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诊断】相关文献(5)
  • 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选择相关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4年1期

    目的:研究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采用随机、按神经损伤定位分层对照的方法,将19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A组)、西药治疗组(B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C组).结合临床和肌电图作出准确神经损伤定位,用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疗效分析,并作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面神经管内损伤,中西医结合疗法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后遗症少;面神经管外损伤,3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定位在面神经管内的面瘫,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最佳选择;定位在面神经管外的面瘫,有明显的自然痊愈趋向.

    面神经麻痹/诊断 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 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
  • 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与针刺疗效关系的研究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3年3期

    目的:探讨面神经不同损伤平面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按面神经的损伤平面定位而分为5组,运动神经核段面瘫、膝状神经节段面瘫、镫骨神经段面瘫、鼓索神经段面瘫及茎乳孔段面瘫,对126例患者针刺2疗程后疗效观察和比较.结果:茎乳孔段面瘫疗效最佳,鼓索神经段、镫骨神经段疗效较好,膝状神经节段次之,运动神经核段最差(P<0.01).结论:针刺疗效与神经损伤平面具有相关性,面神经损伤平面越低,疗效越好.

    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 面神经麻痹/诊断
  • 以面肌对电针刺激的反应判断周围性面瘫预后和针灸疗效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4年1期

    目的:探讨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和针灸疗效的检测方法.方法:以瘫痪侧表情肌群对电针治疗仪断续波刺激的反应为指标将154例患者分为良好型102例,一般型24例和不良型28例,再采用电针断续波配合温和灸治疗.结果:在不超过30次的治疗次数下,良好型治愈率为96.1%,一般型为50.0%,而不良型为0,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瘫痪侧面肌对电针刺激的反应可以用来判断预后和预测针灸疗效.

    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 电针 面神经麻痹/诊断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草案)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6年11期

    目的:建立并完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和疗效判定标准.方法:参照相关的评价标准,结合中医学的自身特点和面神经的功能特性,通过临床反复观察与对比评价,提出周围性面神经的评分量化表、面神经分级标准、辨证分型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结果:经临床初步测定,评估内容具有参照合理、简便易行、客观精细的特征.结论:该方案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和疗效判定的标准,但仍需临床效度、信度的测定及多中心研究的支持.

    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 面神经麻痹/诊断 治疗效果
  • 伴面神经麻痹的伯基特淋巴瘤一例误诊报告

    《临床误诊误治》 CSTPCD 1999年4期

    1 临床资料男,10岁.因右颈部肿物3个月入院.此前3个月右颈部耳垂下方出现一花生米大小的无痛性肿物,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炎,先后静脉滴注多种抗生素20天无效.肿物渐增大,并出现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间断发热,明显消瘦,拟诊淋巴结核、面神经炎,给予对症治疗1个月亦无好转,遂行肿物切除术.术后半个月肿物复发,在本院再次手术治疗.病理报告为伯基特淋巴瘤.瘤细胞侵及表皮下软组织、颌骨、右腮腺、二腹肌及面神经.

    伯基特淋巴瘤/诊断 面神经麻痹/诊断 结核 淋巴结/诊断 误诊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