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胃癌等疾病相关.本研究应用以埃索美拉唑镁为基础的3联1周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45例及根除Hp,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自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M arshall和Warren首先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证明幽门螺杆菌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相关后,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被不断认识,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意义重大,但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是以上疾病的唯一的因素。也有学者报道一些非胃部疾病如不明原因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一定关系,上述疾病经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痊愈好转。我科针对2012年100例患者根除治疗中不同性别患者选用不同药物做对照研究,所检测设备为14 C呼气试验检测仪(安徽养和),报告如下。
恶性淋巴瘤根据发病部位分为淋巴结内和结外,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在胃淋巴瘤中,发生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相对常见,在病因学、病理学、免疫表型和临床转归上有一定规律,属于胃恶性淋巴瘤中较特殊的类型.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protein 9,CARD9)属于 CARD蛋白家族中的一员,是 Bertin等[1]在研究 caspase募集结构域的蛋白时发现的一个重要衔接蛋白,高度表达于髓细胞,尤其是在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中。CARD9定位于染色体9q34.3,包含2108 bp的 cDNA,可以编码产生62.3 kD大小的蛋白质。CARD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区域:N末端区域和 C末端区域。其中前者具有胱天蛋白酶募集功能,后者具有寡聚化作用。CARD9分子能够高效整合多种固有免疫受体的识别信号,在机体的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两个功能末端能够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免疫蛋白 BCL10、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转运蛋白(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ransporters,MALT1)结合形成 CARD9-BCL10-MALT1(CBM)复合体。连接后的复合体作为信号通路中的一部分,在炎症等信号向下游的传递和扩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促进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
胃肠道是结外淋巴瘤最常侵犯的部位,而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是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研究证实,胃肠道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主要的组织学类型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 mantle cell lymphoma,MCL)、滤泡性淋巴瘤( follicular lymphoma,F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 Burkitt lymphoma,BL)。这些肿瘤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胃部,其次是小肠和结肠[1]。在过去十年中,胃肠道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其经典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最近一些关于胃肠道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在此,我们对各种经典类型的胃肠道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及黏膜下存在无结构、散在的淋巴细胞.有结构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存在于回肠末端及支气管黏膜下[1].其最具特征的结构为Peyer斑(Peyer′s patches,1667年首先由Peyer描述而得名).有结构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淋巴结的淋巴组织结构相似,但无包膜.单个Peyer斑呈卵圆形,由生发中心、帽区及宽阔的边缘带B细胞构成.其外围为相邻的副皮质区样的T细胞区.边缘区的B细胞可进入覆盖Peyer斑的圆顶区上皮内(这些上皮内的B细胞与小肠其他部位上皮内的T细胞有别).此外,固有膜内的浆细胞也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一个组成成分.
近年来眼部淋巴瘤日益多见,其中眼附属器淋巴瘤占老年人眼眶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根据2001年WHO恶性淋巴瘤分类诊断标准,眼附属器淋巴瘤大多属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2],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表现、治疗及预后均有其特殊性.我们对眼部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lmannii,Hh)是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外,人胃内发现的第二种致病菌。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虽然海尔曼螺杆菌的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相比而言较低,但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1],其出现与胃多种疾病相关: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由于该菌体外培养困难,动物模型的建立对进一步探讨病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发病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鼠个体差异小、容易饲养、费用低、遗传背景明确等优点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动物感染模型。
由于免疫学的进展,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愈来愈多被发现.在胃原发恶性淋巴瘤中,免疫表型显示大多数胃淋巴瘤来自MALT,占原发性胃淋巴瘤50%以上[1],且以B细胞性MALT淋巴瘤为主,有低度和高度两个亚型[2,3].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是由Issacson和Wright于1983年首先提出[1],起源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具有特定的生物学特征和病理学改变的一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MALT淋巴瘤约占NHL的5%,多见于胃肠道、甲状腺、乳腺、肺、皮肤、睾丸等,原发于颅内的临床罕见,我们遇到1例,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全身PET/CT检查、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等明确诊断,结合文献复习,现报道如下.
1983年英国学者Isaacson和Wright首先提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这一概念,1994年的Real分类将其正式纳入淋巴瘤分类.
目的: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临床及内镜表现特征,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总结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表现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腹部不适及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病变多见于胃窦、体部,表现为隆起性、溃疡性及浸润性损害,以多灶性、多形性及弥漫性病变为特征.22例均为B细胞淋巴瘤,18例(81.8%)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结论:胃MALT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病变形态多样、范围广.内镜下多块、深挖取材结合及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提高内镜诊断准确率.
目的:评价放疗在ⅠE/ⅡE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1997-06-24/2011-10-27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的35例ⅠE/ⅡE期胃MALT淋巴瘤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例接受放疗+化疗,11例接受手术+化疗,15例接受单纯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生存率曲线,Log-rank统计学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比较放疗+化疗与手术+化疗、单纯化疗的PFS和OS生存率曲线.结果:中位随访44.50 mo(0.67-155.10 mo),10例复发,其中放疗+化疗组无复发,手术+化疗组3例且均已死亡,单纯化疗组7例.两两比较,放疗+化疗组PFS生存率曲线与单纯化疗组比较有差异(P=0.043),与手术+化疗组比较无差异(P=0.195);OS生存率曲线与手术+化疗组比较无差异(P=0.304),与单纯化疗组无法进行比较.放疗+化疗组未发生胃出血、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ⅠE/ⅡE期胃MALT淋巴瘤治疗上,放疗+化疗PFS较单纯化疗延长,与手术+化疗相同,OS与手术+化疗和单纯化疗均相同;放疗不良反应小,可保存胃功能,推荐优先选择.
0 引言最初原癌基因Bcl-10是作为低度B细胞淋巴瘤(BCL,B-cell lymphoma)相关基因得到鉴定的,Bcl-10是一种含有胱冬肽酶募集结构域(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ARD)的蛋白,同时属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MALT)B淋巴瘤中鉴定的断裂位点的基因,在淋巴细胞中抗原受体介导的NF-κB激活过程中是必需的.Bcl-10属于CARD蛋白家族成员,调节细胞凋亡和NF-κB信号转导[1-5].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编码蛋白对于Bcl-10的基因表达水平具有显著的上调作用,Bcl-10基因的表达在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独特的病因学、组织学特点及临床生物学特征,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密切相关.胃MALT淋巴瘤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其检出主要依赖于内镜识别及活组织病理检查.因其临床症状及内镜下形态表现缺乏特异性,亦不乏漏诊.近年来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机制逐渐明朗,治疗方式亦从传统手术治疗为主转变为Hp根除治疗、化疗及放疗等综合治疗,但对于最佳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有争议.
同时患有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病例甚为罕见,现报道一例供同道参考.
患者,男,67岁.因前列腺癌根治术后16个月,阴茎肿大45 d于2007年1月4日入院.患者16个月前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前列腺低分化腺癌.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主要类型,来源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胃MALT淋巴瘤是结外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种,占胃恶性肿瘤的1%~8%[1],因其在组织学上常有淋巴滤泡和浆细胞出现,与淋巴细胞性胃炎、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的组织学相类似较易引起误诊.现对我院1996年-2003年收治的23例胃MALT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因"外院体检发现肺部占位1周"于2013年2月20日就诊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入院后行胸部增强CT检查,提示左肺上叶一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大小约2.8 cm×2.0 cm,CT值约59 HU,边界不清,周边可见毛刺征及分叶,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进一步行全身PET/CT,结果提示:左肺上叶后段斑片、结节状影,呈高代谢性,考虑周围型肺癌(图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诊断、治疗、预后的特点.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手术等指标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5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9.7个月(1~93个月).全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0.3%、73.3%和68.1%,平均生存期67个月.全组1,3,5年的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6%、62.2%和62.2%,平均无病生存期59个月.ⅠE期的5年生存率为86.7%,平均生存期82个月;ⅡE期的5年生存率为50%,平均生存期56个月;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为42.9%,平均生存期26个月.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72.3%,平均生存期69个月;非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76.5%,平均生存期47个月(P=0.681).结论 单因素分析显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预后不良因素包括肿瘤大小(≥10 cm)、浸润深度(侵达浆膜层或浆膜层外)、Ⅲ~Ⅲ期病例、有复发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为独立预后因素.
1983年Issacson和Wright首先引入了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概念,描述原发于胃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和小肠免疫增生性疾病[1].MALT的概念最早由免疫学家提出,指具有特异性淋巴组织的黏膜部位如胃肠道和支气管.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好发于胃及头颈部,有多部位播散、惰性发展的特点,其中80%左右为早期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为早期幽门螺杆菌阳性胃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其他早期黏膜相关淋巴瘤及抗幽门螺杆菌失败胃黏膜相关淋巴瘤通过放射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近些年来放疗靶区的范围已由受累野照射向受累区域照射转变,放疗剂量也由高到低.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几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目的 分析原发韦氏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长期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初治的10例原发韦氏环MALT淋巴瘤,其中男1例、女9例,ⅠE期7例、ⅡE期3例.单纯放疗3例,7例在放疗前加1~4周期化疗或再加辅助化疗.放疗中位剂量40 Gy,化疗方案以CHOP方案为主.结果 中位年龄58岁,均无全身症状,只有1例乳酸脱氢酶升高.疗后完全缓解率100%.中位随访90个月,全组5年总生存率、疾病相关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100%和80%.1例死于直肠癌肝转移,1例脑部复发经放疗挽救治愈.结论 韦氏环MALT淋巴瘤与其他胃外MALT淋巴瘤有类似临床特点,放疗为主的治疗取得了出色的长期疗效.
目的 分析早期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1-2013年32例早期肺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疗效及生存情况.中位年龄56岁,ⅠE期23例、ⅡE期9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MZLPI)评分0分23例、1分9例.9例接受放疗,8例接受单纯手术,3例手术+化疗,12例单纯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结果 5年样本数22例.5年OS率为85%,5年PFS率为73%.放疗总缓解9/9,其中CR为6/9,PR为3/9.单因素分析显示未放疗为PFS的影响因素,放疗与未放疗患者5年PFS分别为100%和63%(P=0.029),5年OS分别为100%和79%(P=0.129).年龄>60岁、ECOG评分2分及MZLPI评分1分为PFS及OS的影响因素(P=0.041、0.018、0.044及P=0.001、0.001、0.003).结论 早期肺MALT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ECOG及MZLPI评分.予以受累野低剂量(24~30Gy)放疗能提高LC率进而延长生存.
患者女性,35岁。因“右眼结膜肿物4个月,左眼结膜肿物2个月”,于2014年7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肿瘤科。患者主诉: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眼下穹窿结膜肿物,且肿物逐渐扩大,累及整个结膜囊和上、下眼睑结膜组织。近2个月发现左眼下穹窿结膜也出现类似肿物,呈粉色。双眼充血,无明显分泌物,不伴视力下降及眼痛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双眼结膜炎”,抗炎治疗未见好转后,转往北京同仁医院诊治。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个人史和家族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6。双眼眼压正常,眼位正,眼球运动正常。右眼穹窿结膜全周受累,上、下眼睑结膜受累,且下眼睑结膜受累较重;肿物呈扁平状,有鱼卵样隆起(见图1)。左眼下穹窿颞侧局限性受累,肿物质软,呈粉红色,边界不清。双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眼眶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右眼睑深面异常强化影,淋巴增生性病变可能性大,建议行活体组织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异常。经患者同意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双眼结膜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右眼结膜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早期改变,符合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左眼结膜组织重度慢性炎症。右眼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免疫细胞CD3+、CD5+、CD20+、CD21+、CD23+及CD38细胞呈散在阳性,CD43+、CD45RO+、CD79a+、PAX-5+、Ki-67index10%及免疫球蛋白G细胞呈散在阳性,免疫球蛋白G4细胞呈个别阳性。最终诊断:右眼MALT淋巴瘤,左眼重度慢性炎症。建议患者密切随诊、定期复查。术后给予抗炎治疗,密切随访至2015年4月未见复发(见图2),且患者全身情况良好。
目的 探讨胃淋巴瘤两种主要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CT征象的异同,为胃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评价和影像学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规范CT检查胃淋巴瘤病例42例,均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根据病理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DLBCL和MALToma.分析两种类型淋巴瘤CT影像学征象特征,包括病变所处胃的分部、范围、形态、厚度、强化、黏膜及浆膜面情况、淋巴结转移、腹腔大血管及脏器侵犯情况、腹腔转移及有无腹水等.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类型淋巴瘤的CT征象差异.结果 DLBCL多累及胃的多个部分,且以近端胃受累为主,MALToma以胃的单一部分受累更为多见,且以胃远端分布为主,差异有显著性.DLBCL癌肿平均厚度(2.75±1.52)cm,大于MALToma癌肿平均厚度(1.23±0.64)cm,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DLBCL胃壁以弥漫性、不均匀增厚为主,MALToma以局限性、均匀增厚为主;DLBCL较MALToma更易侵犯浆膜,淋巴结转移率较MALToma高,转移淋巴结体积大、分布更为广泛,侵犯腹腔干分支大血管及腹腔脏器的比例均高于MALToma.DLBCL静脉期强化CT值(69.09±13.49)HU,低于 MALToma静脉期强化CT值(81.79±25.82)HU.MALToma黏膜面"白线征"显示率高于 DLBCL;DLBCL浆膜侧"血管穿行征"显示率高于MALToma.结论 CT影像学征象可反映DLBCL和MALToma的生物学行为,显示两种胃淋巴瘤侵袭性的差异,可作为两者鉴别的重要手段.MALToma黏膜面"白线征"、DLBCL浆膜侧"血管穿行征"丰富了胃淋巴瘤的CT征象,为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评价提供了新的指标.
目的 探讨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方法 复习2例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抗体包括CD3,CD20,CD79α,CD5,Bcl-2,Bcl-6,CD10,CD23,CyclinD1,AE1/AE3)、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结果 2例患者均为汉族,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7岁和53岁,女性患者伴干燥综合征( Sj(o)gren's syndrome,SS)及过敏性紫癜.术前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术后大体检查均可见边界清楚的肿物,内含小囊.镜下可见成片的小到中等大小弥漫淋巴细胞,主要是中心细胞样细胞和/或单核样淋巴细胞,偶见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小血管丰富,血管周围可见较多浆细胞;并可见多房囊肿,囊壁被覆鳞状上皮细胞及柱状上皮细胞,伴淋巴上皮病变,囊壁Hassall小体增多并囊性退变,内见粉染物;存在反应性增生的淋巴滤泡,周围脂肪组织内散见多处小结节.免疫组化显示CD20、CD79α和Bcl-2弥漫阳性,囊肿上皮及赫氏小体(Hassall's corpuscle) AE1/AE3阳性,上皮间可见CD20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PCR显示2例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IgHV)基因重排阳性.2例患者均开胸行肿物及部分胸腺切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7和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少见,具有明显特点:亚洲人多发,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大体及镜下可见多房囊肿,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的浆细胞分化,缺乏凋亡抑制蛋白2-黏膜相关淋巴瘤转位基因1( API2-MALT1)融合基因等.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临床结局良好.
本院1病例肠镜病理:直肠不能除外黏膜相关的淋巴瘤可能,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为直肠黏膜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检索文献,有关黏膜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报道不多,分属消化道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故报道此病历同时复习相关文献.
目的 分析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的临床特点和疗效,为改进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结果 15例MALT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为18~84岁(中位年龄63岁).其中被诊断为Ⅰ期7例,Ⅱ期7例,Ⅳ期1例.原发部位包括胃肠道4例,鼻咽部4例,乳腺2例,皮肤、腮腺,颞窝软组织、扁桃体和宫颈部各1例.大多以手术切除局部肿物,后接受系统的化疗,有的辅以局部的放射治疗.结论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呈惰性生长,临床进展缓慢,早期病变对放化疗大多敏感,化疗后加用放疗有可能改善局部控制.不同的发病部位与临床分期,分类,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较重要的意义.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报道从人胃黏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简称Hp).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经证实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因,与胃癌的发生亦有密切关系.随着抗生素在根除Hp治疗中的广泛应用,Hp耐药株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因此对幽门螺杆菌耐药的研究也受到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