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自尊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即大学生在能力和道德价值取向上内隐自尊效应的差异.方法 采用Inquist心理软件编制的内隐联想实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对88名在较大学生自尊的能力和道德两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的能力和道德取向间的差异.结果 ①道德取向和能力取向的内隐联想实验均产生了IAT效应(d1=1.24,d2=0.64);②道德取向的内隐自尊效应与能力取向的内隐自尊效应差异显著(t=2,613,P<0.05);③能力内隐自尊效应与道德内隐自尊效应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1 =-2.148,df=45,P<0.05;t2=-2.190,d f=41,P<0.05).结论 道德内隐自尊效应要优于能力内隐自尊效应.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内隐自尊效应明显,尤其体现在男性方面,即无论是道德还是能力方面都倾向于对自我特有积极地评价,但其强度仍不如西方人.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在“冷”、“热”表征下的优势反应抑制功能特点,当刺激材料为低情绪卷入时为冷表征,当刺激材料为高情绪卷入时为热表征.方法:招募1 13名大学生,使用网络成瘾损害指标(IAII)及网络游戏成瘾量表(IAS)进行筛查,选取IAII≥40分、IAS >5分者为网络游戏过度使用组(n=16);选取IAII <40分、IAS <1分者为正常对照组(n=15).采用2×2混合设计,使用GO/NOGO任务范式进行测量,根据情绪卷入程度的不同将呈现的刺激材料分为网络无关刺激材料和网络相关刺激材料两种,记录每位被试的正确率、NOGO错误率及GO反应时,以此反映被试在“冷”、“热”两种表征下的优势反应抑制功能情况.结果:在网络无关刺激材料下,两组被试的GO/NO-GO总正确率、GO反应时、NOGO错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0);在网络相关刺激材料下,网络游戏过度使用组的GO/NOGO总正确率低于正常对照组[(0.87±0.06)vs.(0.93±0.02),P<0.050],NOGO刺激的反应错误率高于正常对照组[(0.39±0.14) vs.(0.21±0.05),P<0.050],GO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显示,组别和刺激材料对总正确率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组别和刺激材料对NOGO刺激反应错误率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组别和刺激材料对GO反应时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对优势反应的抑制能力在“冷”、“热”两种表征下是相互分离的,冷系统中与网络无关反应的抑制能力没有受损,只表现在热系统中与网络有关反应的抑制能力受损.
目的:探讨高特质焦虑个体诱发负性情绪时的抑制控制能力.方法:使用特质焦虑问卷筛选出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各30名[STAI-T常模分数为(41.2±7.6)分,高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高特质焦虑,低于常模1个标准差为低特质焦虑].让被试观看一组负性情绪面孔图片诱发负性情绪后,采用数字Stroop任务和数字转换任务,通过反应时、Stroop冲突效应量、转换损失等指标考察特质焦虑个体认知加工速度和抑制控制能力.结果:诱发负性情绪下,数字Stroop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779.3±51.6) msvs.(703.7±49.8) ms,P<0.05],Stroop冲突效应量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67.9±55.7) msvs.(114±79.1) ms,P<0.001];转换任务中高特质焦虑情绪组反应时长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1 151.7±15.8) msvs.(1029.9±21.3) ms,P<0.05],转换损失高于低特质焦虑情绪组[(290.7±27.3)msvs.(211.7±18.6) ms,P<0.05].结论:负性情绪诱发下,高特质焦虑情绪个体抑制控制能力下降,体现为对无关信息的干扰抑制能力以及对心理定势反应的抑制能力下降.
目的:考察注意偏向训练矫正焦虑个体对威胁性信息注意偏向的作用.方法:招募在校大学生,根据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社交焦虑量表(LSAS)、贝克抑郁量表(BDI)得分和注意偏向值(BIAS)相匹配的原则,选取BIAS> 10的焦虑组受试,将其分为注意偏向训练组(n=10)和无偏向重复练习组(n=10),对两组进行每天1次,连续7d的训练.采用空间线索范式,2(组别:注意偏向训练组,无偏向重复练习组)×2(时间:前测,后测)混合设计,以面孔表情图片为材料,比较两组受试训练前后的注意偏向差异.设置迁移任务,以面孔表情图片和词语为材料,考察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可迁移性.结果:训练后,注意偏向训练组对负性面孔的BIAS标准分数低于训练前[(-1.07±1.38)vs.(0.60±0.45),P<0.05],无偏向重复练习组对负性面孔的BIAS标准分数也低于训练前[(-0.04±0.37) vs.(0.52±0.34),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词语任务的时间主效应、分组主效应以及时间×分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意偏向训练和无偏向重复练习都能降低受试对负性表情面孔的注意偏向.一组负性表情面孔的训练效果能够迁移到另外一组面孔刺激上,但不能从图片迁移到词语上.
目的:探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招募在校大学生63名,完成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和贝克抑郁量表(BDI).STAI量表的特质焦虑得分≥45分,或LSAS的社交焦虑得分≥60分者分入焦虑组(n =38); STAI量表的特质焦虑得分45分以下者,或STAI量表的特质焦虑得分≤46分且LSAS得分<45分者分入正常组(n=25).采用2(组别:焦虑组,正常组)×2(目标位置:负性位置,中心位置)的混合设计,本研究的两个实验均采用目标探测范式,分别用情绪面孔和情绪词语作为线索刺激.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目标位置判断目标身份的按键反应的正确率、反应时、注意偏向值(中性刺激材料的反应时与负性刺激材料的反应时的差值)的标准分数的差异.结果:焦虑组在面孔材料条件下[(669.6±72.1) msvs.(659.4±67.4) ms,P<0.01]和在词语材料条件下[(617.5±80.0)ms vs.(606.7±71.3)ms,P<0.01]的中性位置的反应时长于负性位置的反应时.结论:焦虑个体对负性面孔和词语的刺激材料均可能产生明显的注意偏向.
目的:探讨强迫性障碍(OCD)患者自我加工及熟悉性加工的特点.方法:选取14例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诊断标准的OCD患者及14例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利用设置恒定的数码相机拍摄被试中性表情的正面像,然后分别利用Photoshop软件及Morph软件进行面孔标准化处理和不同类型面孔之间的合成.实验要求被试分别通过左右手按键识别混合了任意两种面孔特征的合成面孔(自我-名人,名人-陌生人,自我-陌生人)中其中一种面孔身份及打乱面孔(打乱的面孔拼凑而成的简图).计算机分别记录被试对“自我”图片和“他人”图片的反应速度,取平均值作为被试对该面孔的反应时间(s),以每个实验条件下被试对打乱图片的识别时间为基准计算反应时间比(校正后的反应时间,无单位).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OCD患者用右手按键对自我[(1.14±0.11) vs.(1.05±0.08)]和名人[(1.09±0.07) vs.(1.12±0.07)]面孔的识别反应时间比均大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OCD患者对自我面孔和熟悉性面孔的识别速度可能降低,提示其自我加工和熟悉性加工可能有所受损.
目的:探查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大细胞通路的视觉快速加工特性.方法:依据识字量测试和瑞文智力测试得分筛选出14名阅读障碍(DD)儿童,并按年龄、智力水平匹配出17名同年龄对照组(CA)儿童,同时按识字量得分和智力水平匹配出16名同阅读水平对照组(RL)儿童.采用轮廓幻影范式测查3组儿童在大、小细胞通路条件下的时间分辨率,借此探查儿童的视觉快速加工能力.同时还对所有被试进行了阅读流畅性、阅读准确性、语音意识、正字法技能等测试.结果:在大细胞条件下,DD组儿童的时间分辨率低于CA组和RL组[(16.2±4.9) vs.(23.8±11.2),(23.5±9.3),均P<0.05],而RL组和C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小细胞条件下,三组被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5±5.7)vs.(19.1±10.6) vs.(18.7±3.9)].相关分析显示,大细胞通路的时间分辨率与阅读流畅性(r=0.32,P<0.05)、语音意识测试(r=0.33,P<0.05)的成绩正相关;而小细胞通路与各汉字阅读测试得分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存在大细胞通路的视觉快速加工缺陷,且视觉大细胞通路的这一功能特性与汉字的阅读速度和语音加工过程联系紧密.
情绪记忆是指对情绪信息的编码、存储,并在一定情况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1],与个体的成长、行为、知觉、信念、目标,甚至自我和心理健康状况都有很大相关性[2].听觉障碍学生(以下简称听障学生)由于听觉的缺损,易出现情绪及行为问题[3-5],不利于形成健康心理及适应社会.本研究拟对听障中学生情绪记忆进行实验探索,以期发现听障学生情绪记忆特点,为听障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回归主流社会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目的:探讨听写障碍儿童是否存在视觉和听觉单通道的联结缺陷.方法:从小学三、四、五年级共412名儿童中,根据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关于听写障碍定义筛选出听写障碍儿童21名,同时选择年龄、智力水平以及阅读水平相当但不符合听写障碍定义标准的21名儿童作为对照.采用变化检测范式,在形-形联结实验和音-音联结实验中,分别以成对的几何图形和成对的单音节声音刺激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探测刺激捆绑错误条件下的判断正确率,考察两组儿童的视觉和听觉单通道联结能力.结果:在形-形联结实验中,在探测刺激捆绑错误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和对照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0±0.15) vs.(0.66±0.17),P>0.05].在探测刺激捆绑正确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和对照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0.21)vs.(0.60±0.20),P>0.05].在音-音联结实验中,探测刺激捆绑错误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判断正确率低于对照组[(0.65±0.13)%vs.(0.76±0.12),P<0.01],探测刺激捆绑正确条件下听写障碍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0±0.16) vs.(0.64±0.17),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听写障碍儿童存在听觉单通道的捆绑联结缺陷,可能不存在视觉单通道的捆绑联结缺陷.
目的:初步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阅读能力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ADHD诊断标准的儿童38名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28名,应用ADHD症状评定量表(ADHD-RS)和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分别评定ADHD儿童的症状严重程度和智力水平,并比较两组儿童完成数字、图片快速命名(RAN)反应时间及完成随机点运动(RDK)时视觉刺激一致性运动阈值,并分析其与ADHD儿童的ADHD-RS症状得分和智商(IQ)的关系.结果:完成RAN任务时,ADHD儿童的数字[(21.8±6.2) svs.(18.6±5.9)s]和图片[(39.7±10.2) svs.(34.3±7.5)s]命名反应时间均长于正常儿童(均P<0.05),图片命名反应时间与记忆/注意IQ呈负相关(r=-0.37,P<0.05);完成RDK任务时,ADHD儿童的一致性运动阈值大于正常儿童[23.3 (9.6,65.0) vs.18.7 (6.7,43.4),P<0.05],且一致性运动阈值与ADHD-RS总分(r=0.36,P<0.05)呈正相关;与操作智商(r=-0.40,P<0.05)及知觉组织IQ(r=-0.36,P<0.05)呈负相关.结论:ADHD儿童阅读能力较差,可能存在认知加工速度减慢和基本动态视知觉缺陷,且视知觉缺陷越明显的ADHD儿童临床症状越重.
目的:探讨急性心理应激对不同运动负荷大鼠血清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对大鼠进行为期11周不同负荷的的运动训练,于实验末日的次日施加心理应激并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L-6和TNF-α含量.结果:经过11的运动训练后,与对照组相比,30分钟运动组大鼠血清IL-6、TNF-α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均P>0.05),60分钟运动组大鼠血清IL-6的含量上升(t=2.48,P=0.027),但TNF-α的含量下降(t=-5.10,P=0.000);应激组大鼠血清IL-6、TNF-α的含量低于对照组(t=.20、t=-4.03,P=0.000);与应激组相比,(30分钟游泳+急性心理应激)组大鼠血清IL-6、TNF-α含量上升](t=-7.89,P=0.000),而(60分钟游泳+急性心理应激)组大鼠血清IL-6、TNF-α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负荷的运动对IL-6、TNF-α含量的影响不同,适宜负荷的运动不仅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还能够提高机体对急性心理应激的拮抗能力.
目的:比较被动型和主动型听觉oddball任务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时空模式,为以呼吸计数为分心任务的被动型听觉ERP的临床应用提供实证基础.方法:标准和偏差听觉纯音刺激按照4∶1的比例混合并随机呈现.根据主动和被动两种任务线索,20名健康青年人按键辨别标准和偏差两类听觉刺激(主动型听觉oddball范式)或区分自身呼吸的两个时相(被动型听觉oddball范式).分析其19通道听觉ERP时空模式和主动型oddball任务的反应时及正确率.结果:在主动型oddball任务中,与标准刺激相比,偏差刺激反应时更长[(511.3±79.8) msvs.(437.0±99.6) ms,P<0.001],且正确率更低[(90.8±5.6)%vs.(97.0±1.9)%,P<0.001].被动型和主动型的ERP时空模式均显示失匹配负波、P300和慢波效应且均涉及背内侧额区.同主动型失匹配负波涉及额顶区相比,被动型失匹配负波效应涉及额顶颢区.被动型慢波效应局限于背内侧额区且具有较短时程[(450~550) ms vs.(450 ~600) ms,P<0.05].结论:青年人被动条件下的听觉刺激可得到同主动条件下近似的完整加工.背内侧额区具有过程通用性.被动型失匹配负波涉及更广泛脑区而其慢波效应更局限.可通过呼吸计数任务实现被动型听觉ERP时空模式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盐敏感者心理应激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和心钠素(ANP)浓度的变化.方法:以48名健康的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口服盐水法将其分为盐敏感组与盐不敏感组,用速算比赛使其产生心理应激,比较两组人群心理应激前后血压、血浆AngⅡ、ALD与ANP的浓度.结果:48名血压正常的大学生中,盐敏感者14人,非盐敏感者34人;两组人群心理应激后血压、血浆AngⅡ与ALD浓度均较应激前增加(P<0.05),且盐敏感者上述三项指标的增幅较非盐敏感者大(P<0.05),但两组人群应激前后的血浆ANP浓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盐敏感者心理应激所致的血压、血浆AngⅡ与ALD浓度的增加幅度较非盐敏感组大;盐敏感与精神紧张在高血压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睡眠剥夺(sleepdeprivation,SD)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方法:将32名青年男性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SD21、SD45和SD69组,每组8名.采用补笔测验和组词测验对4组被试进行测试.结果:SD后无论知觉启动还是语义启动,启动量降低,并随SD时间延长而减少.同一组内,两种测验进行比较,除对照组外,其他SD组两两比较,语义启动的启动量大于知觉启动(P<0.05).知觉启动中,SD45同SD69相比无显著差异(P=0.24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语义启动中,SD21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6),其他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D后内隐记忆受损,并同SD时间有关;SD后语义启动和知觉启动出现分离,知觉启动更受SD影响.
目的:探讨32小时完全睡眠剥夺对个体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方法:8名健康男性青年在32小时睡眠剥夺条件下,分别在8个时间点(0800;2000;2400;0200;0400;0600;1000;1400)进行计算机呈现的多边形图形心理旋转测试和POMS测验.采用拉丁方实验设计.结果:随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多边形图形心理旋转测验绩效下降,以剥夺后24小时最低,之后略有恢复,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同时POMS情绪负性因子T、D、F、C各要素自评得分增加,情绪正性因子V得分减低.结论:32小时睡眠剥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理旋转作业绩效,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作业绩效呈下降趋势,在睡眠剥夺24小时时作业绩效下降最明显.此外,个体的情绪亦受累及.
目的:探讨心智操作对痛阈和耐痛阈的影响.以101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先后对被试进行两种不同条件下的痛阈和耐痛阈测定.第一为未进行心智操作的测定,第二为进行心智操作的测定.结果:未进行心智操作的痛阈和耐痛阈的均值低于进行心智操作的痛阈和耐痛阈的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未进行心智操作痛阈和耐痛阈≥5mA的百分率低于进行心智操作痛阈和耐痛阈≥5mA的百分率,差异也具有显著性.结论:心智操作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
目的:探讨图、词回忆中的首因和近因效应及其年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多维记忆评估量表中的汉词回忆和图画回忆分测验对947人的连续年龄组的大样本进行测试,分析不同通道首因和近因效应的差异和年龄变化规律.结果:受试在汉词和图画自由回忆中,均呈现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受试的首因和近因效应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当发展到高峰后则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各年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首因和近因效应随年龄增长是不平行的,首因效应随年龄的增长变化较大,而近因效应的变化则相对较为平缓;两种不同呈现途径的比较发现,图画回忆的首因和近因效应均高于汉词回忆.结论:视觉和听觉呈现途径均呈现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发展变化规律与记忆的发展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首因效应受年龄的影响较大,在有意义的图画回忆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均高于汉词回忆.
目的:考察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个体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反应与其注意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测定刺激前后56名健康女大学生主观情绪感受、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比较负性情绪图片和中性对照条件下的注意成绩.结果:1.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可以诱发明显的负性情绪,被试收缩压(101.1±8.4/104.4±9.1,t=2.34,P<0.05)、舒张压(62.9±8.8/66.1±9.2,t=2.22,P<0.05)、唾液皮质醇(3.38±2.26/4.41±3.22,t=2.30,P<0.05)水平明显上升;2.与中性对照组相比,负性情绪图片刺激下第1分钟(601.0±83.4/556.4±92.3,t=3.02,P<0.01)、2~4分钟注意成绩较高(1700.1±271.4/1616.6±221.8,t=1.99,P<0.05);3.相关分析表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水平与被试第1分钟注意成绩呈正相关(r=0.30,P<0.01);而皮质醇变化水平与第1分钟注意成绩呈负相关(r=0.28,P<0.05).结论: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引发的交感神经系统和HPA轴反应与个体的认知成绩具有不同的相关性.
1 实验心理学是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意义:实验心理学的开设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基础必修课之一,它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教学存在许多问题.目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它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为实验心理学的教学服务.
ROC曲线分析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决策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功地应用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研究[1].Lusted首次提出了ROC曲线分析可用于医学决策评价,20世纪80年代该方法广泛用于医学诊断性能的评价[2],主要应用在影像诊断学、癌症的筛选、实验室医学和精神病的诊断,在医学影像诊断准确性评价方面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目前ROC曲线分析是国际公认的评价两种或两种以上影像诊断系统效能差异性的客观标准,其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判断依据.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但在医学心理学专业讲授实验心理学可借鉴经验较少.为此把自主学习(self learning,SL)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理念和形式引入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考核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探索,在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和实验设计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视听反应时间(RT)的特点.方法应用美国CA-1000型脑电生理仪以及短音和视觉刺激,测查39例抑郁症、41例焦虑症和49名正常对照组的反应时间. 结果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在听-反应时间和视-反应时间上两两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听反应时间230±29 ms,视反应时间236±49 ms)相比,抑郁症组听-反应时间(339±46 ms)及视-反应时间(329±38 ms)延迟(P<0.01),与对照组相比,焦虑症组也见相同结果(P<0.01).抑郁症组与焦虑症组相比,在听-反应时间和视-反应时间上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前者又较后者延迟. 结论反应时间可辅助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定.
心理学从最初单纯的实验心理学逐渐发展为囊括社会生活众多领域分支学科的庞大体系,诞生了许多的心理学流派.随着心理咨询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临床操作技术日益成熟,心理咨询在国内外逐渐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现就心理咨询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自1879年近代实验心理学的开创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这门新兴学科已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1~4].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情绪、态度、动机、气质、性格、以及信仰、期待、做梦等的个体心理现象和时尚、风俗、舆论等的社会心理现象.其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及实验法等[3,5].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病理心理学及临床心理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属于心理学应用领域的医学心理学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病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药理心理学、护士心理学、心理健康咨询学、心理治疗学等分支学科[4].
施测者应具备一定的资格 对施测者来说,最起码的资格有4条:一是施测者必须掌握心理测验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接受过实验心理学的训练:二是施测者必须接受过严格、系统的心理测验专业训练,对心理测验的特点和性质、作用和局限性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如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熟悉有关心理测验的内容、适用范围、测验程序和记分方法等;三是施测者要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四是施测者要恪守心理测验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对测验内容的保密、测验的控制使用、测验中个人隐私的保护等.
学习与记忆是大脑主要的高级神经功能活动过程.传统的实验心理学认为,学习是指获得经验,记忆则指经验的印记、认知与回记.学习过程是神经系统有关部位暂时联系的建立,记忆是其痕迹的保持与恢复.近代生理心理学则进一步认为,学习是指经验信息(行为习惯、感知、思维)的获得或发展,记忆是经验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再现),学习与记忆是两个不同又密切相关的神经活动过程.近十几年,学习记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为脑科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的热点.学习记忆研究广泛采用认知心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其他神经科学的各种方法,对人类"脑与行为"这一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也是长期致力于各种心理活动的研究和观察,从对人类行为和复杂心理学活动的内视(introspection)研究,转向定量化地对一些可以观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如对知觉、记忆、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甚至意识本身进行研究,比如将复杂的行为和心理功能分解为不同的认知亚成分(模块,modularity),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现人们已可以对感觉、运动的表象等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直接的实验研究,加深了对各种认知和心理内在活动的理解;行为学的实验建立了各种心理行为的认知模型,加速了学习记忆的研究,揭开了大脑工作机制研究的新开端.
对于现代都市人而言,食物是疏解压力、联络感情的一大支柱.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越高级的餐厅,食物似乎就越美味,你也心甘情愿掏更多的钱?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斯彭斯发现,这其实跟食物没有太大关系.用餐时,与谁一起,食物怎么摆放,餐具的颜色和质地,甚至周围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味觉.前三者的确不难理解,但是声音到底和味觉有何关系?
目的:探索汉语听写障碍儿童形音联结缺陷的原因.方法:从小学三、四、五年级共412名儿童中,筛选出听写障碍组儿童21名,同时选择年龄、智力水平、阅读水平相当的对照组儿童21名.采用变化检测范式,以符号、日文、韩文为视觉刺激材料;以单音节声音为听觉刺激材料,通过考察两组儿童在探测刺激正确捆绑、交换捆绑、形变捆绑、音变捆绑四种条件下的判断正确率,探索听写障碍儿童的形-音联结缺陷源于形音联结任务中的视觉加工缺陷、语音加工缺陷、还是跨通道的视听联结缺陷.结果:①在探测刺激正确捆绑和形变捆绑条件下,两组被试正确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②在探测刺激交换捆绑条件下,听写障碍组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③在探测刺激音变捆绑条件下,听写障碍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达到边缘显著.结论:形音联结缺陷可能源于视听跨通道的联结缺陷和语音加工缺陷.
目前,关于自闭症的研究已经走出了临床精神病学的领域,深入到临床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各领域,从其诊断、分类、发生率以及教育与治疗康复、行为训练等各个角度进行探讨.在我国,教育干预、行为训练等已经成为自闭症儿童康复的主流.但是,自闭症儿童康复的概率,预后的状况到底如何,目前此类研究较少.本研究进行了儿童自闭症预后状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