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个月,因"鼻塞伴张口呼吸2个月,加重5 d"于2008年5月9日入院.一般情况可,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影像学检查见"双肺纹理增粗".临床拟诊为"气道异物"行鼻内镜探查,发现鼻咽部直径约2 cm的肿物,境界清,活动度可,质地中等,部分切除送活检.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为第1、2 鳃弓的耳郭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 .手术切除为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先天性耳前瘘管在东方人中的发病率为10% ~14%[2] ,单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3] .因瘘管平时不引起不适,患者多不治疗.临床来诊患者多为发生感染者.瘘管一旦感染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局部可形成脓肿及瘢痕,手术难以彻底切除,复发率在19% ~40%[4-6] .改进手术方式是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的关键,我们对有过感染史或正处于感染期的耳前瘘管(感染性耳前瘘管)手术技术进行探索,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甲状舌管是甲状腺的原基,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残留可产生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duct cyst)或瘘管.甲状舌管囊肿可以发生于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迹之间颈中线的任何部位,发生于舌根区的甲状舌骨囊肿(lingual thyroglossal duct cyst)较少见.回顾分析1997年~2006年4月以来,我们共收治甲状舌管囊肿患者125例,其中发生于舌根区的甲状舌骨囊肿12例,现报告如下.
异位甲状腺由胚胎时期部分或全部甲状腺胚基离开原基发育而成,可发生于舌盲孔至胸骨切迹沿线甲状腺下降途中的任何部位,以舌甲状腺最多,也可发生于颈部、鼻咽部、食管气管头部、锁骨上窝、胸腔等部位.临床很少见,易发生误诊误治.现报告1例儿童颈部异位甲状腺.
小脑由后脑发育而来,最初始于第四脑室侧壁的菱唇,此后菱唇上部突入第四脑室腔形成小脑板,两侧小脑板向外侧突起形成两个小脑半球.而位于室管层的神经上皮细胞,经过不同形式的增殖和迁移,形成了典型的小脑皮质的三层结构.多种基因可以调控小脑的发生和发育,例如调控小脑原基峡区组织者的基因otx2和gbx2,调控小脑神经元数量的基因ru49/zipro1、zic1/2,调控小脑神经元迁移的reelin,rcm以及小脑纤维联系的基因ephrin-A,Wnt3/7等.
异位胸腺源自于胸腺导管的上皮残余,可见于胸腺原基下降线上的任何部位.甲状腺内异位胸腺(ectopic intrathyroidal thymus,EITT)临床极少见[1],半数发生在儿童,多为偶然发现,因此容易误诊.现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EITT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异位甲状腺足由于胎生期甲状腺原基下降障碍,在应有部位缺乏正常甲状腺组织.最多发生于甲状舌骨附近,另可在舌部、舌根部、舌下部、喉前部、气管内、胸骨下、纵隔内等部位.临床上易将颈正中异位甲状腺误诊为甲状舌骨囊肿.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是第一、二鳃弓的耳廓原基在胚胎期融合不全形成的盲道,可为双侧性或单侧性,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耳前瘘管可有分支,且多次感染患者局部瘢痕等形成,导致传统的分离瘘管及分支的方法不易完全切除,容易复发.我科于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间共收治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42例,使用整块切除法切除耳前瘘管,治疗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