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甲非戊型肝炎】相关文献(4)
  • HGV和TTV不是我国非甲非戊型肝炎的主要病因

    《疾病监测》 CA 2000年3期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人群和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进行HGV和TT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讨这两种病毒在我国肝炎发病尤其是在非甲非戊型肝炎中的作用和地位.用建立的PCR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的HGV RNA和TTV DNA,对调查的自然人群和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血清标本进行检测.HGV RNA采用反转录PCR(RT-PCR)检测,TTV DNA则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HGV在自然人群中HGV RNA携带率为0.6%~1.1%,TTV的病原携带率则高达7.1%~12.4%;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中HGV和TTV的阳性率分别为7.9%和28.1%.在所检测的非甲非戊肝炎病人中HGV和TTV的总感染率为35.9%(包括了HGV和TTV的混合感染).因此,HGV在自然人群中感染率低,而且在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中约为10%的病人是由HGV的感染所致,HGV不是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的主要病因.TTV DNA在自然人群中的携带率约为10%,类似于HBV DNA的携带率.虽然在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中TTV DNA的阳性率为28%,但仍然有高达60%的病人病因不明,TTV感染也不是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的主要致病病原.

    庚型肝炎病毒 TTV病毒 非甲非戊型肝炎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TT病毒感染的检测

    《临床输血与检验》 CSTPCD 2001年1期

    目的了解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TT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套式PCR方法对44份临床诊断为急慢性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TT病毒检测.结果 14例TTV-DNA阳性,检出率31. 8%(14/44).对TTV-DNA阳性标本的PCR产物进行克隆后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日本株相应位置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结论推测TT病毒可能为临床急慢性非甲非戊型肝炎病因之一.

    TT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核苷酸序列 非甲非戊型肝炎
  • 庚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近况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STPCD CA 2003年3期

    庚型肝炎病毒是1995年在国际上被人们发现的人类致病性肝炎病毒.1995年美国Abbott公司的Simons和Gendlabs公司的Linnen等采用分子病毒学技术分别分离出可能引起人非甲非戊型肝炎的GB病毒C(GBV-C)[1-2]和庚型肝炎病毒(HGV)[3].

    庚型肝炎病毒 非甲非戊型肝炎 致病性 学技术 美国 分子
  • TT病毒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回顾

    《实用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05年10期

    1997年 Nishizawa等 [1]从日本一名输血后非甲非戊型肝炎病人克隆到 1个 500 bp的片段 (N22),证实其与输血后肝炎高度相关,并把该基因片段可能代表的病毒以病人名字命名为 TT病毒 (TT virus, TTV).同年,日本科学家完成 TTV全基因的测定.我国 1998年 6月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首次分离出中国株 TTV[2].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开展了对 TTV的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非甲非戊型肝炎 输血后肝炎 中国 日本 名字命名 军事医学 基因片段 以病人 病毒 全基因 科学院 科学家 综述 克隆 国家 测定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