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亦有称"女儿节"的,是神话传说中牛郎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这一传说,在周代的<诗经>中就有,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形成了故事轮廓.后来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到了梁朝人任昉的<述异记>中基本成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一夜,渡河一会."同一时期的<殷芸小说>和<风俗通>也有大同小异的表述,又增添了喜鹊在天河为其相会搭桥的情节.后来,还出现了说唱、戏曲等通俗的表现形式,把天上的牛郎换成了人间的凡人,写成了男亲女爱、悲欢离合的动情故事,使之更加深入人心,以至成为爱情永恒和婚姻美满的楷模.最早把七月七日作为节日是汉代的事,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有明确的记载,并且围绕这一节日出现了乞巧、晒书、晒衣、求子等一系列纪念活动.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与春节、仲秋二节齐名,史书上也有称"端阳节"、"重午节"的.各地围绕这一节日的习俗很多,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喝菖蒲酒等.这些习俗中有的与纪念屈原有关,有的是原本就有而后人又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的,有的纯属民间的季节性防疫活动.<帝京景物略>说,端午"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荆楚岁时记>认为,可以达到"以禳毒气"的目的.从古人的这些说法中可以看出,端午节风俗中大多活动都与仲夏时令有关,包含着科学的防病减灾道理.
1 喝菖蒲酒1.1 节俗溯源"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这是宋词的最大作手吴文英吟咏端阳节饮菖蒲酒的词,很有民俗学价值.本词的词牌<澡兰香>为吴自己创造,除饮菖蒲酒外,词中还把端阳节系五色线、洗兰水澡等民间活动写得至善至美.端午饮菖蒲酒的风俗,以江苏淮安一带较盛,他们甚至把这一节日叫做"蒲节"的.围绕菖蒲的活动不少,据<梦粱录>载:此日"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周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并"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很明显,这是古人采取的季节性防疫措施,应该说是积极的、进步的.
1 炸油条1.1 节俗溯源端午节炸油条,是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传说是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来的.这一天,老百姓用面粉做成秦桧夫妇的模样放在烧开的油锅里炸食,取名"油炸桧(烩)",以发泄对卖国奸臣的愤怒.因"鬼"在人们心目中是躲在阴暗角落里干坏事的邪恶代表,一些地区就把油条称为"炸鬼",表达的同样是扬善忌恶的主题.
农历二月,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到来之际,柳枝青了,草芽发了,百花都开始在收藏中苏醒了.正是:"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朴花归"(唐?李贺).围绕二月的节日不少,二月初二,是传统民俗中的"春龙节",也有叫做"挑菜节"、"中和节"的.有在这一天要吃炒豆的,有在这一天要剃头(理发)的,与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有关.还有在这一天要吃各种时鲜菜肴和酱肉的,体现了人们对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与季节关系的关注.挑菜,是菜农要把各种新鲜蔬菜挑到市上去卖,表现了春天带来的生活新意.还有不少诗人专门为此写了诗的,著名的如唐代白居易的"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新"、宋代张耒的"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等.吃酱肉,是人们要换换胃口,春节后好一阵素食,适当改善一下再去适应挑菜节后以青菜为主的饮食机构.据报载,2007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头天下午,北京的一些老字号熟食店就有人排队买酱肘子肉了.
1 给牛马过节1.1 节俗溯源"初一到初三,老牛老马歇歇鞍."民谚中说的是,春节期间不仅人要休息,就是家畜也要放假休息几天的.其实是因为人们要休息,客观上给牛马等牲畜一个休息的机会.民谚中的老牛、老马是生活中的主要家畜,把它们提出来是作为代表的,实际上包括了所有的家畜.
寒食节和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季,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它们原本是两个节日,但却存在有一定的联系.其一,两者的主题体现的都是对先人纪念的意义,不同的是前者纪念的是公众人物介子推,后者纪念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和个人的先人;其二,两个节日时段接近,是前后紧挨边的邻居;其三,两个节日具有的相同的季节特点,决定了节俗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致性.鉴此,将二者放在一起表述,以表现它们与人们相关的健康话题.
1 放爆竹1.1 节俗溯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宋代王安石<春日>里说的;"过新年,好热闹,穿新衣,放鞭炮",这是新儿歌中唱的,他们表达的主题都是以爆竹迎新春的事.爆竹在增添节日气氛、烘托喜庆景象中,确实有着独特的作用.就是国家庆典和迎宾活动中放的"礼炮",如追根寻源,也与爆竹同宗同脉.据传,人们初始用的是爆竹声与光的威力,所谓驱邪逐兽者也,用于喜庆是后来的演变;礼炮初始于战船上用于打仗的火炮,用的是其声和光产生的摧毁力.当战船在别国靠岸时必须把炮膛里的弹药放光,以示没有敌意.用于迎宾表示礼节,也是后人对这一意义的发展.从常说变,论小说大,黑炸药有如此神妙的作用,难怪人们明知爆竹包藏祸心而照放不误.看来改俗立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1 节俗溯源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玩之外,就表现在"吃"上做文章,元宵节自然也不例外.代表这个节日的特色食品是"元宵",吃元宵起于何时,说法不一,从文献中考,它不是一次定型的食品,有一个逐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元宵成为近代的形态、内容,是宋代之后的事.宋人陈达叟在"团团秫粉,点点麻霜,浴以沉水,清且甘香"诗中所描述的原料、形状、味道、特点和食用方法,与近代的元宵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元宵混混圆圆,有"团圆"的象征,南宋周必大在一首煮元宵诗中写的"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一语双关,直说元宵之外也说出了这层象征的含义.
1 放风筝1.1 节日溯源放风筝,是清明前后我国民间的主要娱乐活动.中国风筝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墨子·鲁问>中记载的"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的事,指的就是我国最早的风筝.不过,当时还没有风箏之名.后来它有了"纸鸢"之名,在南方则被称为"纸鹞".质为纸,形似鹰,命名可谓确切.之后,有人在纸鸢上装了竹笛,微风吹动,嗡嗡作鸣,恰似古筝之声,就叫做"风筝"了.唐时的风筝已相当讲究,"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高骈诗中描写的风筝在夜空中曲调参差、时隐时现的乐声,仿佛把人带到了天堂仙境.明代诗人徐渭写有<风鸢图>十首,成为后世公认的咏风筝佳作.那"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任骑牛弄笛儿"、"自古有风休尽使,竹腔麻缕不堪吹"的诗句,把风筝在天空自如运动的神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记>中不仅记述了清代风筝的品种有翼燕、双鲤、彩蝶、蝙蝠、凤凰、螃蟹、宓妃、双童等五彩缤纷的众多品种,而且描写了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四大风筝产地制作风筝的巨大规模和精美工艺.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因正月又称"元月",夜晚观灯是活动的高潮,"夜"同"宵",故就有了"元宵节"之说,古时也有称为"上元节"、"灯节"的.关于它的来源说法不一,有道教说的,如<梦粱录>就坚持这一说法,认为是由东汉道教的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的"三元"说来的.有佛教说的,如<僧史略>就坚持这一说法.
1 拜年1.1 节俗溯源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其起于何时,说法不一.起码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荆楚岁时记>中"长幼悉整衣冠,以次拜贺"的话说的就是当时的事.拜年的范围最早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晚辈向长辈拜贺,平辈间互相拜贺.
1 吃豆芽1.1 节俗溯源春节的家宴上,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可有一样菜是必备的,那就是豆芽.原来,古时把豆芽称为"如意菜",因为它形似如意,吃起来又令人愜意之故.如意这玩意儿,原是抓痒用的"假手",后来成了各种讲究的工艺品,用于馈赠或作为信物之用.人身上用双手触摸不到的部位发起痒来无法解决,有人发明了这种"假手",抓痒的问题就解决了,感觉上舒服了,确实如愿以偿,如意也.吃豆芽菜不仅目见如意形,而且意感如意滋味,此比喻甚妙.这一比喻不要紧,喜欢吉祥语的中国人又有了新发现.
早就听闻泰国是一个具有民俗礼仪风范的国家,以"微笑王国"著称.泰国人举止文雅,彬彬有礼,青年人温顺谦恭,老年人和蔼可亲,妇女端庄持重.他们遇到任何人,都会含笑,并举手合十,向对方问候:"萨瓦迪卡"(泰语"你好").所以,在来泰国之前特意了解了泰国的风俗文化,深怕出错造成误会.刚下飞机取完行李,我就看到了在机场等候多时的泰国朋友,她对我微笑着,并用泰国特有的问候方式‘合十礼’对我说:"萨瓦迪卡!"我也以此回礼表示问候.初来乍到的我并没感觉到陌生与不适,而是被与当地气温一样的热情所包围着.
事业单位实行编制管理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对单位人员数量和结构的有效控制。但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编制管理这一预期目标基本落空,且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致使乡镇卫生院建设陷入尴尬境地。
一、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的预期目标落空,负面效应凸显
编制管理没能对乡镇卫生院人员数量和结构的有效控制原因是:
首先是编制核定不合理。乡镇卫生院的在岗人数应该取决与服务量,服务量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变量,包括区域内的自然人口、经济收入、健康水平、人口密度、交通状况、保健意识、风俗文化等。但乡镇卫生院编制只以辖区内自然人口为测算依据,其他变量都没有考虑,这就谈不上是量体裁衣。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决定乡镇卫生院编制的关键因素根本不是服务量,而是全县事业编制的总额控制和财政预算的总额控制,这两个控制是刚性的。乡镇卫生院的编制数只能在这两个刚性控制下削足适履,这就决定了编制数与服务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巨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