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之法,自古就有人研究、探讨.以明末清初大医家曹庭栋总结得尤为系统,其"操、纵二法"更为人们所推崇."操"则须先"贯想头顶"(意念领先),而后"默数鼻息"(用鼻子呼吸,并默记其次数),然后再"返观丹田"(再把意念收回到自己的丹田中来).
曹庭栋,字楷人,号六圃,别号慈山居士,清代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贡生,举孝廉方正,坚辞不就,绝意仕途.幼罹羸疾,终身未出乡里,博览群书,天性恬淡,闭门著述40余年,书成10余种.善养生,著有《老老恒言》5卷,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刊行于世.其书关于老年养生的内容全面,主张合理,措施切实可行,是一部较好的关于老年人养生保健的专著.
图11: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卢纶诗‘白云流水如闲步’是也”。
图41: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
释:老年人肝血渐衰,遇到一些不称心的事很容易发怒。怒气一上对老年人来说尤其伤身。所以应当以“理”制情,即遇有可怒之事,首先当从养生的大道理上考虑,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使七情不致过激。
清朝的文学家、养生家、民间隐士曹庭栋(自号慈山居士),据载为浙江余姚人,出身豪门,性情淡泊,志趣高雅,幼年身体赢弱,患过童子痨.成年后多注意身体调养、锻炼,年寿90余岁乃终.
清代文学家曹庭栋(约1698~1790),号慈山居士,浙江杭州人.他精于养生之道,享年90多岁.在他的养生名著<老老恒言>里,有"导引"一篇,表明他对气功很有研究,并且十分重视气功养生.
曹庭栋认为,人到老年,气血衰损,虽未见病,应知将病。因此,做事不可尽兴,兴尽则病来。“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
<养生随笔>为清、乾隆38年民间隐士、养生家曹庭栋(自号慈山居士)所辑著.是蜚声于世的老年人养生的专著,故又名<老老恒言>.据载曹氏为浙江余姚人,他出身豪门,性情淡泊、志趣高雅,自幼身体赢弱,患童子痨,成年后多注意身体调养、锻炼.曾辑<宋百家诗存>等被收入<四库全书>,由于善养生著<养生随笔>时已75岁,享年90余岁乃终,此作问世后,数次再版,并流传海外,是我国养生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曹庭栋《老老恒言》是作者践行一生的养生经验总结,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老年生活的各个细节,密切联系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从衣、食、住、用、行以及导引、粥疗、防疾及精神调摄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思想和具体措施,将养生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琐事之中.试抉其养心、养脾、养静、养和等方面的学术特色作一探析.“养生之道,惟贵自然”,“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作者许多观点值得借鉴,所涉老年服饰、起居用品、日用杂器、书室卧房的论述,为现代保健器具的开发乃至生态建筑等众多领域的应用研究留下广阔的空间.
我父亲生活在农村,已近耄耋之年,但他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见过他的人都说:“不会吧,您老看上去顶多60多岁!”父亲的不老秘诀就是他自创的一套“数字化养生法”.割一篮草每天一大早,父亲就要去田间地头割一竹篮青草,为的是及时给家里的老马上料.别看父亲是农民,但他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割一割草,手脚就暖和了,出一出汗,身体就爽利了”.清朝养生名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消遣》中说:“拂尘涤砚,焚香烹茶,插瓶花,上帘钩,事事不妨亲身之,使时有小劳,筋赅血脉,乃不凝滞”.可见,勤劳动、适度劳动不仅能舒展筋脉,流畅气血,还能调济精神,强身健体.
我国民间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之说.那么,"饭后百步"为什么有益健康呢?清代养生家曹庭栋是这样说的:"<瑯环记>日: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也.
达摩《行立住卧》:"手握腹下珠"."腹下珠"妙喻睾丸.手怎样握?清·曹庭栋《老老恒言》:"肾气弱则真火渐衰,便溏弱少,皆由于此.《菽园杂记》日:‘回回教门调养法,惟煖外肾,夏不着单袴,夜则手握肾丸面卧.'愚谓手心通心窍,握肾丸以卧,有既济之功焉.尝畜猴,见其卧必手握外肾,本草谓猴能引气,故寿.手握肾丸,亦引气之意".
《老老恒言》为清代著名养生家、文学家曹庭栋的一部老年养生专著.曹庭栋的养生思想始终贯彻“道贵自然”的基本精神,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适应日常生活习惯,把养生的实践寓于日常生活起居琐事之中.本文寝眠、晨起、徐步、节饮食、饮食宜忌、饮粥等几个方面分析曹氏重视脾胃、调补后天的养生思想,为老年人养老防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依据.
不少人认为:老年人睡眠时间自然减少,因此少睡点不要紧.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观念,保证充足、高效的睡眠对老年人的健康尤为重要.清代曹庭栋云:"少寐乃老年大患".那么,老年人应该怎样保证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呢?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曹庭栋为清代文学家、养生家,享年85 岁.他一生著书十多种,都被收入<四库全书>.他编写的<老老恒言>,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论述老年人养生之道,内容简便易行.
目的:探究《老老恒言》中100首药粥组方的养静作用,以期为老年人食粥养生提供参考.方法:依据《中药大辞典》对组方材料的功用说明进行汇总分析.以养阴与静心为两大主干,分别统计增阴、减热、养心、除烦4个相关因素,并将辞典中的药物功用注释据此归类.结果:包括辅助材料的功用在内,《老老恒言》粥谱中具备养阴与静心作用的药粥组方为99首,即养静有效率为99%.结论:统计数据支持了曹庭栋的养生观点,即“养静为摄生首务”.药粥其他方面的作用也是在养静的基础上对人体进行综合调理.
《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为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所著.书中所论,多有独到之处,全文更是浅近易行.笔者主要从现代老龄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着重论述《老老恒言》中的饮食养生方法、起居养生方法、精神养生方法、娱乐养生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老人身边常备几件保健的小工具,对健康大有益处.此类保健工具,最好不要过于复杂,操作方便最关键.在这里,推荐几个比较实用的工具给老年朋友.太平车清代曹庭栋所著《老老恒言》中对太平车有详细的记载:"骨节作酸,有按摩之具日‘太平车’."太平车是古代人们使用的一种按摩器,用玉石、檀木等雕琢而成算盘珠大小,中间钻小孔,用线或铁条穿起来,按摩身体酸痛处,可以有效缓解酸痛感,因为珠动如车轮,所以叫太平车.
唐代著名医学家兼养生家孙思邈,活到101岁.他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平日点心饭后,出门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也十分注重"饭后走动,以动助脾"的后天养护法.他在<老老恒言>中是这样说的:"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步所以动之.琅环记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动摇其身以消食也."<摄养枕中方>也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