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资料患者,男,16岁,未婚,因"餐后反酸、恶心2年,加重1周"为主要症状于2009年7月20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餐后反酸、恶心,无烧心、吞咽困难、呕吐及胸骨后疼痛,无腹痛、腹泻.经口服药物(具体药物不详)后好转,上述症状呈反复发作.到当地医院检查:乙肝标识物表面抗体阳性,肝功能正常,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胃窦良性占位性病变.患病以来,精神尚可,食欲差,睡眠及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平素体健,无手术及外伤史,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无异常.患者及家属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诊治,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隆起性病变(黏膜下可能);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伴胆汁返流.腹部B超提示:肝胆胰脾双肾超声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电轴左偏.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大小便正常.超声内镜探查提示: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呈均匀低回声改变,提示黏膜下病变.并于2009年7月21日在内镜下行胃窦固有肌层占位剥离术,术中常规进镜,于胃窦小弯后壁见一包快样隆起,表面光滑,注射后用针刀和HOOK刀进行剥离,切除物1.4cm×2.0cm,局部形成一约1.8cm×2.5cm创面,手术顺利,术后手术创面愈合良好.切除组织物病理活检提示:胃窦部黏膜下涎腺异位(符合颌下腺异位).
目的:进行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诊治中内镜应用价值的探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120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全部患者实施内镜探查辅助治疗、诊断,进行内镜诊治效果的观察.结果:经内镜探查120例患者中70例溃疡出血、22例消化道息肉、16例糜烂性胃炎出血、12例杜氏病.120例患者出血位置和原因均获得确认,其中采用电凝止血患者30例、采用氩气刀喷凝止血患者50例、采用止血剂止血患者14例、采用钳夹止血患者26例.120例患者止血治疗均顺利完成,二次出血、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术后均为出现.结论: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内镜探查术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实现病变情况和出血情况的有效确认.
患者男,2个月,因"鼻塞伴张口呼吸2个月,加重5 d"于2008年5月9日入院.一般情况可,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影像学检查见"双肺纹理增粗".临床拟诊为"气道异物"行鼻内镜探查,发现鼻咽部直径约2 cm的肿物,境界清,活动度可,质地中等,部分切除送活检.
消化道出血一直是临床难题之一,其症状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血便、黑便,粪便潜血试验呈阳性结果,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临床上常采用胃镜、结肠镜等检查了解出血情况,大部分消化道出血经过胃镜、结肠镜等检查可以明确原因,但仍有一部分原因未明,推测可能为小肠出血[1]。对于病变位于小肠的出血患者,以往常采用小肠镜检查,但患者通常觉得难以忍受,而放弃检查与治疗。随着胶囊内镜技术的出现,为检查小肠部位的消化道出血症状,尤其对于青少年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检查方式。通过总结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对40例消化道出血青少年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情况,探讨胶囊内镜对青少年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经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5~ 68岁.均伴有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内镜下表现为半球形、脐形或扁平形隆起病变,外观呈淡黄色或浅红色,部分黏膜有充血、水肿、糜烂,典型病灶顶端中央有脐样凹陷.应用Olympus260电子胃镜和Olympus SDP21圈套器,超声内镜应用50MHz微探头超声检查.患者在清醒镇静麻醉下行黏膜切除术,用超声内镜探查病变范围及浸润深度.
1989年~2000年间,我院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62 517例,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者1 635例,检出率为2.6%.现主要就内镜诊断作一回顾性分析.1病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