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这一症状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历代中医都十分重视对于口渴的辨证,如口干微渴为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大渴喜冷饮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渴喜热饮、饮量不多为痰饮内停或阳虚水津不布;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为内有瘀血等;而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消渴病的特征.
心悸俗称心跳,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轻,怔忡重,临床上心悸是较常见的症状.心悸可见于多种心血管病过程中,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如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脏神经官能症、各种心律失常;非心血管疾病见于发热、贫血、低血糖、嗜铬细胞瘤、甲亢、贫血和使用阿托品等药物的反应等.中医认为心之阴阳气血诸虚时,均可致心失所养而悸.若心火亢盛则扰乱心神而致心悸;痰饮内停,冲逆于心或阻其心气使心跳不安而悸;血瘀内停,使心气心阳之气被阻遏,亦可使心失所养而悸.现将笔者对心悸的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枳壳为常用中药,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等症.临床药用主要是"麸炒枳壳".麸炒后可缓和其辛燥之性.
咳喘一证,即咳嗽兼气喘之症,系指咳嗽气逆,呼吸急促。本证有虚实之分:因外感六淫或痰饮内停者,多属实证;因久病咳嗽或大病耗伤元气者,多属虚证。其发病与肺脾肾密切相关,如肺气壅滞或虚耗,脾失健运,肾不纳气,均可致病,迁延日久,并可导致心气虚衰。
治疗应采取扶正祛邪的方法。如因气逆、胸闷气短为主证兼有胸内烦热者的慢性支气管喘息者,可用止喘汤,方药为:党参10克,甘草8克,干姜10克,知母10克,牛蒡子8克,生地黄(切片)20克,地龙10克,黄芩10克,大枣(劈开)12枚,水煎服。
五苓散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汉·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本方由猪苓、茯苓、泽泻、肉桂及白术共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即吐、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痰饮内停、心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等症.近年来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本方还有不少较好的新用途,现介绍如下.
枳,也叫枸橘,为落叶灌木,其果实为球形,可供药用。其幼果称“枳实”,味苦、性寒,无毒,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枳将近成熟的果实,经切制加工,即为中药饮片“枳壳”。枳壳味苦、酸、性微寒、无毒。枳壳的药用,始载于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中药枳壳的基源,除来自芸香科植物枸橘的近似成熟的果实外,还包括芸香科植物酸橙、香橼、玳玳花等将近成熟的果实。收获这些未完全成熟的果实,当在果皮尚绿时采摘,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枳壳具有理气宽中、破气行痰、祛积行滞、健脾开胃、利胸消胀的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呕吐(二)
三、痰饮内阻证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其形成的病理机制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失常有关,其中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最为关键。痰饮内停证的临床特点是,吐物多为痰涎稀水,并见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肠鸣漉漉有声等症。舌苔白腻,脉沉滑。
目的研究益肾舒心丸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将70例病人随机分为中药益肾舒心丸组(实验组)40例和西药硫氮(艹卓)酮组(对照组)30例.心功能、心绞痛、心电图疗效及中医症状疗效采用组间对比的方法,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V、AV、AV/EV、AC、DC、EAT+EDT、1/3FF)采用用药前后自身对照.结果益肾舒心丸能明显改善病人的心功能(P<0.05)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P<0.05~0.01),并能改善病人的心绞痛症状(P<0.05)及心电图.中医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肾活血、利水化痰是治疗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价值.
目的:观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从临床观察的角度探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去芍这一学术争议.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对照A组采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治疗;对照B组予甘露醇脱水减轻水肿,青霉素、地塞米松抗无菌炎症,川芎嗪活血通络止痛.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3%,对照A组83.33%,对照B组78.33%,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A组、对照B组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其他2组.结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根据临床观察,本方“去桂枝”优于“去芍药”.
心力衰竭按中医理论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或阳)虚损失调为本,淤血、痰饮内停为标,为虚实夹杂之重症,临床治疗应标本兼顾,辨清虚实缓急;补虚、温阳、活血、利水为其治疗总则,运用时应根据虚实的侧重不同灵活运用.
结胸证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太阳病之变证,其病因病机或为误治虚其里;或素有痰饮内停;或痰饮郁结化热,以致邪热与痰水相结于胸膈、心下、心下至少腹,致使气机郁闭、升降失常,出现硬满胀痛、短气懊恼等诸症.结胸证在内科领域中颇为常见,本文试将笔者运用结胸证治方法治疗内科疾病所得报道如下.
目的 观察火针联合指迷茯苓丸治疗痰饮内停型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中医辨证为痰饮内停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针药组,两组患者在同等程度功能锻炼基础上分别行火针治疗和火针联合指迷茯苓丸治疗,疗程均为20天,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VAS评分、PPI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功能的变化.结果 火针组有效率为76.67%,针药组93.33%,针药组疗效优于火针组(P<0.05);治疗后针药组VAS评分、PPI评分较前明显下降,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 火针联合指迷茯苓丸可有效治疗痰饮内停型肩周炎.
小半夏汤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具有和胃降逆、消痰蠲饮功效,主治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胃寒呕吐、痰饮咳嗽等.笔者在临床中用小半夏汤加味治疗不同原因所致呕吐收到很好效果,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