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肿瘤的认识较早。殷周时代,甲骨文上已记有“瘤”的病名。《黄帝内经》也有关于肿瘤的记述;晋代《鬼遗方》、隋代《诸病源候论》已有较丰富的肿瘤病名,唐代《千金方》已对瘤进行了初步分类。宋代关于肿瘤的记述更加丰富,认识也更为深刻,尤其对恶性肿瘤的认识超越前代,出现了恶性肿瘤专有名词“癌”。目前,关于宋代对肿瘤认识的专题研究尚不多,本文整理了宋代重要医籍中关于肿瘤的记述,希望为肿瘤学科史的研究提供资料。通过研读宋代中医典籍发现,记载肿瘤疾病的古籍数量很多,经筛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9本古籍进行分析,分别是《济生方》《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卫济宝书》《圣济总录》《苏沈良方》《疮疡经验全书》《妇人良方》《仁斋直指》《小儿卫生总微论》。
肿瘤,早在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瘤"字,属于"肿疡"的范围.是由营卫不通,或邪居其间,久而内着所致.但"癌"字的使用,始见于宋朝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中,提出"癌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有内热痛……".但书中提出的"癌"字.不一定都是肿瘤,是属于外科范围内的痈、疽、疮、疡.癌瘤者,临床多呈坚硬固定的实质性肿块,表面高低不平,如"岩"穴状故名之.多年来,我们从传统医学的角度对肿瘤的病因病理研究,在研究中发现肿瘤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两种.外因者,则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四时不正之气和饮食失节或不洁.
宋·东轩居士撰<卫济宝书>(1170)卷上载:"长肉之法,须恶肉尽,乃可下,下而看淫,淫生有红黄者吉,淫生而无肉意青黑者凶.……大凡无淫肉不生,淫上有一层淫淫如黄绵,在肉之上也."
软疖之病名始见于东轩居士<卫济宝书>(1170)中,该书卷下最后一病即软疖,文曰:"问曰:软疖之称何由有此?答曰:大人毒存为漏,小儿毒存而为软疖."
宋东轩居士撰《卫济宝书》(1170)卷下载有"正药指授散",云:"此药本无名,因先生遇老人于山,自云姓徐,指而授之,乃号徐仙芝,方散皆以为名."此乃故神其说,不足为凭."正药指授散"之主药为仙芝之根,制为散剂服用以"杀毒定疮",配合丝瓜,夜明砂等服用名"服食仙翁指授散".亦可配合梓寄生、夜明砂为散以醋调敷外用.仙芝为何物?本草不详.但记有形态特征可资考查.
宋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1170)曰:“四曰痼,痼发者,形状三两个,或手背,不日消退自破,苦无脓血毒汁,意以为安愈。忽因消渴,肾所攻及。至春冬再在背膊或肾腧上生一个两个,疼痛赤肿,腰疼筋紧拘急。吃多物常饥燥,小便赤,大便涩,三五日一通。或破,下小车螯散;未破,下大车螯散。逐日下内消内解散。” 痼字,古训为“久治不愈之病”。《玉篇.疒》部:“痼,久病也。”《字汇.病部》:“痼,久固之疾。”张仲景著《金匮要略》:“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赵以德曰:“痼疾谓已沉疴,非旦夕可取效者。”东轩居士引申之以为痈疽名,乃喻其顽固难治。 痼病,为东轩居士所创,列为《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之一。所谓“痈疽五发”,一曰癌,二曰瘭,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痈。其中之癌,非今之恶性肿瘤,乃今“无头疽”中之“深部脓肿”;瘭,乃今之寻常热疖;疽,乃今之蜂窝织炎;痈,乃今“无头疽”中之“浅部脓肿”。此四者皆为原发之急性化脓性外科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