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中,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潜在药物作用靶点被人们认识。化学合成技术的进步如组合化学的出现为发现新药提供了更多的化合物[1],这些进步为大规模的药物筛选创造了物质基础。为了能够应用多种药物作用靶点对大量化合物进行高速、高效、低成本、微量化的筛选,最大限度地发现药物,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 HTS)技术也快速发展起来,产生了许多新的实验分析方法,药物筛选的规模和速度也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天筛选几千个化合物提高到每天可筛选数万甚至更多的化合物,被称之为超高通量药物筛选(UltraHTS)[2]。
白细胞介素-13(IL-13)是1993年新命名的一种细胞因子.1993年美国和法国两家实验室分别获得了人的IL-13 cDNA克隆,并对其作了核酸序列分析,在真核细胞和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并对表达产物作了初步生物活性分析[1].在1993年Keystone细胞因子专题会议上将这种细胞因子正式命名为IL-13.
介绍多肽药物的生物活性分析、结构分析、纯度分析的发展状况.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7(rhBMP-7m)羧基端140个氨基酸成熟肽的大肠杆菌表达、纯化及活性,为其实际应用打下基础.方法:将编码此成熟肽的cDNA亚克隆入含PL启动子的表达质粒pDH2中,构建表达质粒pDH2-B7m,转化大肠杆菌DH5α,温度诱导表达;通过包涵体洗涤、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目的蛋白;用Western blot验证透析复性后表达蛋白的抗原性,用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专门用于检测BMP活性的细胞株C2C12-K4检测其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PL启动子控制的原核表达载体pDH2-B7m;42℃诱导5 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约占菌体总蛋白40.3%,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经洗涤、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目的蛋白纯度至少在96.0%以上.Western blot实验证实其抗原性,细胞株C2C12-K4反应的检测表明透析复性后的rhBMP-7m有较强的活性.结论:成功地在E.coli中表达了hBMP-7m重组蛋白并证明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