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胃癌患者125Ⅰ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的安全性,我院从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对21例胃癌患者,术中加用125Ⅰ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观察加用125Ⅰ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后,患者的生命征、白细胞总数、免疫功能和吻合口愈合等早期临床表现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采用放射性125I粒籽源永久性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使肿瘤部位受照剂量高,有助于肿瘤的整体杀灭,而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较小,在我国已有研究报道[1,2].本研究采用热释光剂量学方法[3],研究放射性125I粒籽源治疗恶性肿瘤的剂量及剂量分布,为临床近距离治疗提供科学的剂量依据.现将单颗125I粒籽源的剂量分布结果报道如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超声和CT影像学技术的进展,近距离放射治疗得到了较快发展,配合术中直视进行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插植治疗,对提高癌症病人的生存率和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生存质量有良好效果.<'125>I放射粒子的问世,促进了国内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发展<'[1]>.我院2005年1月-2007年5月采用肿瘤术中<'125>I种子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9例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有100多年的历史[1].1901年Pierre Curie首先提出近距离治疗术语(brachy therapy),其定义为将具有包壳的放射性核素埋入组织间进行放射治疗.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核反应堆生产低能核素,加之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出现,使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焕发了青春,操作更加简便快捷,剂量计算更加精确,防护简单易行.
目的评价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中行放射性离子125碘(125I)永久性植入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9例均施行根治性手术,术中将125碘(125I)粒子植入切除肿瘤的瘤床和癌细胞转移途径的淋巴结区域.结果本组病例中未发现盆腔复发,无死亡病例.1例患者出现放射性神经反应,1例患者出现腹部伤口延迟愈合;无1例患者出现因植入125I粒子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结论125碘(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近距离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方法简单,安全,效果好,可以认为不失为妇科恶性肿瘤联合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前列腺癌(PCa)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又称近距离放射治疗,是将放射性微粒直接植入前列腺内,从而近距离杀死癌细胞,而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较少的一种放射疗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包括短暂性和永久性植入治疗两种,PCa粒子植入治疗一般指的是永久性植入治疗.
197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首次应用碘125放射微粒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无法切除的恶性肿瘤获得延长患者生命的结果,使此方法迅速得以开展和深入研究.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放射微粒治疗是将低剂量率的微型放射源通过常规外科手术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侵犯的组织中,包括肿瘤淋巴扩散途径的组织,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低量的γ射线,γ射线能破坏肿瘤细胞核内DNA的双链,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并使肿瘤细胞失去繁殖能力.在繁殖周期内的DNA合成期及有丝分裂期的肿瘤细胞对γ射线最敏感,少量的γ射线即能破坏肿瘤细胞的繁殖能力及杀伤肿瘤细胞;对于静止期的肿瘤细胞,对γ射线相对不敏感,而肿瘤组织间植入放射粒子产生低剂量的γ射线能持续对肿瘤组织起作用,不断杀伤进入繁殖周期内DNA合成期及有丝分裂期的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与外放射治疗相比,体内近距离植入放疗的优点为直接植入靶肿瘤,连续低剂量的长时间放疗,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杀伤,使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从而提高放疗的准确性和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