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检验科特殊的工作性质,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检验科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院的医疗安全,而且与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密切相关,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危害主要来自于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危害,只有科学地建设和管理实验室,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和各项制度,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通过总结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硬件建设、人员管理和制度的监管方面所作的工作,确定检验科医院感染的防控要点,并对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提出合理建议.
目的 为了解浙江省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和管理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状况,为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省各级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等实验室工作和管理人员28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总知晓率为55.9%,其中专业类知识为59.2%,管理类知识为52.7%;疾控机构人员知晓率为56.8%,医疗机构为55.9%,检验检疫机构为51.5%.结论 浙江省实验室工作和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知晓率不高,应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伴随科技发展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课题[1,2],特别是在2004年实验室SARS感染事件之后,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视更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3].
目的:评价3种市售消毒剂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病毒的杀灭效果。方法通过定量悬浮试验来确定消毒剂的有效性,即定量病毒后,使用105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 TCID50)的病毒与不同浓度的消毒剂结合,在不同作用时间和有机物存在与否的情况下,MDCK细胞上终点滴定剩余病毒的活性。混合物加入 MDCK细胞孵育1 h后,换病毒稀释液,继续培养18~20 h,然后用ELISA方法来定量检测病毒的TCID50值。研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病毒的同时,选择人感染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作对照。结果1%的Virkon 消毒剂与100μl含有105 TCID50的病毒液作用1 min,可以将3种病毒的活性降低到检测值以下,即1.0 lgTCID50/100μl;而0.5%Vir-kon液作用1 min,H9N2和 H5N1病毒降低到检测值以下,H5N6病毒滴度降低至1.75 lgTCID50/100μl。当作用时间延长至5 min,除上述两个浓度外,0.25%Virkon液也对部分病毒有杀灭效果。10%、5%和2.5%稀释84消毒剂组在作用1 min后均将3种病毒活性降低到检测值以下。而1.25%稀释的84消毒剂将病毒的活性降至1.25~2.50 lgTCID50/100μl。1%稀释的84消毒剂在作用1 min后,对3种病毒的杀灭效果是无效的,即使将作用时间延长到5 min 作用效果也非常有限。SOLARSEPT消毒液组的原液组,1∶2、1∶4稀释组均将3种病毒活性降低到检测值以下;1∶8稀释组无效,作用时间延长至5 min得到同样结果。用胎牛血清模拟环境污染的有机物,1%的Virkon,10%和5%稀释的84消毒剂,SOLARSEPT消毒液及其50%稀释后的SOLARSEPT消毒液在作用1 min后可以将3种病毒活性降低到检测值以下。将作用时间增加到5 min,病毒的杀灭效果没有明显增加。结论即使在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1%Virkon、10%稀释的84消毒剂以及SOLARSEPT消毒液都可以快速杀灭H5病毒。当消毒剂的杀灭病毒能力被病毒饱和作用后,即使延长作用时间消毒效果也不明显。3种消毒剂对H5亚型及H9亚型病毒的杀灭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目的 分析和阐述当前美国与欧洲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能力要求.方法 对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与公共卫生实验室协会(APHL)<生物安全实验室能力指南>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工作组协议<生物安全专业人员能力>(CWA 16335)两个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人员能力要求的技术规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 美国和欧洲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能力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从事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人员所应具备专业能力的内容,鉴于针对从事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工作人员的定义和覆盖面不尽相同,因此两者在结构和具体内容上有一定差别.
全球每年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传染病除了通过生活接触、空气、水源等途径传播以外,实验室已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1].在实验室开展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检测工作中,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事件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属2003年及2004年发生在新加坡、台湾和北京[2]实验室人员SARS病毒感染传播事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有了极大的关注.
目的:了解我校医学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知情况,为我校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及加强实验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纳入142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在校生作为被试者,对其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相比,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程度明显偏低(P<0.05或P<0.01),硕士生与本科生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医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掌握较差的是基本概念、防护措施以及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程序。近50%被调查学生不清楚生物安全与操作人员和实验室内外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7.04%被调查学生对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忽视实验室规则、个人防护执行不严格的现象。结论我校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程度有待提高,应重视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产生危害.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问题越来越重要.现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护策略.
为了探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范化培训,通过回顾2004年以来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分析目前培训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比国外有关工作的经验与做法,提出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大纲,规范培训内容、形式与考核,理顺培训管理工作机制,是做好今后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目的 了解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现状.方法 以自编生物安全状况调查表,在中山大学2008年秋季入学的医学研究生中开展调查,从生物安全法规制度、实验室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和生物安全应急技能等四方面了解医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状况.结果 医学研究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还亟需加强.结论 以中山大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实践为例,探讨全面、有序地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建议和措施.
通过对生物安全有关概念的了解学习,探讨基层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结果存在诸多隐患,为了消除这些隐患,必须改善医院的管理状况,确保生物安全各项制度的实施,从而控制实验室感染,控制医院感染。
目的 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的抽样方式抽取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学生301人,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一般资料、实验室生物安全知信行情况进行调查,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结果.结果 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中对识别实验室警示标签的知晓率最高,为95.0%;对离心管破损后如何处理的知晓率最低,为28.6%;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为71.1%,但只有64.5%的学生知道如何处理实验室事故,90.0%的学生表示有必要在学校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不同年级、学历的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答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现状不容乐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
尝试在医学生中以理论讲授、专题讲座、参观实践、网络教学、自学等多种形式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使医学生掌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掌握实验室操作的正确规程,了解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提高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实验课是现代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考虑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实验课教学准备工作及实验技术人员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中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复旦大学2000年前、2000—2010年及现阶段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情况,分析并讨论实验课教学准备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及所需实验条件,提出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及实验课教学准备在保证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过常年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菌种,这是一批可贵的生物资源.对于这些数量大、种类多、保存期限长的菌种,采用传统常规的管理很难做到严密、有效和安全.而任何管理上的点滴疏漏都有可能对公众造成健康危害,这是疾控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而采用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编码技术等集于一体的电子芯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可以克服管理上的难点,保证管理的重点实施.
按卫生部<可感染人间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年)(简称<名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列为危害程度第2类病原微生物,根据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HIV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该文从弓形虫生物学背景资料、实验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实验人员的相关风险分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分析等方面对弓形虫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为从事弓形虫相关操作的实验室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提供依据。
由隐孢子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隐孢子虫病属于新发寄生虫病的一种.在对隐孢子虫开展实验室研究的过程中,实验工作者处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危险中.该文从生物学背景资料、实验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实验人员的相关风险分析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分析共4个方面对隐孢子虫病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了初步的风险评估,以期为从事隐孢子虫有关操作的实验室人员做好相关的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提供依据.
目的 为从事利什曼原虫相关操作的实验室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利什曼原虫生物学背景资料、实验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实验人员的相关风险分析等方面对利什曼原虫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结果 利什曼原虫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有利于建立利什曼原虫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从而有助于保护利什曼原虫相关实验人员.结论 利什曼原虫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是利什曼原虫实验室活动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的]了解福建省卫生系统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为福建省制订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文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省80家疾控和医疗机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现场调查,调查资料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数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水平未达到生物安全的基本要求,但省级单位明显优于设区市级,设区市级又明显优于县、市、区级.三级医院明显优于二级和其他医院.[结论]我省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省级和部分设区市级CDC综合水平较高,但总体不容乐观.今后应尽快组建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队伍,制订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准则,逐级开展规范的系统培训,使医疗卫生机构普遍树立生物安全的意识,完善实验室标准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目的:评估血清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了解血清学实验室在常态运转下的工作环境病原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以HIV血清及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HBV/HCV血清检测实验室、理化健康人群血液金属监测实验室为实验组,以业务办公楼为对照组,对实验室在实验前中后采样进行HIV、HBV、HCV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实验组120份、对照组9份,均未检出HIV、HBV、HCV的病毒核酸.结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常规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事件发生.
目的:为做好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评估实验室废弃物高压蒸汽灭菌效果进行初步尝试.方法:利用建立的一次性塑料琼脂平板废弃物模型,探讨不同灭菌时间、包装容器、包装方式的灭菌效果比较.结果:使用金属筐作为灭菌容器且将高压灭菌袋敞开的实验组,均可达到灭菌要求.结论:该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实际工作的实验废弃物的处置状况.通过对该模型在不同灭菌条件下高压蒸汽灭菌效果测试得到的数据可用于评价今后的感染性废弃物高压灭菌工作.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为了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保护实验因子免受污染[1],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和菌毒种,如果工作人员疏忽或操作不规范,易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甚至造成社会人群的感染,酿成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就会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同时也极易造成社会恐慌,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备案标准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实验室生物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基层疾控实验室根据其检验范围,必须配建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做好个人防护,规范操作规程,制定良好的管理制度,最终达到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通过分析比较各级别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设施和管理要求特点,系统介绍各级别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设施特点和管理要求,明确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建设和管理是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础.各级别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设施管理上按照WHO提出的试运行要求及按照GB19489标准进行审核,以保证各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实验室在正式启用前和启用后安全设施均符合安全要求并给周围社区、法定管理机构等提供安全保证.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各大医科大学的调查,了解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认知情况.方法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当场问卷的方式实施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听说过实验室生物安全(69.4%),但是对其具体内容如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等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37.9%).结论 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学校应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目的 评价湖南某民办高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态度与行为(KAP)干预的效果,为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发放实验室生物安全学习手册、集中授课宣教、实验课中互动交流等方式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KAP问卷调查结果 ,评价干预效果.结果通过干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上升率为5.3% ~156.6%,生物安全态度正确率上升率为10.0% ~23.5%,生物安全行为正确率上升率为2.8% ~83.5%,干预前后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KAP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学生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率下降率为69.1% ~100.0%,干预前后学生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学生干预前后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能提高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规范学生实验室操作行为,降低实验室意外事故发生,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美国"9.11"事件前,生物安全这一名词还不为公众所熟悉,关注的人仅局限在专家范围内."9.11"事件后,尤其是"炭疽粉末邮件事件"发生后,生物安全已从"知之者甚少"转为"知之者甚众".2002年岁末,SARS的暴发流行使生物安全成为国内民众街谈巷议的重要话题.2004年北京发生的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更使普通老百姓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达到空前的地步.
目的 对世博期间上海市静安区疾控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对策.方法 采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风险管理标准和专家评估法,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火灾为极高风险生物安全事件;生物样本和茵毒种丢失,茵毒种感染,地震为高风险生物安全事件;水灾,实验室人员刺伤、切割伤或擦伤为中风险生物安全事件;实验室人员皮肤、粘膜污染,生物安全柜外环境重度污染等为低风险生物安全事件.结论 针对风险水平分级采取应对和处置措施,极高和高水平风险应优先考虑,积极应对;中等水平风险则采取常态应对措施;中等和低水平风险应加强监测,一旦发现风险水平升级,则应提高应对措施和策略水平.
目的 探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方法 分析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找到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结果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存在布局不合理、安全设施不完善,师生频繁接触多重致病生物因子,学生防护意识差、缺乏生物安全认知,生物防护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结论 合理规划布局实验室,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消毒清洁,保护好师生的人身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