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白蚁监控喷粉技术是环保型白蚁防治新技术,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明确白蚁监控喷粉技术现场控制白蚁的效果,以期为全国白蚁防治行业推广应用该技术提供必需的基础信息.方法 采用小范围灭巢试验和大规模现场应用试验两种形式,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研究白蚁监控喷粉技术对白蚁巢群的杀灭效果和目标区域整体蚁害的控制效果.结果 小范围灭巢试验时对28个乳白蚁巢群和50个散白蚁巢群用0.5%氟虫腈粉剂进行喷粉处理,共有17个乳白蚁巢群和30个散白蚁巢群被消灭,11个乳白蚁巢群和20个散白蚁巢群的白蚁未完全消灭,但个体数量大幅度减少.杀灭白蚁巢群所用药量乳白蚁为5~10g/巢,散白蚁为35 g/巢.大规模现场应用试验时防治面积共2 510 879 m2,安装白蚁监测控制装置27 005套,共有2333套装置监测到白蚁,对其中2121套装置内的白蚁用0.5%氟虫腈粉剂进行处理,结果1919套装置内再无白蚁活动,蚁害率下降了90.44%.结论 白蚁监控喷粉技术可对一定区域内的白蚁危害进行有效控制.
目的 了解虫螨腈对白蚁的毒力及药效情况,为白蚁灭治开发更多品种的粉剂、饵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室内采用滤纸药膜法、粉剂触杀法、饵剂胃毒法以及粉剂毒力传递作用共4种方法测定了虫螨腈对乳白蚁的毒力和药效.结果 虫螨腈药膜法持续接触72 h对乳白蚁的致死中浓度为2.20 mg/L;乳白蚁均匀粘上虫螨腈粉剂后72 h触杀作用的致死中浓度为0.108 6%;乳白蚁对1%、5%及10%虫螨腈粉剂具有毒力传递的能力,浓度越高,毒力传递能力越大,白蚁的死亡率越高,全部死亡需要的时间越短;虫螨腈饵剂(5%、1%、0.5%、0.1%)致乳白蚁死亡的高峰时间段在处理后24 ~48 h和48 ~ 72 h.在0~24 h内死亡率不高,白蚁全部死亡的时间约需要1周左右.结论 虫螨腈对乳白蚁有较高的触杀和胃毒毒力并且为慢性毒力,有毒力传递作用,其特点满足白蚁灭治药剂的要求.
目的 研究5%联苯菊酯微囊悬浮剂对白蚁的药效.方法 在实验室和现场,采用药膜法、土壤法和木材试块法.结果 实验室药膜持续接触法、土壤法和木材试块法,防治乳白蚁和散白蚁的有效试验浓度为62.5 mg/m3,药膜30 min移出法对乳白蚁有效试验浓度为500 mg/m3;现场木材试块12个月防治白蚁有效试验浓度为250 mg/m3 (9.45 a.i.g/m3),土壤12个月为500 mg/m3 (2.50 a.i.g/m3).结论 5%联苯菊酯微囊悬浮剂,对不同环境多种白蚁具有很好的灭效,使用安全、环保.
2017年6月,常州金坛区白蚁防治所在正常灭治工作中,确定1例房屋白蚁危害为检疫性害虫乳白蚁,并收集了2只成虫标本;这是金坛区时隔30年的再次发现,同时也更新了金坛区此前普查的白蚁种类记录,正式变更为2科4属20种.本文就此次发现作详细记录、分析原因并给出治理对策.
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是Shyder1923年定名发表的一个蚁种,模式产地在四川宜宾.黑胸散白蚁在我国广布于北京以南各省,以木材及其纤维制品为食,危害房屋建筑、园林树木等许多方面,危害的严重性与台湾乳白蚁不相上下,是我国几大成灾蚁种之一.
氟(伏)蚁腙英文通用名为Hydramethylnon,分子式N4F6C25H24,化学名称为5-5二甲基全氢嘧啶-2-酮4-三氟甲基-a-(4-三氟苯乙烯亚肉桂腙),属脒腙类化合物,纯品为黄色到桔黄色晶体,溶于丙酮、甲醇、乙醇、氯苯等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45℃条件下稳定期为90 d,在阳光直接照射下,半衰期约1 h.具有胃毒作用,在环境中无生物积累作用,主要影响昆虫的呼吸代谢,可用于防治蟑螂、白蚁和蚂蚁等.在国内外均有以氟蚁腙为活性物质的杀蟑产品,为了探索氟蚁腙应用于防治白蚁的可能性,笔者在2004年进行了室内药效试验研究.
目前,我国应用的白蚁防治剂主要是砷制剂类、金属盐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杂环类等.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拟除虫菊酯类的药物将成为主导产品,而以触杀为主的拟除虫菊酯类的药物和以胃毒为主的有机杂环类药物复配而成的新制剂将是今后白蚁防治剂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推荐的使用药物中选择吡虫啉和氯氰菊酯来进行复配.
通过介绍江苏省内乳白蚁的分布、危害和检疫情况,表明乳白蚁属的危害在江苏省是处于第2位的.进口木材和货物携带以及外省大树苗木移植携带是乳白蚁入侵江苏的主要途径,其中外省大树苗木移植可能携带完整的乳白蚁巢体,最容易定殖成功,造成乳白蚁危害范围的扩大.建议在今后工作中,检疫部门和白蚁防治机构应加强协作,把好检疫关口的同时积极开展地区白蚁种类普查和综合治理,把乳白蚁的危害控制在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