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2岁.因胸前区疼痛不适一年余入院,心电图示V1-V3导联见Q波,临床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塞(前间壁)",于2000年8月26日行冠状动脉+左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起始部偏心性狭窄40~50%,于第一间隔支发出后100%闭塞,第一对角支近中端弥漫性狭窄,最重90%.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3种,即单纯药物治疗、手术搭桥、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及转化在肺动脉高压、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等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急慢性缺氧均可导致肺动脉高压,而VSMC在肺血管结构重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衰老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它在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许多实验结果表明,因衰老相关的机体生物学的改变,导致了老年动物的血管损害比年轻动物有更高的概率和更严重的程度.
随着诊断手段和经皮介入治疗器械的进步,近10年来,经皮肾动脉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发展迅速,其适应证不断扩大,但什么样患者需要接受介入治疗、是否所有介入治疗均能改善血压和肾功能,目前尚存在一定争议.现在我们国内有许多心脏介入医师往往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做个"顺路"肾动脉造影,肾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肾动脉支架置入术也相应增多.
据报道补充L-精氨酸(L-arg)可抑制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RS).本实验通过观察L-arg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以及相关细胞周期调控基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L-arg防治RS的机制.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与支架置入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但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再狭窄率仍居高不下. 人们试图通过全身给药、冠状动脉内给药及血管壁局部导入等各种途径,观察不同药物(抗血小板药、抗凝药、ACEI、他汀类药、细胞毒类药等)和一些生物制剂(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及细胞因子等)对再狭窄的防治作用,都未能获得理想的效果[1].涂有雷帕霉素(rapamycin,RPM,商品名sirolimus)的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的临床试用为再狭窄的防治带来一丝曙光[2].本文简要综述RPM的药理学特性、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肾动脉瘤是罕见的内脏动脉瘤,治疗巨大的肾动脉瘤的报道很少.我院采用肾切除后,在肾保护下行肾动脉瘤切除、肾动脉成形和自体肾移植的方法治疗右肾门处巨大肾动脉瘤1例,现报告如下.
我们总结了1999~2001年小腿动脉转流患者32例(手术40例次),手术通畅率90%、半年通畅率80%,通畅满1年21例(65.63%),目前已有8例患者肢体血运良好达2年以上.应用小腿动脉转流是一种有效的救肢手段.1.资料与方法: 男22例,女10例.年龄42~78岁,平均61.6岁.动脉硬化闭塞症11例,糖尿病动脉硬化13例,股-动脉人造血管转流术后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21例,作过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或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5例,有糖尿病史的患者13例.血管造影显示病变严重累及股、动脉,在动脉以远尚有2支小腿主干动脉显影的8例,仅有1支主干动脉显影的12例,有可疑显影的8例,小腿完全没有主干动脉显影的4例.多普勒检测踝肱比0.4~0.8的23例,低于0.4的9例,跛行距离50~100米的8例,50米以下的7例,1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静息痛,7例患者有足趾坏疽或破溃.
目的总结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经验,了解该术式的治疗应用价值.方法 12例非小细胞肺癌施行了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术,回顾治疗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手术病人无早期死亡,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0.1%,35.2%.结论本组资料表明,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术与常规手术相比无明显不同,只要解剖条件允许可减少全肺切除,保留肺功能.
介入性心脏病学的先驱Andrear Gruentzig继承了Werner Forssmann和Sones的心导管技术,Dotter和Judkins的动脉导管技术,开创了冠心病的介入治疗.1977年9月16日,Gruentzig做了人类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PTCA).PTCA的问世,为冠心病人血运重建提供了新的选择,是冠心病治疗史上的重要进展.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疾病.治疗AMI的主要目的是迅速而持久地恢复梗死相关血管(IRA)和血流,挽救濒死的心肌.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开通IRA的有效性和简便性已被充分证实,但溶栓治疗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如IRA再通率低、复发缺血事件和再梗死率较高以及有诸多的禁忌证和出血合并症等.近来国外的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PTCA)治疗AMI的临床有效性和远期预后明显优于溶栓治疗,而国内尚未普遍开展这项工作,部分单位主要是对溶栓失败病人进行挽救性PTCA(rescue PTCA).本研究旨在对AMI直接PTCA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自1993年上一个指南发布至今,经皮冠脉介入(PCI)有了重大发展,从最初的内容只局限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PTCA)到如今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旋切术、定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切除术、动脉粥样斑块摘除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冠脉内支架置入和其它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导管新技术,而且出现了一些结合药物治疗的重要进展,如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并且已获得了更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在社区医院条件下开展PCI的经验.
3.3.2对血管成形技术的报道3.3.2.1经皮腔内肾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腔内肾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的报道.报道时应描述操作的细节,特别是与以前的报道有差异的地方.需要注明与特有的操作直接相关的并发症(如指引导管损伤),以便对不同技术加以比较.
2000年1月~2005年4月,我院应用降纤酶合并脉络宁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选自住院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平均65岁.初发心绞痛10例,劳力恶化型24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4例.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绞痛2例,同时患高血压18例,患糖尿病5例,患高血脂14例.40例均经卧床休息及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阻滞剂和肠溶阿司匹林正规治疗无效.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急诊冠状动脉成形(PTCA)加支架置入术(简称急诊PCI术)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目的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血流灌注,抢救濒死心肌.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科对62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3~10 h内的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实施PCI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需及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缩小梗死心肌范围,防止心室重构,改善左室功能和预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PTCA)与静脉溶栓相比,其血管开通率高,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以明显减少急性闭塞和再狭窄,已成为AMI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2002年1月-2003年4月共对78例AMI患者行急诊PTCA,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CSFP)是指排除冠状动脉狭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瓣膜病、结缔组织病等因素后,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没有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后对股动脉穿刺处的止血方法,目前国内多采用人工压迫法止血.
我科于2000年10月到12月用经皮动脉成形与溶栓术治疗了2例糖尿病足的患者,现报道如下.例1:患者,女,79岁,糖尿病多年,合并左足趾溃烂3月,范围1cm×1cm,疮面有浓性分泌物渗出,局部红肿疼痛,左下肢麻木疼痛,夜间加重,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足.入院后双下肢动脉彩超提示:左侧股动脉分叉前见两个强回声反射,其一位于血管前壁,范围为25mm×52mm,另一位于血管后壁,范围为112mm×34mm,左侧股浅动脉内见较多强回声反射,呈串珠状改变,左侧动脉内见47mm×23mm低强回声反射,该处残腔17mm狭窄》50%,另右动脉见47mm×23mm强回声反射,CDFI示:双下肢动脉频谱见流速减低,呈单峰,狭窄处血流流速增高,左足背动脉未见流血信号.结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斑块呈不完全性闭塞.于2000年10月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左骼总动脉造影,造影显示左骼外动脉开口处有一狭窄段,长约2cm,股动脉呈不规则串珠状狭窄.造影后先用球囊导管行髂外动脉扩张术,再将尿激酶50万U溶入生理盐水100ml后,从导管缓慢注入股动脉,30min注射完毕,术后给予抗感染,控制血糖,局部清疮换药,并按介入术后常规处理.本患者术毕患肢的皮温当即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左下肢麻木疼痛,当夜缓解,局部红肿次日消退,术后2天创面痊愈.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后因并发心衰,抢救无效于第7天死亡.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PTCA)并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最有效的方法.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少、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等优点[1,2].我院自1998年3月~2001年4月共施31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就其护理经验及体会总结如下.
目的 探讨分期腔内开通技术在严重下肢肢体缺血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3月共计16例严重下肢病变患者(均为髂动脉及远端动脉闭塞,TASC-ⅡD)接受分期腔内动脉成形术,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7.8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技术操作成功.患者静息痛在第一次腔内治疗后消失,无截肢发生,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两次治疗过程中,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分期开通技术可以有效缓解高危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的静息痛症状及组织坏死,避免了一次开通所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心血管事件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1年的颈动脉再狭窄率达到3.46%~7.4%[1].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照射治疗能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2].笔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用球囊过度扩张犬颈动脉以获得稳定的颈动脉再狭窄动物模型,探讨188Re血管内照射抑制犬颈总动脉内皮损伤后再狭窄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后对桡动脉穿刺处的止血方法,近几年本院多采用人工压迫的止血方法,自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本院心内科应用桡动脉止血绑带40例,直接压迫桡动脉穿刺部位,可直视穿刺点出血情况,易于观察,经过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背景 在冠状动脉(冠脉)成形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脏生物标记物的升高反映了围手术性心肌损伤及与不利的心脏事件相关.我们应用导引钢丝记录冠脉内(心电图)ST段的方法,试图快速和易于评价尽管进行了成功的PCI术,但是否发生了围手术性心肌损伤.
1病例报告患者,男,73岁.因反复胸骨后压榨样痛5d,加重3h于2005年11月18日入院.体查:脉搏82次/min,血压130/80mmHg.急性痛苦面容,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2次/min,心律齐,心音稍低钝,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第3心音.心肌酶CK-MB:30u/L,心电图示:V1~V3ST段抬高1.0mv.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行冠脉造影(经桡动脉途径),见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起始部一管状病变,狭窄>90%.3d后经右肱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加支架植入术.在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肘皮肤皱折上方1~2cm处)进针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置7F动脉鞘;经泥鳅导丝送入6FJL4.0导引导管,退出泥鳅导丝造影后,小心送入NT导丝;经导丝送入2.0×20mm球囊,10个ATM扩张后退出,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0.2mg后置入3.0×23mm支架,12ATM释放.造影见血管扩张满意,无残余狭窄,远端血流TIMI3级.术后患者症状消失,治愈出院.
2007年4月~2008年4月,我院为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积极做好心理护理以减少患者心理障碍,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2003年7月~2007年11月,我们应用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疾病(MAID)41例(47条患肢),取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