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名的翻译是中医术语英译中的重点和关键之一.通过中成药名英译错误的梳理以及对市场上48份中成药名英译方法的调查,结果发现目前该领域英译状况不容乐观,不仅英译错误繁多,且药名版本不一,缺乏翻译理论指导.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指导下,中成药名应根据其八大命名规律,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辨证翻译,包括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和音译+意译法,使译文更为简洁且忠实原文,以期促进中成药名英译的规范化和中成药的对外贸易.
首先说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概念,通过分析中医典籍文献的文化特点,提出在对待中医典籍翻译的文化因素中,要避免翻译时过度归化的现象,尽可能地采用异化的方式保留中医中的文化特色.
中医翻译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博大精深中医文化和深厚哲学内涵的翻译.因此在中医翻译中,是采用归化法将源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还是采用异化法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本文通过对"归化"和"异化"两种译法的介绍和对中医术语的分析,提出了中医术语英译时译法选择的几个原则.认为两种译法结合使用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是解决中医术语英译问题的有效方法.
丰富的文化色彩和人文内涵是中医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做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做好中医翻译的关键.本文讨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跨文化交际性,进而基于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举例分析讨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结论指出:跨文化交际视阈下,做好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的首要前提是译者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理论是基于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精神,体现在所有的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之中;两种翻译策略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具体的翻译策略或者将二者相结合.
异化法和归化法是翻译中的两种原则和方法,都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在中医文献的英译中,在语言内容方面,应更多地应用异化法,以期忠实地传递当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在语言结构方面,应遵从归化的原则,这是因为汉英思维模式不同,汉英语言结构呈现出极大的差异,译者一方面要忠实于原文,另一方面又要使译文流畅,符合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在翻译时必须进行语言结构上的转换以适应译文读者的思维模式.总之,异化与归化两种方法应相辅相成,共同使翻译起到跨越不同文化的桥梁作用.
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来华学习中医,中医事实上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家软实力输出的先锋.中医英译是中医走向世界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好的翻译,中医不可能国际化.但究竟该如何英译中医?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归化和异化将直译和意译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1].由于中医是一门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涉及范围广博,其英译远远超出语言层次,故而归化和异化更适于引入中医英译的讨论.但中医英译中归化和异化孰优孰劣亦或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言人人殊.
中医英语翻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纽带.文章试从中医术语和经典句入手,分析现在中医英译中不同的译法,探讨中医理论汉译英中存在的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为中医药文献英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从传统的语言符号转换走向重视文化的功能对等,是翻译研究发展的明显趋势.由此,翻译被视为一种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相异文化间转换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如何处理好原文与译文间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译者颇费思忖的难题.对此,翻译界有着两种对立的主张: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和主要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因此,中医语言的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是一种“文化转换”.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各有优势,中医语言翻译成英语时,要灵活运用异化或归化的翻译方法,从而促进中西医学交流,促进中医走向世界.
修辞在中医文献中比比皆是,而修辞格的翻译也一直是个难题.《内经》中修辞格的英译研究大都简单举例,浅尝辄止,没有提出合适的翻译原则.通过对该研究现状的综述,认为对《内经》修辞格英译异化与归化的研究亟待开展.
中医术语的英译是否准确对中医药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从异化与归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指出对于中医术语的翻译实际上是对中医文化的解释.在不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前提下,尽量用异化的方式如音译法、直译法等来处理中医术语的英译;在对于理论性很强或直译无法表达其真实含义时就要用归化的方式如意译法来进行诠释.
目前,很多人研究"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 的问题,还有许多报刊还专门写文章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讨论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的现象.
归化和异化问题是翻译界的争论焦点.通过对归化文化翻译法在原文信息传递的同时对原语文化的缺失甚至误解的分析,指出:在中医药的翻译中只有积极运用异化文化翻译法,尊重和再现原语文化,才能准确完整表达中医内涵.
本文着重探讨文学翻译的两种策略--异化和归化,笔者提出"先异化,再归化"这一思想,并列出异化的三个特点.异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外国文学的原汁原味,包括外国文化特点、外文形式特征和原文作者的个人写作技巧等.建议当异化翻译词不达意时,可以借助于归化翻译来补充和完善.
中医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学科.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随着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的提高,已经逐渐形成和西医互为辅助的发展趋势.但中医在它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其独特的科学体系,并且融合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应用现代翻译理论从文化批评的角度,提出中医翻译的原则和策略.认为中医翻译应根据接受对象的不同分别采用浅化法、等化法(归化法)和深化法(异化法),方能客观、全面、科学地进行中医的跨文化交流与推广.
1996年,我国提出了“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中医英译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医药翻译会出现文化缺省的语言文化现象,笔者尝试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来翻译一些具有文化空缺的中医术语,现探讨如下.1中医术语的特殊性中医术语翻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目的性,涉及的是特殊用途语言(language of special purpose).中医许多术语、概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例如:阴阳(yin and yang)、气(qi)、三焦(triple energizers)、五行(five elements)、命门(life gate)、经络(meridian)等等,这些术语含义深刻,概念复杂,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equivalents)或“对应语”;有些即便字面意义对应了,也并不能完全传达与原语言相同的信息[1].中医知识体系的独特性和其所依赖的背景文化,决定了中医术语翻译的特殊性和难度.
从文化翻译的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归化"还是"异化"入手,以中医术语翻译中的一些实例为证,指出中医术语翻译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运用"异化"手法,以保持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以使我国的传统医学得以广为流传.
中西方医学来源于两种不同历史文化体系,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以及中西医之间理念和概念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医术语翻译工作的困难重重.翻译活动就是将文化内涵在两种语言之间阐释和传播,本文通过对中西医术语所产生的历史文化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中医术语翻译的两种具体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即中医术语的翻译既要反映中医的本意,又要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从而促进中医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针对中医药术语中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而文化翻译一直是翻译的难点,所以中医药术语的英译面临诸多困难这一问题,指出对中医药术语的英译应遵循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总原则,根据需要采用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音意结合法等,同时译者应加强自身的中医文化素养,尽可能提高英译质量。
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涉及到如何处理文章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如何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问题.翻译界就此有两种对立的看法,即归化和异化.前者主张以源语或原文读者为导向,后者主张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导向.后者似乎在翻译中占了上风.在文学作品中文化翻译也是以归化翻译为主,一来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和各种形式的误解:二来可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译文,促进文化的交流.但不能因此就将两者推向对立面,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共同促进不同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