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癌症学会信息,在美国男人中,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癌症中位居第二,因此造成的死亡率也是第二,位肺癌之后.每年新增加的前列腺癌病例数超过20万,每年接受放疗的病人超过100万.目前摆在放射肿瘤学家和治疗专家面前的困难是治疗中器官的移动问题,它影响了射向病变区所需放射剂量的精确提供.
目的 观察正常成年人头部直立主动旋转过程中C1相对于C2的运动特征.方法 纳入健康成年志愿者20名,志愿者坐于(标准坐姿)双平面X线投射系统内,并指导其持续主动旋转头颈部以进行动态测试.收集9个动态测试的反射标记数据和双平面X线片,其中屈曲伸展、横向弯曲、轴向旋转各3个.将志愿者的CT影像重建造模,采用跟踪技术记录C1、C2椎体的运动.结果 C1、2旋转与头部旋转呈线性相关,旋转中间线在头部旋转大约30°处变为非线性.在头部轴向旋转过程中,C1相对于C2的最大轴向旋转角度为22.4°~47.5°(36.8±6.7)°;同时也观察到C1相对于C2的耦合旋转运动,屈伸3.6°~28.4°(7.8±4.8)°,横向弯曲3.0°~17.7°(9.8±3.8)°.C1相对于C2也发生平移,在椎体内侧从左往右平移3.8~12.0(7.8±1.5)mm,上下平移0.6~4.6(2.2±1.2) mm,前后平移1.4~5.5(3.3±1.0) mm.结论 寰枢椎失稳在静态影像学成像中容易被忽视,应用跟踪技术在头部直立主动旋转过程中可以明确寰枢椎三维运动学特征,有利于诊断寰枕关节动态不稳.
近年来 ,随着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磁共振动态移床技术的进展以及磁共振后处理软件功能的不断强大,均使得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在腹部和四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文拟探讨3D DCEMRA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是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中最常见的疾病,其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物质不断增多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本病是多源性的。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是公认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其具有辐射、费时、费用昂贵、造影剂过敏性等缺点,近年来,磁共振动态移床技术和造影剂跟踪技术的出现,以及磁共振后处理软件功能的不断发展,使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 RA )成为下肢动脉疾病诊断和显示病变范围的有效手段,其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完整全面等优点。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30例疑似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3D CE-M RA 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西门子双源CT因其无创、扫描速度快、范围广及强大后处理优势,在心血管疾病检查中有着广泛应用[1-2].随着我院2009年西门子双源CT的应用,MSCTPA诊断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提高,为诊断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3].对比剂团注跟踪技术、肺动脉CTA扫描及高速率注射技术三者结合优化是获得高质量肺动脉CTA影像的基础.现将我院2009年9月~2010年10月使用肺动脉CTA扫描和高压注射器结合对比剂团注跟踪技术进行肺动脉成像的患者资料,及笔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目的:分析造影剂跟踪技术在全主动脉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跟踪技术检查的25例患者(观察组),以及同期没有行跟踪技术的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26例患者(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图像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成功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73.1%(P<0.05);两组患者成像质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跟踪技术能够精确触发CT增强扫描,进一步提升全主动脉成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