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及肿瘤患者多伴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输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血小板的无效输注,从而影响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所谓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连续两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会下降;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品后测定th和24h的PPR,如果输注后th PPR <30%.24h PPR< 20%,则考虑输注无效.浓缩血小板制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浓缩血小板制品的质量受全血量、血液保存液、血袋表面光滑度、采血顺畅情况、离心制备、血小板采集前后的保存、运输以及输注过程等多方面的影响,血小板的质量受到损害均可导致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
自1998年河南省全部实施无偿献血后,献血者首次献血多以200ml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在流动采血车进行,这不仅影响了血液成分的制备时机,而且也严重影响了血液成分的制备质量,尤其是血小板的质量.笔者统计了1998年10月~2003年3月对血小板的质控情况,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确保血小板的质量,提高临床输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献血者且献血前72小时内未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外周血小板计数≥150×109/L,采血顺畅,观察血液不同离心条件相同的分离方法(富含血小板血浆法)、相同的离心条件不同的分离方法,对收集血小板的影响.结果 ①离心力480g,15min,22℃离心所制备浓缩血小板收集效果好;②分浆夹式比悬挂式分离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效果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经统计学分析P<0.05,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不同的离心条件相同的分离方法(富含血小板血浆法)、相同的离心条件不同的分离方法,对收集血小板均有影响.
目的 为满足Rh(D)阴性患者临床用血需要,建立稀有血型血液冷冻库,探索冰冻解冻红细胞的手工制备方法.方法 对22份血液采用高浓度甘油慢速冷冻法-80℃冷冻保存;采用盐液洗涤法,分别用9%氯化纳溶液及0.9%氯化钠溶液在不同的离心条件下洗涤5~6次,最后留取成品,使用卫生部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质量检测.结果 应用该方法制备的22份冰冻红细胞,除2份在操作过程中失败外,其余经检测,红细胞回收率、甘油残留量、体外溶血率、上清游离血红蛋白、无菌试验等均达到了国家标准.结论 在制备冰冻红细胞整个过程中,加入甘油保护剂是关键的第一步,应注意加入保护剂的剂量和速度;在解冻后去甘油过程中,应注意洗涤剂波度梯度的平衡转换,防止出现溶血现象.另外,也要注重离心过程,防止血袋破损.该方法适用于临床上稀有血型患者的输血需求,可有效解决临床稀有血型患者的抢救性输血.
血小板制品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效果, 由于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 质量难以稳定, 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不便[1]. 为此, 笔者对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制品35份进行质量分析, 结果报道如下.
目前国内血站系统洗涤红细胞制品大多采用手工开放式和封闭式洗涤方法来制备,尚无机器自动洗涤来制备洗涤红细胞制品的.手工制备的缺点是洗涤过程由人工来完成,受操作人员熟练程度、血液离心效果好坏等因素影响,在白细胞去除和红细胞回收环节上波动较大,直接导致洗涤红细胞制品质量的不稳定.
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临床使用经验日益丰富,各种血液成分,特别是血小板的临床应用量不断上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以其独具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手工制备血小板.鉴于临床对机采血小板的各种紧急和特殊需求,国内外输血医学界就机采血小板冷冻保存的方法学、冷冻过程中引起的细胞损伤及其临床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1~4].
单个供体血小板(single-donor platelet,SDP)不仅可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及输血不良反应,而且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笔者对近几年制备的手工血小板和SDP从三项质控指标(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方面进行归纳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血小板是机体止血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血小板的数量或质量异常引发的出血性疾病,通常是临床输注血小板的重要原因.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及血液分离技术进步,浓缩血小板在临床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由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过渡到机采浓缩血小板,迅速普及.笔者对2004年7月至2005年1月期间,我院临床所用的机采浓缩血小板进行质量监测,对部分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病例和手工采浓缩血小板输注病例疗效调查并作初步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目的:研究分离白膜袋后放置时间对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分离出白膜成分袋后,分别在22℃放置0h、1h、2h、12h(过夜)再制备成浓缩血小板,并对浓缩血小板进行质量比较.结果:四组浓缩血小板容量、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等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浓缩血小板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浓缩血小板pH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而下降,纽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膜在室温保存12h内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根据工作实际情况优选手工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模式.
目的 探讨成分血手工制备人员针头刺伤的原因,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危害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法,对17名参加成分血手工制备工作的人员在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发生针头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有8名工作人员被针头刺伤,发生率47.06%,总计发生针头刺伤次数13次,平均1.62次/(),女性占87.50%;针头刺伤主要发生在穿刺连接病毒灭活耗材的环节.结论 防护并不能从源头消除危害,改进制备方式势在必行.
目的 分析比较全自动离心式制备洗涤RBC与手工制备洗涤RBC的效果.方法 按照新旧版国家标准的要求,对2种不同洗涤RBC制备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全自动血细胞处理仪获得的洗涤RBC与手工洗涤法比较,血液重量无明显差别,但RBC计数、Hb含量、血浆蛋白含量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自动血液处理仪洗涤后,悬浮RBC损失率显著高于手工洗涤,但血浆清除率、溶血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研究使用的全自动离心式制备洗涤RBC,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在RBC回收率上略低于手工制备的洗涤RBC.
目的:探讨浓缩血小板机采和手工制备方法的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提高浓缩血小板质量.方法:通过对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和机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对比监测以及相应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机采血小板的数量、混入红细胞和白细胞三项指标都优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临床输血反应少,输注疗效佳.结论:机采血小板具有较好的疗效,该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值得推广.
洗涤红细胞是红细胞制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制品已去除80%以上的白细胞和98%以上的血浆蛋白,保留了至少70%的红细胞.在洗涤中同时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凝物等,应用本制品可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目前,最常见的手工制备洗涤红细胞的方法有开放式洗涤(在100级净化工作台上进行操作)和建立多联袋系统手工洗涤2种.本中心2009年之前一直沿用开放式手工洗涤制备洗涤红细胞,其具体方法见文献[2].在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过程中,每一次去除洗涤液均需在无菌间的超净工作台内,故无菌操作技术要求高,步骤繁多,易发生细菌污染和交叉污染.
随着输血科学的不断发展,成份输血的优越性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重视。它不仅提高了疗效,减少了输血反应,而且合理使用了血液,减少了血液资源的浪费,并且减轻了社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成份输血已成为当代临床输血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国内外已被广泛应用。洗涤红细胞是成份输血中常用的一种剂型。我们在使用库存全血开放式手工制备洗涤红细胞时,通过两次洗涤,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经检验完全符合国家卫生部质量标准,临床使用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