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分候脏腑理论从《黄帝内经》发展至现代教材,经历了沿袭和消亡等演变.文章详细考证了《黄帝内经》面部色诊理论中的面部脏腑分区方法在后世的演变情况,分别揭示其中得到沿袭和逐渐消亡的内容,为《黄帝内经》的理论研究,现代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以及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望诊为中医四诊之首,面部望诊是其主要内容,具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扁鹊望齐桓侯之面色,而知其病之浅深;张仲景望王仲宣之面色,预其20年后当眉落而死.
笔者担任中医诊断学教师多年,对教材中的几个知识点有不同看法,不揣简陋,提出来,供同道研究指导.
根据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肺系疾病患者面色多较常人偏红,并以咽炎患者为例,认为其面赤原因可与虚热、脾胃气虚甚至阳虚、寒凝等有关,并推而广之指出现代人因脾肾阳气虚损,易致相火无制,火浮于外,提倡对此类病人治疗上当注意补脾温肾,追求长期疗效,反对一味滋阴降火,不顾根本之法
通过研究面部色诊的历代文献、临床应用和现代进展,探讨色诊的理论渊源,推知脏腑的病位病性与精气盛衰,判断疾病轻重与预后,根据现代色诊研究和临床应用,明确色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提出面部色诊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之一.
望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颜面五官的色泽变化,来判断整体及各相应内脏的健康状况,从而为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中医认为:“色为气血所荣,面为气之所凑,气血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贵莫显于面,故望诊首察色,察色必重于面也”。这充分说明面部色诊在中医诊法中的重要性。 1 面部色诊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面部色诊法早在《内经》时代就已确立。《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色微诊,可以目察”。《难经·十三难》说:“五脏有……
面部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颜面、五官气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它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可以为疾病的定性、定位以及预后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具有相当重要的诊断意义,因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从面部色诊分区、常色、病理五色、病证相关研究四个方面对现代面部色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调查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阿昌族民间医药现状,对阿昌医在面部色诊上与中医的异同进行比较,以了解阿昌族面部色诊诊断方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