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寻找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方法.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刺加闪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两组在疗效上无差别,但在取效时间上针刺闪罐组优于单纯针刺组(P<0.0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埋线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212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158例应用针刺结合埋线疗法,对照组54例应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83.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埋线疗效较好.
目的:观察远取穴位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5例,在面部取穴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分别选取足三里、厉兑穴;对照组50例,单纯面部取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69.3%、显效率17.3%;对照组治愈率48.0%、显效率2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7.337,P<0.05).结论:远取足三里、厉兑可提高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运用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面瘫45例,并与单纯电针治疗30例对照,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
目的:观察不同频次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例周围性面瘫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每日针刺1次,B组每周针刺2次,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周围性面瘫病人的针刺治疗频次与疗效不成正比(P<0.01),每日治疗1次与每周治疗2次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频次可每周2次.
目的:探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22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2例根据本病发展规律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恢复期,针对各期特点施以不同针灸疗法;对照组60例采用临床常规针灸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0.32%,对照组为7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优于常规针灸法.
将90例面瘫病人按初诊次序随机分组,统一采用相同的针灸治疗手段,观察不同治疗频度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疗效无差异(P>0.50).提示:面瘫的针灸治疗可改变每日1次的常规方法,适当减少针灸治疗频率.
目的:研究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采用随机、按神经损伤定位分层对照的方法,将19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A组)、西药治疗组(B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C组).结合临床和肌电图作出准确神经损伤定位,用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疗效分析,并作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面神经管内损伤,中西医结合疗法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后遗症少;面神经管外损伤,3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定位在面神经管内的面瘫,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最佳选择;定位在面神经管外的面瘫,有明显的自然痊愈趋向.
将青少年面瘫患者64例分为重灸翳风穴治疗组33例和常规针刺对照组31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9%,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2%);灸治1个月后机体T淋巴细胞(CD3)及T辅助细胞(CD4)明显上升,CD4/CD8比值明显改善.表明重灸翳风穴治疗青少年面瘫的疗效可能与CD3、CD4、CD4/CD8比值升高有关.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常规针灸治疗组各70例,两组患者针后均进行面部功能锻炼.结果:电针治疗组对受损伤的面神经的恢复疗效优于常规针灸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疗法对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有较快、较好的恢复作用.
目的:观察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同时机进行针刺的疗效.方法:将14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病程分为2组,发病7天以内的急性期患者为治疗组,发病7天以上的静止期及恢复期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5.2%,有效率100.0%;对照组治愈率66.7%,有效率97.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会大大提高治愈机率,故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为急性期.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477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A组,常规取穴多针浅刺法)、电针治疗组(B组,常规取穴加电针)、药物治疗组(C组)、针刺加药物治疗组(D组)、电针加药物治疗组(E组),经40次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各组有效率分别为84.0%、57.1%、60.6%、95.8%、73.5%.D组疗效最好,且与其他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组与B组、C组疗效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和药物的结合是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案,且多针浅刺法优于电针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
目的:寻找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运用"分期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1例,并与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0.3%,对照组为7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观察组采用腕踝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及治疗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两组在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运用腕踝针治疗次数少,痛苦也少.
目的:观察经筋透刺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68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其急性期、静止期和后遗症期的疗效,并观察电针测定面神经病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种针刺手法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5%和90.5%,经筋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急性期选择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经筋组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对急性期面神经麻痹和神经活跃型患者疗效确切,对后遗症期和神经不良型面神经麻痹患者可采用经筋透刺法.
目的:观察采用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灸刺足三里组(试验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取合谷、太冲、头维等穴,试验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灸刺足三里,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沿针体传入穴位深层为度.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试验组中,有循经感传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优于无循经感传者的80.0%(P<0.05).结论: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针剌治疗周围性面瘫(Bell's麻痹)开始的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78例面神经炎所致Bell's麻痹的病人,按开始针刺治疗的时间分为3组:发病2周内开始针刺治疗175例,2+~4周开始针剌治疗97例,1+~6个月开始针刺治疗45例.每组病人均根据病程分期治疗.结果:病程2周内开始针刺治疗痊愈率最高(77.2%),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1),而且早期针剌治疗还可以减少激素的使用.结论:早期恰当的治疗是本病快速完全恢复的关键.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疾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患病以后由于不能及时地进行治疗或者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而导致病情拖延,形成后遗症.笔者近2年来运用贺氏针灸三通法之温通、微通法对这类患者进行了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方法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治疗组中26例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健侧对应穴,15例静止期患者采用浅刺法针刺患侧,2例恢复期患者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并与36例常规针灸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两组取穴相同.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7.7%,对照组为75.0%,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所需平均疗程为2.7个,对照组为4.0个,两组在治疗疗程上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不同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方法.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急性期(1~10天)即予针刺治疗,穴取地仓、颊车、阳白等,面部取穴不超过4个,浅刺,10天后常规取穴加电针;对照组除急性期不予针刺治疗外,余处理方法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7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面瘫是获取最佳疗效的关键.
目的:评价管灸疗法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个中心共160例入组,157例完成研究.所有病例随机分为管灸组和悬灸组,均进行基础针刺治疗,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管灸治疗和悬灸治疗.观察周期为8周,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和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管灸组有效率91.0%,悬灸组有效率72.2%,两组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管灸组疗效优于悬灸组.结论:对于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管灸加针刺的疗效优于悬灸加针刺.
观察"经筋刺法"治疗5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并与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筋组愈显率为92%,对照组则为60%,"经筋刺法"疗效明显(P<0.01);两组病程、面神经病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比较提示"经筋刺法"对于病程在30天以内或轻、中度面神经病损患者,愈显率达95%以上,而对照组仅对病程在l5天以内或轻度面神经病损患者疗效显著.
目的:观察透刺加神灯照射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应用透刺法加神灯照射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患者106例,与同期采用以激素为主的西药疗法患者98例进行比较,观察疗程与疗效.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96.2%,对照组愈显率为72.4%,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5),疗程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透刺法加神灯照射治疗明显优于以激素为主的西药疗法,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按面神经损伤平面定位分为单纯性面神经炎、Bell氏面瘫、Hunt氏面瘫,并进行了3种类型的疗效比较.结果表明面神经的损伤平面越低疗效越佳,否则反之.
目的:探讨面瘫急性期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在面瘫急性期采用循经井穴放血疗法与常规针刺法对照观察.结果:治疗3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62.5%,对照组痊愈率26.7%;4疗程治疗组痊愈率87.5%,对照组痊愈率66.7%,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面瘫采用循经井穴放血疗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目的:探讨急性期针灸治疗是否对Bell's面瘫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以及最佳针灸治疗方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RCT)的研究设计方案,将患者分为早期针灸组(A组)、早期针刺配合远红外线组(B组)与7天后针灸组(C组),分别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发病7天及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6个月随访临床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及完全性面瘫的治愈时间.结果:3组在发病7天时面神经功能分级、6个月的临床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无明显差别,但A组及B组在完全性面瘫患者的治愈时间上较C组达到痊愈时间短(P<0.05).结论:建议在面瘫急性期可以采用患侧面部针灸治疗,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可替代传统灸疗.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方法:将12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在急性期开始电针和超短波治疗,B组在急性期行超短波治疗,静止期再加用电针治疗.结果:A组痊愈显效率为85.0%,总有效率为98.3%,B组分别为68.3%和91.7%(x2=7.96,P<0.05);肌电图检测显示,治疗前和发病第8天时异常肌电图的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0天时BR波转为正常或轻度异常的例数A组明显多于B组(P<0.05),M波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回升A组也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急性期电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痊愈显效率,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
目的:探讨面神经不同损伤平面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按面神经的损伤平面定位而分为5组,运动神经核段面瘫、膝状神经节段面瘫、镫骨神经段面瘫、鼓索神经段面瘫及茎乳孔段面瘫,对126例患者针刺2疗程后疗效观察和比较.结果:茎乳孔段面瘫疗效最佳,鼓索神经段、镫骨神经段疗效较好,膝状神经节段次之,运动神经核段最差(P<0.01).结论:针刺疗效与神经损伤平面具有相关性,面神经损伤平面越低,疗效越好.
目的:探讨电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86例患者分为电针加中药组(治疗组)45例,针刺加中药组(对照组)41例,对照组针刺患侧太阳、阳白等穴,并服用加味牵正散,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8%,对照组有效率8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针刺加中药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
目的:观察激素类药物对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设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62例,经激素治疗后再针刺治疗对照组26例,并将两组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96.8%,对照组愈显率为76.9%,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疗效与疗程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