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相关文献(6)
  • 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选择相关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4年1期

    目的:研究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采用随机、按神经损伤定位分层对照的方法,将19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A组)、西药治疗组(B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C组).结合临床和肌电图作出准确神经损伤定位,用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疗效分析,并作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面神经管内损伤,中西医结合疗法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后遗症少;面神经管外损伤,3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定位在面神经管内的面瘫,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最佳选择;定位在面神经管外的面瘫,有明显的自然痊愈趋向.

    面神经麻痹/诊断 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 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104例

    《中医研究》 2013年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难治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4例口服谷维素30 mg/次,3次/d;醋酸泼尼松片20 mg/次,3次/d;甲钴胺1 mg/次,3次/d;曲克芦丁120 mg/次,3次/d.治疗组10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活血化瘀方(丹参、黄芪、益母草、红花、地龙、川芎、当归、牡丹皮、太子参、赤芍、蜈蚣、姜蚕、全蝎、甘草)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78例,显效21例,有效3例,无效4例,有效率占96.2%;对照组痊愈32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26例,有效率占69%.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

    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 活血化瘀/治疗应用 嗜神经病毒 临床研究
  • 超短波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超短波加内服大活络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内服大活络丸治疗.结果 治疗组60例患者中痊愈46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76.67%;对照组60例患者中痊愈25例,好转27例,无效8例,治愈率为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短波加内服大活络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较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 短波疗法 大活络丹/治疗应用
  •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面瘫41例

    《陕西中医》 CSTPCD 2013年6期

    目的:总结丹参多酚酸盐治疗Bell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41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多酚酸盐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Portmann面瘫评分明总有效率均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Bell面瘫可明显改善患者的Portmann面瘫评分和临床症状.

    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 @丹参多酚酸盐
  • 灯盏花素片配合西药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0例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5年8期

    目的:观察利湿解毒、活血通络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药(灯盏花素片)配合西药(激素、维生素)等治疗本病40例.并设对照组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利湿解毒,活血通络的功效.

    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 激素/治疗应用 @灯盏花素片
  • 牵正散加味治疗外感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陕西中医》 CSTPCD 2016年3期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味治疗外感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辨证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针灸,辨证治疗组分风寒外袭、风热侵袭,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牵正散加味煎服。两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1周后、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辨证治疗组在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评分及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牵正散加味治疗外感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较好。

    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 牵正散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