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生物安全柜的分级,性能检测依据的标准以及检测方法.
检验科是医院非常重要的医技科室,承担着医院的临床检验工作。同时,由于检验科每天都会频繁地接触患者的检验标本,因而,检验科也是医院最大的潜在生物传染源,必须要加强其生物安全防护。本文主要分析了基层医院检验实验室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层医院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
目的 对医学检验工作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安全防护措施.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状况,对医学检验工作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结果 通过对现有的医学检验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生物安全防护方面存在缺乏安全防护意识、工作区域布局不科学、检验工作设施设备落后、生物安全防护监管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开展、影响医院内部感染防控.结论 通过采取定期监测和评估生物安全风险因素、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科学合理布局实验室布局、配备先进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及设备、完善和落实生物安全防护规章制度等方法,提升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水平.
医学实验室是功能与安全要求都与众不同的特殊工作场所.其建设内容包括能力建设、质量建设、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与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生物安全防护、环境保护与人性化常被忽视或轻视,本文就需要重视的6个建设问题作了介绍.
生物安全防护是保护检验人员及患者健康、降低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日常工作中,医院检验人员经常会与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进行接触而暴露于多种危险之中.因此,需要加大对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视力度,降低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本文从艾滋病检验中存在的危险性出发,就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展开探讨.
目的 探讨输血科血液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防止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方法 从科室生物和个人安全防护两个方面,减少免疫性输血风险和输血感染性风险,确定输血科在医院感染方面的关键环节.结果 输血科达到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常规,规范管理医疗废物,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强化输血科对医院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力度,可以有效预防与控制输血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目的 了解检验科微生物室污染情况,预防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发生,为微生物室医院感染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 通过分析微生物室的生物安全、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和检验报告单传递过程中的安全3个方面,了解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环节.结果 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医疗废物合理处理、检验报告单规范发放,达到有效控制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的知识培训和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是预防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关键.
HIV抗体筛查实验室(下称筛查室)是我国近年来为贯彻落实艾滋病预防与控制规划,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采供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机构体系中建立的专门检测HIV抗体机构,是我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其主要职能是承担辖区内HIV抗体筛查,负责将HIV抗体筛查阳性的样品送当地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或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等.鉴于HIV抗体检测工作的特殊性和严谨性,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极为重要,必须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下称规范)[1]和<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下称办法)[2]的要求加大硬件的投入,增强筛查室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防止艾滋病职业暴露事故的发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物所)是一所人才密集、多学科技术高度集成,既有疫苗及基因工程产品、诊断试剂、生化制剂规模化生产,又有科研、教学、生产、研究的研究所.
微生物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千姿百态的微生物中有些对人体有益,有些则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生传染病,后者被称为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将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染.
通过对生物安全有关概念的了解学习,探讨基层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结果存在诸多隐患,为了消除这些隐患,必须改善医院的管理状况,确保生物安全各项制度的实施,从而控制实验室感染,控制医院感染。
1 生物安全的概念及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1.1 生物安全的概念<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指出: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从人类第一次"见识"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至今已经过去28年了,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病毒,死亡率高达50%~90%.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字,自1976年发现此病毒以来,已有感染者1 600多例,其中死亡1 000多例.EBV是需要实行最高级生物安全防护的烈性病毒,很有可能被用作为生物战剂.
从事病源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高度霞视生物安全防护,从根本上减少或尽可能杜绝自身感染、环境污染、实验室泄漏等事件发生.通过督导、检查、培训、考核、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措施,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
近年来各地相继发生了多次实验室感染事件,诸如2003年9月9日,新加坡出现的SARS患者为实验室研究人员,根据各国专家组成的国际调查小组的调查,认为本次事件是由于不恰当的试验程序及悉尼罗病毒与非典型冠状病毒在实验室的交叉感染,可能为该患者感染原因.2003年12月,台湾出现的非典型病例也是台湾地区医学院疾病预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根据调查认为,感染可能是由于实验室销毁标本工作的漏洞所致.2004年在台中地区发现的第1例台湾本土登革热病例已被确定为实验室感染,感染人员则为台中某大学研究所白腹丛蚊相关研究的学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和出现意味着,世界各地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管理隐患造成了现实损害,也给各级各类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问题敲响了警钟[1].而各级各类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中涉及的生物安全防护问题也很多,我们旨在对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目的: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情况进行调查。方法:采用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家疾控中心的防护服、一次性隔离衣、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措施均符合要求。但其一次性隔离手套质量不过关,经检查发现两家疾控中心的一次性手套并非正规厂家生产。两家疾控中心均能够对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所有废弃物均在密闭容器物中进行高压灭菌,而后进行焚烧,但两家疾控中心的焚烧炉并不符合环保要求,未安装环保措施。结论:艾滋病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中要注意对生物安全的培训,加强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防止病原传播。
长期以来,我院检验工作人员为对自已、同事及家人的健康负责,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减少医源性感染,起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我院检验科采取生物安全防护的措施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检验科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现状及改进的建议。方法:合理布局,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结果:充分认识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现状,树立生物安全防护理念,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是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的有效方法。结论:严格分区,购置必备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用品,加强培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是改善这一现状的办法。
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无菌技术的应用在生物安全防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无菌技术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管理、工作人员卫生管理及实验室的卫生管理等方面加以论述.
检验科是医院病原微生物集散地之一,实验室工作人员存在被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如果在管理和操作中一旦有所疏忽或错误,就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进而可能造成病原体的扩散和传染病的流行,尤其艾滋病的出现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更引起人们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注.因此,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对实验室工作人员乃至全人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作为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是职业暴露较为频发的实验室,因此对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有着严格的要求。临床微生物室承担着细菌培养检测以及医院环境检测的任务,由于长期接触大量的病原菌,这些病原菌存在于血液、体液、痰液及各种分泌物标本中,而这些标本是重要的潜在传染源,尤其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多重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等是实验室职业暴露最危险的因素,检验人员在标本操作时通过污染的针头或者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吸入含有害细菌的气溶胶,发生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等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事故,导致发生职业暴露,对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造成伤害。在此对引起微生物实验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从主观性、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学等四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更加深刻认识到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重要性,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区域,如果没有健全的医院预防感染制度及措施,检验人员防护意识淡薄,不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和消毒隔离管理,将会发生生物危害及引起医源性感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在实验室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实验室发生的意外事故,不仅会导致实验室检验人员的感染,而且会造成大范围人群的感染以及周边环境的污染.因此,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完善的个人防护装备,是基层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迫切任务.
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自2003年春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爆发流行以来,新加坡、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实验室人员非典病毒感染传播事件,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隐患变成了现实危害.这给各类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再次敲响警钟.但时至今日,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中的诸多问题仍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伤害,或避免危险生物因子污染环境,危害公众的综合措施[1].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对生物安全防护都相当重视,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预防和控制自身感染[3].生物安全至关重要,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更是重中之重.生物安全防护指的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处理和保存感染性物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实验室防护设施、个人防护装备、物品管理体系、相关仪器设备等[2].然而,在我们的医学院校里,并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这样做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因为我们在实验课上所接触的标本都是临床上具有传染性的患者标本或者是具有活性的临床致病菌,如果我们忽视对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以及个人防护认识,就会很容易造成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因此,加强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教育是及其重要的.下面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措施[1].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对生物安全防护十分重视,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预防和控制自身感染.但是医学高校仍没有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学生他们经常接触活的微生物及具有传染性的阳性病人标本,如果不提高教师及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认识,很容易发生自身或他人的感染.
生物安全特指防止由生物技术和生物危险因子及相关操作活动引发的生物危害.这种危害既包括对环境与人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生物的危害[1-2].生物安全防护特指在实验室环境里进行处理、保存感染性物质的操作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3].前些年SARS实验室感染引发的生物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给医学院校生物安全防护及其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4].医学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将到各级医院的临床科室、准备室与实验室工作,她们将直接接触患者及其体液、排泄物等标本,所以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5-7].本文拟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进行调查,分析她们对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初步探讨对医学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生物安全是指防止由生物技术与生物危险因子及其相关操作活动引发的生物危害.生物安全防护是指进行处置感染性物质的操作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防护措施[1-2].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将在各级医院的临床一线工作,她们将直接面对患者及其污染性标本,所以临床护理工作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隐患[3-4].
实验室存在生物安全危害,全世界每年均有实验室相关感染报道,但因影响范围相对局限未引起足够重视.而近年新加坡、台湾和北京3地实验室人员SARS病毒感染传播事件,使得全球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对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实验室日常操作主要有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标志物检测、结核杆菌痰涂片镜检、性病病原体以及常见传染病病原体的检测等,这些病原体危害程度至少是二级.国际通行做法是将这些实验室主要作为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即实行BSL-2或以上级别管理.而2004年底对本市148家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显示,这些单位生物安全管理问题严重.我们就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医院是患者密集的特殊的公共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而检验科又是血液、体液、组织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病原微生物的聚集地,现对2003-2008年期间来我院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生物安全知识进行调查,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