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质量管理的改进,需要加强基础建设,其中标准化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它包括对病案信息实施标准化管理,各项技术操作和工作流程规范化,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保障是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构建病案质量全程控制体系,加强室内监督,坚持社会监督与评价;持续改进的有效途径应当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实施PDCA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质量意识教育,使医院病案质量管理纳入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中.
1 批质量保证抽样(Lot quality asurance sampling,LQAS)的概念LQAS最初是用于对工业产品进行质量监督的一种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用于卫生项目的监督与评价,特别是在计划免疫的接种率评价中,其作用更为突出.在LQAS中,所谓"批"是指在抽样研究中的一个已定义的组群单位,例如1个初级卫生保健单位(PHC)、1个乡和1个社区等.LQAS在抽样研究前事先需确定从每个"批"中抽样的数量和可允许的未接种人数的上限和/或下限标准,再通过抽样获得的样本来判定这个"批"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
从本案例看,廖平齐主要面临两个问题,其一就是权力下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即授权过程中,权力授予谁、如何授权以及如何监督与评价等;其二,是医院宏观环境问题,即现存的人事制度改革问题.这不仅仅是廖平齐所在医院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当前众多国内医院所面临的问题,如机制单一、责权利不清、用人不活等,限制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第五章 服务方式的共性1 共性范围本指南分章节详细讲述了3项有关流产和流产后的医疗服务项目.见后续第六章:紧急流产医疗服务;第七章:计划生育服务;第八章:人工流产和催经止孕服务.每一项目的管理人员必须执行和监督服务过程中相关联部分,包括:机构;设施;供给;日常用品;客流;人员(包括人事结构、态度和监管);培训;监督与评价;联接与转诊;费用.
区域卫生规划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7年,我国政府公布了发展区域卫生规划的政策以促进该项工作在全国的推广实施.到2001年年底,29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其省级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然而,对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过程还缺少有关监督与评价的研究.作者试图利用逻辑模型构建区域卫生规划监督与评价的研究,它将包括3个主要部分:短期结果评价、中期结果评价与长期结果评价.每个部分的评价内容再进一步细化.最后对框架特点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