瘤腔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A组予以动脉栓塞联合平阳霉素瘤腔内局部注射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栓塞联合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治疗小儿肢体血管瘤疗效确切、安全、损伤小、不良反应少.
孕妇,37岁,孕3产1,孕36+5周来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所见:胎儿头位,双顶径:9.3 cm,头围:32.5 cm,腹围:32.1 cm,股骨:6.9 cm,胎心率148次/min,脐动脉血流频谱S/D:4.0,羊水指数:26.4 cm,胎盘位于宫腔前壁,Ⅱ级.胎儿左上肢前臂靠近肘关节处可见4.3 cm×3.6 cm×1.3 cm等回声包块(图1),边界不清,内部回声尚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包块内有丰富五彩血流信号充填(图2),血流频谱显示为静脉频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