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归丸、右归丸是张介宾治疗肾脏阴阳亏损的重方,既往对二方的组方讨论多局限于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药物功效及统计分析,至于二方如何创制的问题着墨不多.认为从张介宾医学思想的传承以及对药物的认知方面分析,左归丸、右归丸其实是张介宾取“六味之意”,并依其真阴学说为核心,参以个人用药体悟而创制的新方.左归丸、右归丸在医方结构上具有同根的特点,用药之法也与《类经》和《景岳全书》中的记载相合,可视为张介宾将医理融于临证遣方的一种结果.
苓桂术甘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4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胸胁支满、痰饮、目眩等多种病证.搜集中医古籍文献中苓桂术甘汤相关论述,获得数据162条,涉及中医古籍106种,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大多遵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组成、用量、主治的原始记载,只是扩展了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传统中药丸剂,系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剂型。中药丸剂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剂型,它自先秦起源后,经汉代至明清,历代不断发展和丰富,适应疾病治疗的需要,制作工艺逐步完善,相继出现了蜜丸、蜡丸、包衣丸以及蜡壳丸等多种形式。近现代随着制药机械的进步,中药丸剂不断创新,现已成为批量生产的中成药的主要剂型。
<中国医学史研究>,朱建平著,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32开本,38.5万字.书中收载著者医史研究论文54篇,多为近作.内容包括医学通史、文化史、疾病认识史、方剂史、养生史等多方面、多领域.其中也包括医史通论、医史人物、医籍、医事大事记、医史发展沿革以及史评、史论等内容.总的认识:史料翔实,史论观点正确,说明透彻,持论公允,见解新颖,多所创见.因此适用于史学、医学及有关人员阅读.
近年来,中国医学史学科在许多新老领域的研究均得到开拓和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最近有幸获读朱建平研究员新著<中国医学史研究>一书,令人欣喜不已.全书包括中国医学通史、中国医文化史、医药交流史、疾病史、方剂史、养生史等内容,共54篇作者多年之学术研究结晶,内容非常丰富,史料极为翔实.现就本书予以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