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质谱技术凭借其灵敏、快速、特征性强等优点在中药代谢及药代动力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现代质谱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体内、体外两个方面对现代质谱技术在中药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综述.体外研究方面重点介绍了肠内菌代谢和细胞色素P450 (CYP450)代谢两个方面;体内研究方面重点介绍了微透析-质谱联用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常压离子化质谱新技术及质谱成像技术在中药代谢及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主要应用.
近年,天然药物学家、药理学家越来越重视天然成分特别是来自传统中药的化学成分在体内外的代谢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许多天然成分本身并不具有生物活性,而其代谢产物才有生物活性,如番泻叶中的番泻苷经肠菌代谢生成的大黄蒽酮才有泻下作用,甘草中的甘草皂苷经肠菌代谢生成甘草酸才起抗炎作用[1~3].
健康成年人胃肠道内寄居着大约有400多种肠内菌,细菌之间保持着一种微生物平衡状态.由于某些原因使得原正常微生物群发生了定量或定性变化,菌群紊乱,微生态制剂则可以采用综合性手段,通过促进生理性细菌菌群的恢复、建立和稳定,来实现对有害细菌种群的控制,其克服了应用抗生素所产生的菌群失调、耐药性菌株的增殖,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成为人类和细菌抗争的新武器.
采用人肠内菌体外转化模型对藜芦酸葡萄糖酯的肠内菌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藜芦酸葡萄糖酯在3h内被完全转化为藜芦酸,而肠内菌增殖的对数生长期为1.5 ~3 h.因此,藜芦酸葡萄糖酯可被人肠内菌转化为藜芦酸,其转化速率与肠内菌的增殖速率呈现正相关.
应用LC-MS/MS法研究肠内菌转化间尼索地平的代谢产物.将间尼索地平与大鼠肠内菌于体外厌氧温孵培养,放大制备转化产率最高的代谢物.依据1H NMR和ESI-MS/MS数据确认代谢物结构,推断可能的代谢途径.结果在温孵液中发现了间尼索地平及其2种代谢产物.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肠内菌转化连翘苷的代谢产物.将连翘苷与大鼠肠内菌于体外厌氧温孵培养,在温孵液中检测到连翘苷及其3种代谢产物.放大制备了转化产率高的代谢物,依据1H NMR和ESI-MS数据推测代谢物结构并假设了连翘苷可能的代谢途径.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时期最常见,发病率高达34.94%[1].新生儿为什么比较容易有黄疸症状?新生儿体内有较高的红细胞数目,而且红细胞的寿命较成人短.造成黄疸的原因是当红细胞老化破坏时,血红素经代谢后产生胆红素,胆红素由血液运送到肝脏,而新生儿肝脏的功能尚未成熟,因此吸收胆红素的能力较差,经代谢后,由胆管排出胆红素于肠胃道间,通常粪便会呈现黄色.但由于新生儿的肠内菌较少,加上肠道的蠕动比较差、吸收能力也不好,因而会增加肝肠循环,还来不及排出的废物又被身体吸收,所以造成黄疸症状.
目的:通过离体实验初探人参皂甙Rg1的肠内菌代谢产物Rh1对正常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用MTT比色法测定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中性红比色法测定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用Griess法测定腹腔巨噬细胞释放NO的能力.Rh1与Rg1的终浓度分别为0.1 mg/L、1 mg/L、10 mg/L.结果:(1)Rh1在低、中、高浓度对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P<0.05或P<0.01),各浓度Rg1仅有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趋势,无明显差异.二者相比,低、中、高浓度Rh1的作用均比同浓度Rg1强(P<0.05或P<0.01).(2)3种浓度的Rh1对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且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Rg1只在高浓度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低、中浓度Rg1虽有作用趋势,但无明显差异.二者相比,Rh1的抑制作用均比同浓度Rg1强.(3)Rh1与Rg1对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均无明显作用.(4)不同浓度的Rh1与Rg1均能显著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P<0.01或P<0.01),二者相比,Rh1的作用均比相应浓度的Rg1弱,且中、高浓度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5)Rh1在低、中浓度能促进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Rg1在各个浓度均有此作用(P<0.01或P<0.01).结论:Rh1能够直接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够下调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且作用均比Rg1强,Rh1还能明显提高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NO的释放,结果提示Rg1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其肠内菌代谢产物Rh1入血后直接对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