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著之一例也.《西厢记》之以惊梦终也,未成之作也,此书若成,吾乌知其不为《续西厢》之浅陋也?有《水浒传》矣,曷为而又有《荡寇志》?有《桃花扇》矣,曷为而又有《南桃花扇》?有《红楼梦》矣,彼《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续红楼梦》者曷为而作也?又曷为而有反对《红楼梦》之《儿女英雄传》?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
一《红楼梦》的作者不回避自己的写作曾受到《牡丹亭》的影响.第二十三回标题大书特书:"《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曲惊芳心."而且描写的极细致,写出了林黛玉聆听《牡丹亭》曲文达致共鸣的全过程.背景是众姊妹和宝玉已奉元春之命,搬入大观园,都是年轻女孩儿,就一个男性贾宝玉.大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结果静中生动、宝玉忽然有一天不自在起来.于是便读起了《西厢记》.黛玉看到也读,而且读得"余香满口",两个人"连饭也不想吃了".正在这时袭人来找,说老太太唤宝玉有事.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曾在自己的不朽杰作《牡丹亭》卷首写下一段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非情之至也."寥寥数笔,堪称礼教时代里对爱情最真切大胆的注解.凭借一部《牡丹亭》,汤显祖奠定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后人甚至将他与西方顶尖的戏剧大师比肩,称其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把自己的名声看做处女的贞操和《牡丹亭》才子佳人的爱情喜剧相比,汤显祖的人生无疑是一场悲剧.他字义仍,号海若,祖籍江西临川,后迁居汤家山(今江西省抚州市).
宇宙间动物界皆有性爱本能,由是有性冲动、性爱、性行为;万物之灵,尤如是.不过,因为人有思想感情,故性爱和性行为常为情所驱动、所制约、所支配.故作为人,情与性常常联系在一起,情以性为基、为本,而又反过来作用于性.很明显,所谓"性无能"者,90%以上是心理障碍造成的,而情炽者则常常创造做爱的奇迹!<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怀春期由于性的成熟、性本能的躁动而"游园惊梦",得到"不在梅边在柳边的"兆示,而后邂逅书生柳梦梅而产生爱情,以致生而能死,死而能生,诚如元好问词中所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说起唐伯虎,可谓妇孺皆知“唐伯虎点秋香”、“三笑”、“三约牡丹亭”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然而,人们更多知道的是他“风流才子”的一面,如传说他不仅才华横溢,擅长书法与绘画,而且还熟谙偏方,通晓中医药之道.
适时表现,一搏出位《三国演义》第八回写道:"司徒王允归到府中,寻思今日席间之事,坐不安席.至夜深月明,策杖步入后园,立于荼蘼架侧,仰天垂泪.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允潜步窥之,乃府中歌伎貂蝉也."这就奇怪了,小小一个歌伎,晚上不睡觉跑到亭子里"长吁短叹"干嘛?经询问才知道,原来貂蝉小妹子是想为王大人分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