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时,喜欢将陋室清理整洁,焚一炷香在案头,或品茗,或读书,或写字.倒不是附庸风雅,而是那袅袅的清香让我荡涤烦躁,心神宁静.今人如我一般闲时焚一炷香,享受香气营造的悠然氛围者,已是很少.偶见家中香烟缭绕者,不是供奉着财神,便是观音菩萨之类.香的幽静风雅顿失,反倒添了一缕浮躁.中国自古有焚香的习俗起于何时,我无从知晓.据说,远古时,人们是为了驱逐蚊虫,消除生活环境中的污浊之气,而将一些具备特殊芳香的植物放在火中熏燎,是为最初的焚香.以后逐渐演变成与吟诗作画,抚琴弄瑟、安神禅思相伴相随的雅致事儿.
精神和意志促进自愈在温馨的烛光的辉映下,屋内充满了玫瑰的芬芳和缭人的焚香,索拉科披着绣花的衬衣在新墨西哥州的家中虔诚地祝福着.这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医学试验,从1995年8月开始,在整整持续了10周的每天中,她都要祝福一个多小时,作为治疗艾滋病研究的一部分.
元代邹铉,在宋代陈直撰写的《养老奉亲书》的基础上,续增篇幅,写成《养老奉亲新书》,总结了一套"十乐"养生经:"读义理书、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这十条养生之道,就是要求人们要寓"乐"于日常生活之中,值得我们借鉴.1、读义理书.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国古代医家、养生家和一些名流雅士都认为,读书能健脑益智,陶冶情操,抗衰防老,祛病延年.
焚香这一习俗最早源于印度.它原本是属于一项抑制霉害,驱除秽气和消毒的卫生手段和措施.后来在发展过程中,被佛教所接受,又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人们的接受.
有人说,文人喝茶是一种文化,百姓喝茶则是一种需要。焚香读画,煮茗敲诗,文气盎然,“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是文人功夫。而芸芸众生,开门七件事,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劳作归来,大汗淋漓,将来粗瓷大碗,捋袖敞怀,一通鲸吸牛饮,状不雅却能解渴生津,醒脑提神。
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位叫安好的女士,常常看到她的各种抒怀,比如“盘腿坐炕上,大声读了一个小时,真是神清气爽”,又比如“听雨、焚香、吃醋,和野菜亲密,又像哑巴一样沉默一天,顺其自然,现在可以和黑塞聊会儿天了”.看后我笑了,因为我也曾有一天,与黑塞,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大咖聊天,在一个人的旅途中.1919年,年轻的德国诗人黑塞在遭遇丧父与婚姻失败的重创后,揣着郁郁的心来到瑞士南部一个叫“堤契诺”的小山村,在山水草木和淳朴民风的环抱下为自己疗伤,画画,忘忧,作诗,写小说.他在《堤契诺之歌》中写道:如今我不再如醉如痴,也不再想将远方的美丽及自己的快乐和爱的人分享.
爱因斯坦说“桌面不整洁的人,一定很聪明”,起初匪夷所思,后渐解.西人读书多不择其地,或台阶,或车厢,姿势更是无状,或席地而坐,东倒西歪,或靠墙而站,金鸡独立.国人则不然,窗明几净,焚香左右,正襟危坐,一脸神情.朱熹便说:“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但凡文人,或大或小都有一间叫作“书房”的地方.
最近读<菜根谭>一书,发现其中一段名言,对老年人的保健可谓至善至美的精典,不妨与众人共赏."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忘之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把对名利的私欲减少再减少,从栽花种竹中培养生活的情趣,将一切烦恼和忧愁都交还给乌有先生;把生活琐事忘了再忘,焚几缕清香,煮一壶好茶,不必问白衣童子是谁.
中国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现随手捻来几段与朋友们共享.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只香几,上置三足香炉,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致金銮殿内香烟缭绕,香气四溢,使人精神振奋.
烛光、香槟、性感睡衣……原本想要来一个难忘之夜,而他却提不起性趣?这种感觉就好像沐浴更衣,焚香弹琴,刚弹了一个音,弦却断了。
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民间故事.明朝有个人叫胡九韶,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勉强能做到衣食温饱.但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