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相关文献(1236)
  • 应用SEIR模型预测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趋势

    《国际病毒学杂志》 CSTPCD 2011年6期

    目的 探讨SEIR模型预测甲型H1N1流感流行趋势的功效.方法 利用国庆前北京市流感样病例数、流感样病例中甲型H1N1流感阳性率及二级以上医院流感样病例就诊率等参数估算甲型H1N1流感实际感染人数,基于传染病传播动力学,建立SEIR模型,对国庆后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趋势及高峰达到时间进行预测,与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经SEIR模型估算,2009年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的平均潜伏期约为1.51天,平均感染期为2.12天,基本再生数为1.28.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甲型H1N1流感于11月初达到高峰,而SEIR模型预测2009年甲型H1N1流感最晚将于12月4日达到高峰.结论 SEIR模型可根据流感流行的初期监测数据预测其未来流行趋势.

    甲型H1N1流感 流行 预测 SEIR模型
  • 应用CUSUM和EWMA模型探测甲型H1N1流感流行起始的预警研究

    《国际病毒学杂志》 CSTPCD 2011年6期

    目的 探讨累计和( CUSUM)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EWMA)模型探测甲型H1 N1流感流行起始的功效.方法 利用北京市2009年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分别采用CUSUM和EWMA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流感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参数组合下2种模型探测甲型H1N1流感流行起始的效果.结果 流感病原学监测显示2009年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起始时间为第41周,而CUSUM和EWMA模型均能在第42周之前发出预警信号;参数不同,CUSUM和EWMA模型的预警功效亦不同.结论 CUSUM和EWMA模型参数值与其预警功效有关,CUSUM和EWMA模型可用于探测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起始.

    甲型H1N1流感 流行 累计和 指数加权移动平均
  • 北京市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调查分析

    《国际病毒学杂志》 CSTPCD 2012年2期

    目的 分析北京市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感病毒感染情况,探讨流感重症发生和死亡的影响因素,为流感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报告的住院SARI病例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流感病原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现况分析.结果 监测病例报告在2009年第48周至2010年第34周期间内共监测到99例SARI病例,占入院总病例数的0.89%.其中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科病房及急诊监护病房三个科室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0.61%.入院后发病患者占病例总数的40.40%,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42.42%,且以乙型流感为主.结论 SARI病例报告以冬春季为主,慢性基础病患者是高危人群,今后应增加SARI病例病原的多病原检测及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SARI病例 甲型H1N1流感 临床流行病学 检测
  •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研究

    《国际病毒学杂志》 CSTPCD 2011年6期

    目的 探讨2009年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发病的地理区域相关性和聚集性,为今后传染病发病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OpenGeoDa 1.0.1软件进行空间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性分析,呈现2009年甲型H1N1流感空间聚集区域.结果 2009年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发病分布不是随机的,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即高发病区与高发病区邻接,低发病区与低发病区邻接,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值为0.3685,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丰台、海淀一些乡镇街道,为甲型H1N1流感发病和播散的高风险区域,密云、平谷等一些区域为低发病区域.结论 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疾病发生的地理区域相关性,有助于加深对传染病发病空间分布模式和扩散趋势的认识.

    甲型H1N1流感 空间自相关 流感
  • 时空扫描方法在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探测中的应用

    《国际病毒学杂志》 CSTPCD 2011年6期

    目的 探讨北京市2009年甲型H1N1流感发病时空分布特征,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SaTScan8.0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通过ArcGIS8.3软件呈现甲型H1N1流感时空聚集区域.结果 按照7天、14天、30天,50%的时间周期进行单纯时间扫描分析,结果显示甲型H1N1流感发病在9月4日-12月17日,10月16日至22日,10月16日至29日,10月9日-11月5日呈现聚集.单纯空间扫描发现以丰台区卢沟桥地区为中心,半径为4.59千米的区域,甲型H1N1流感发病异常增多,为最可能聚集区域,实际发生甲型H1N1流感1474例,理论病例数为681.43例,LLY值为681.43,RR=1.7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时空扫描分析上,不同时间周期均扫描到一个最可能聚集区域,位于北京城区西南,在以15.50~22.65千米为半径的区域内,主要发生在10月16日至11月5日之间,另外还发现次要聚集区域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区,以38.30 ~67.31千米为半径范围内的区域,发病时间主要为10月9日至22日.结论 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发病不是随机分布的,存在明显时间、空间和时空聚集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可以非常好地应用于北京市甲型H1N1流感高发重点区域分析,为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甲型H1N1流感 时空聚类分析 时空分析
  • 2010-2011年北京市四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水平动态变化分析

    《国际病毒学杂志》 CSTPCD 2011年6期

    目的 了解和掌握北京市不同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的免疫水平.方法 在2010年1月-2011年4月期间,四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六个区分年龄组随机选取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共选取调查对象18264名.5456名(28.9%)调查对象体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为阳性.总体人群甲型H1N1流感抗体滴度主要集中在1:40-1:320,其中抗体滴度为1:40的人数占总体阳性数的比例达41.61%.同一时间点不同年龄组间、同一年龄组的不同时间点间,血凝抑制(HI)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抗体GMT水平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T存在地区差异(P<0.05).不同职业人群间HI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T水平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北京市人群中已有超过25%的人群具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保护性抗体,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与HI抗体阳性存在相关性,普通人群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免疫屏障,但抗体滴度水平较低.

    甲型H1N1流感 血清流行病学 流感疫苗
  • 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肺部病理损伤研究进展

    《国际病毒学杂志》 CSTPCD 2013年2期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一种新型四源重组毒株,其导致的重症病例多为儿童、青壮年和孕妇.有心肺基础疾病、免疫抑制、肥胖(体重指数>30)是重症病例出现的高危因素.甲型H1N1流感患者总死亡率为0.5%,死因主要为重症肺炎和呼吸衰竭,大多数死亡病例肺部可见弥漫性肺泡损害、坏死性细支气管炎和肺出血[1-2].现对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肺部病理损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甲型H1N1流感 病毒性肺炎 病理 损伤 机制
  • 2009-2010年青海省新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环境卫生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3期

    目的 分析2009-2010年新甲型H1N1流感在青海省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青海省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监测数据和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人口数据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省确诊甲型H1N1流感2 034例,发病高峰在2009年9-10月.西宁市标化发病率为78.48例/10万,为全省各地最高.男性甲型H1N1流感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190.9150,P<0.0001).在控制了性别因素的影响后,甲型H1N1流感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5890,P<0.0001).结论 青海省甲型H1N1流感发病高峰在2009年9月份出现,较往年普通季节性流感提前,病例主要集中在西宁地区,发病率男性较女性高并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甲型H1N1流感 监测 流行特征
  • 2010年河南省开封市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1年10期

    目的 对河南省开封市2010年流行性感冒(流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流感的流行趋势、病原学变化特点,为今后流感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哨点医院对流感样病例(ILI)进行监测,并按要求采集ILI咽拭子标本运送至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在24小时内采用real-time RT-PCR法进行核酸检测,并完成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 2010年开封市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监测门、急诊就诊病例91 661例,ILI 853例.病例以25岁~年龄组为主(占35.99%),60岁~年龄组最少.第1周(1月4-10日)至第18周(5月3-9日),25岁~和15岁~年龄组所占比例较大,但自第43周(10月25 - 31日)开始,以0岁~年龄组为主.全年共采集ILI咽拭子标本571例,经实验室检测,新甲H1N1流感病毒18例(占3%),A未分型57例(占10%),B型9例(占2%),季H1和季H3均未检出,全年无流感及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发生.结论 流感发病有季节性,2010年第3周ILI数达高峰,随后呈明显下降趋势,ILI构成以25岁~年龄组为主,流感病毒以A未分型为优势流行株.

    流行性感冒 流感样病例 甲型H1N1流感 监测 疫情
  • 山东省部分人群甲型H1N1流感血清抗体水平研究

    《疾病监测》 CSTPCD 2011年2期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季节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抗体水平,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2010年1月10日、25日、2月20日和3月20日随机选择山东省2家医院门诊就诊人群和血站献血人员分年龄组采集1617人份静脉血,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甲型H1N1流感血清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4次甲型H1N1流感血清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8.24%(GMT 13.86)、26.95%(GMT16.65)、30.33%(GMT 17.74)和11.53%(GMT 12.72);0~5岁、6~17岁、18~55岁和≥56岁4个年龄组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88%、30.72%、19.03%和10.38%.结论 山东省部分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水平逐步升高,但仍未达到免疫保护水平.2月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率和GMT最高,6~17岁年龄组人群抗体阳件率较其他年龄组高.

    甲型H1N1流感 血凝抑制试验 抗体
  • 2009-2010年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1年10期

    目的 分析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甲流)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更好地防控流感疫情提供借鉴.方法 对上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甲流确诊、住院、死亡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甲流平均检测阳性率进行时间分布分析.结果 截至2010年7月4日,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7 885例,其中住院(含死亡)31 651例,死亡805例.2009年5月10日,报告首例输入性甲流确诊病例,截至7月18日每周新增报告的境外输入性病例超过本地感染病例.截至8月30日每周报告病例数、报告病例的新增县(区)数、甲流检测阳性率均呈缓慢上升趋势,8月31日以后均迅速增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确诊病例数与甲流检测阳性率趋势一致(P<0.0001).11月23 -29日所在周报告的确诊、住院、死亡病例数均达到峰值.截至2010年1月底,累计确诊病例中6 ~15岁所占比例(43.5%)和发病率(2750/10万)均最高;学生占66.3%.各年龄组中,<25岁年龄组住院率最高;≤5岁人群死亡率最高,其次为15 ~24岁.结论 2009-2010年我国内地出现一个甲流流行高峰,流行分为4个阶段:传入期、低流行期、流行高峰期、流行后期.学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甲型H1N1感染发病的风险最高,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发生严重病情的风险也最高.

    甲型H1N1流感 确诊病例 住院病例 死亡病例 流行病学特征
  • 济南市甲型H1N1流感感染状况人群血清学调查情况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1年12期

    目的 通过对济南市城区不同人群甲型H1N1流感血清学抗体水平调查,了解济南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状况,研究甲型H1N1流感流行规律,为制定流感大流行应对策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济南市3个主城区的适量社区分5个年龄组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对抽中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清,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甲型H1N1流感抗体.结果 分别于2010年1、3和8月,在济南市主城区进行的3次甲型H1N1流感感染状况横断面调查,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是34.67%、32.82%、34.67%.5~24岁年龄组是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率最高的人群,阳性率在40%以上;职业分布中学生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男女血清抗体阳性率无差别.住校者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非住校者.接种过季节性流感疫苗与未接种者血清抗体阳性率没有差别,但接种过甲型H1N1流感疫苗者血清抗体阳性率远高于未接种者.结论 济南市主城区有超过30%的人群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特别是学生及托幼机构人群的感染率达到了40%以上.60岁以上人群感染率也达到了20%以上.甲型H1N1流感流行没有出现专家预测的第2波或第3波流行.

    甲型H1N1流感 血清抗体 感染状况
  • 2009年天津市甲型H1N1流感学校暴发 疫情及处置对策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1年7期

    目的 分析和评价天津市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特征及控制措施效果.方法 选取天津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社区广泛传播阶段的暴发,评价现场处置时间及停课等措施对控制疫情的影响.结果 共报告流感样病例1498例,平均罹患率为2.12%.首发病例发病至报告疫情时间中位数为5d,疫情流行时间中位数为12.5 d.首次现场处置时罹患率中位数为1.17%,处置后暴发持续时间中位数为6d.首次现场处理时学校罹患率与总罹患率呈正相关(r =0.77,P=0.000).在学校罹患率≤1%时处置疫情,总罹患率低于当罹患率>1%报告时的总罹患率(P =0.000).罹患率≤1%时停课总罹患率与罹患率>1%停课的总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校早期及时报告暴发疫情是有效控制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关键;在甲型H1N1流感社区广泛传播阶段,流感暴发时需做好隔离病例,开窗通风等综合的防控措施.

    甲型H1N1流感 疾病暴发 预防控制
  • 四川省成都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2017年8期

    目的 分析成都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9年5月9日至12月31日成都市甲型H1N1流感数据以及相关流调报告资料,对疫情流行规律进行时空描述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早期甲型H1N1病例以输入为主,国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省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中国香港、广东省、上海市等.发病数呈中心城区(主城6区)、中层城区、外层城区逐渐递减趋势,其中主城6区累计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68.86%.成都市甲型H1N1流感在空间分布上呈正自相关(Moran'sI=0.410,P=0.001),其中“高-高(H-H)”区域主要集中在主城6区,即青羊区(其局部自相关系数“I”,I=1.195,P=0.001)、锦江区(I=0.773,P=0.003)、成华区(I=0.495,P=0.026)、金牛区(I=0.658,P=0.004)、高新区(I=0.842,P=0.001)、武侯区(I=0.530,P=0.004),“低-高(L-H)”区域位于中层城区的新都区(I=-0.650,P=0.029),其他区域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甲型H1N1流感传播、聚集风险上,主城区高于中层城区,中层城区高于外层城区,因此在防控措施上应因地制宜,分别对不同层的城区给予不同的防控措施.

    甲型H1N1流感 空间自相关 时空分布特征
  • 2009年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0年1期

    目的 分析2009年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疾病流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相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病例咽拭子开展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并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方法对2009年5-9月上海市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009年5月25日上海市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截至11月19日24时,上海市共报告1656例确诊病例,重症病例4例,无死亡病例.对最初315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输入性为主(296例,93.97%),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139例,44.13%)和美国(43例,13.65%).病例的发现主要通过流感监测系统、口岸检疫、发热门诊和集中医学观察点4种途径,发病对象年龄段以10~29岁青少年为主(64.73%),有性别差异(P=0.003).追踪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共5224人次,包括20名医务人员,无医务人员感染.结论 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甲流在上海社区间暴发的风险正在日益增加.

    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 预防和控制
  • 2009年南京市首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0年1期

    目的 为明确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感染来源,探索病例间传播方式,总结防控工作的经验及教训.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按照卫生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开展病例诊断、报告、疫情调查和控制工作.结果 2009年6月共发生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7例隐性感染者,经过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此次疫情为一起输入性病例造成集体感染并引起本地感染的暴发疫情.现阶段加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提高医疗机构发现病例的敏感性,强化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是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

    甲型H1N1流感 暴发疫情 流行病学
  • 全球新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监测小结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09年7期

    2009年3月中旬,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病已到了下降季节,墨西哥卫生部确认的流感样病例数却异常增加,到4月中旬,各地区既往健康的青壮年人群中出现了群体性严重肺部疾患典型病例,作为应对,墨西哥全国加强了监测工作.2009年3月底,美闻南加利福尼亚州的2名邻县儿童发生了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疾病.经当地实验室采集患儿临床样本检测,确认为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监测 流感病毒
  • 辽宁省锦州市2011年首起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调查报告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1年11期

    2011年1月19日辽宁省锦州市发生1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此病例也是辽宁省2011年首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1 基本情况患者,女性,29岁,汉族,辽宁省锦州市人,锦州市某公司收银员,身高161 cm,体重77.5 kg( BMI指数为轻度肥胖).

    甲型H1N1流感 死亡病例 报告
  • Richards模型在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实时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11年8期

    目的 研究浙江省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规律,为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浙江省2009-2010年的甲型H1N1流感发病资料,拟合Richards模型,估计流行拐点、预测发病总数和估算基本再生数R_0.结果 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全省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13 487例,发病率26.04/10万.浙江省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分两波峰,2009年9月22日为第一个小高峰下降的拐点,R_0为2.44 (95 % Cl:1.75~3.96).2009年10月10日为第二波峰出现上升的拐点,2009年11月28日为全省疫情出现下降的真正拐点,该拐点在出现后的第16天即能被监测到.全省预测的总病例数为13 642.82例,实际报告13 706例,误差率仅为0.46%,模型拟合的确定系数R(2)为0.999,R_0为1.33(95%CI:1.31~1.35).结论 Richards模型在实时预测甲型H1N1流感流行时效果良好,且能较为及时的监测到流行拐点.

    甲型H1N1流感 Richards模型 基本再生数 流行拐点
  • 2009年甲型H1N1流感主要流行病学特征

    《疾病监测》 CSTPCD CA 2009年12期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检索报告病例数超过1000例或者出现死亡病例国家发布的疫情报告,汇总数据、分析.结果 甲型H1N1流感的感染对象中男女性各占50%,20岁以下人群约占60%;需要住院治疗的比例大约为9%,住院病例中约70%有基础性疾病或者特殊身体状况;病死率约0.4%~0.5%.结论 甲型H1N1流感的感染对象无性别差异,年轻人易感,感染后导致疾病严重程度为中等,病死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但也需要关注年轻患者;病毒传播与人际交往频繁程度有关;在夏季也可以传播,但秋冬季的传播速度更快.

    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 病死率
  • 2009-2010年河南省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综合防控分析

    《疾病监测》 CSTPCD 2012年2期

    目的 分析评价河南省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策略与措施,为今后应对流感大流行及其他传染病的应急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系统回顾2009-2010年河南省防控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结果 河南省依据国家防控措施和WHO的防控建议,随着疫情变化采取了差异化的阶段性针对措施.结论 不同的疫情阶段调整和采取差异化的针对措施有效减缓了疫情的蔓延;多渠道监控全面掌握了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通过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完善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甲型H1N1流感 大流行 策略 措施
  •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 评价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按照距离城区近、中、远的地理位置及人口构成抽取北京市延庆县9个单位参与调查.结果 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的影响因素受多方面影响,不同文化程度、接种等待时间、知晓办公地点和时间这三个因素对接种疫苗有影响,经统计学处理,三种因素均对疫苗接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视、报纸、网络三种途径共同进行宣传,可以作为今后宣传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工作的重点;政府对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的宣传力度合适,占87.04%.结论 延庆县居民对政府优惠接种政策的知晓率较高,但简单地告知并不能提高接种率.

    甲型H1N1流感 疫苗接种率 影响因素
  • 2009年北京市海淀区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状况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总体发病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海淀区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7~12月,海淀区共报告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34起,涉及单位32家,疫情发生单位均为各级、各类学校;涉及病例794例,总体罹患率1.05%.结论 海淀区聚集性甲型H1N1疫情的发生单位集中在学校,应将学校传染病防控作为工作重点,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甲型H1N1流感 聚集性 流行病学 北京
  • 北京市石景山区健康人群甲流抗体水平及疫苗免疫效果

    目的 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区健康人群甲型H1N1流感抗体水平及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0个年龄组共236人作为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对象,其中83人作为疫苗免疫效果评估对象,共采集319份静脉血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H1抗体.结果 健康人群中抗体阳性率为31.36%,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7.22,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43,P<0.001;F=9.12,P<0.001),20~59岁组水平最低,职业分布与年龄分布相一致.监测免疫后人群83人,抗体阳性率为95.18%,GMT为1∶184.41,显著高于免疫前水平(X2=70.58,P<0.001;F=17.59,P<0.001).结论 石景山区人群已具有一定的甲型H1N1流感保护性抗体水平,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流行病学保护效果.

    甲型H1N1流感 血凝抑制试验 几何平均滴度 疫苗效果监测
  • 2009年北京市学生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

    目的 描述北京市学生甲型H1N1流感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各阶段的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5月11日~12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学生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个案信息,应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5月11日~12月31日,北京市共确诊甲型H1N1流感学生病例6 568例,平均年龄(13.7±4.0)岁,小学和初中学生最多,占68.87%.甲型H1N1在学生中的传播过程分为4个时期.5~6月以外籍输人性病例为主,7~8月聚集性疫情由中小学生向大学生扩散,9~10月,日均确诊病例数突增至94.58A/d,城区发病人数是郊区的2.04倍,44.40%的确诊病例为学校聚集性病例,11~12月,日均确诊病例数迅速下降至3.06人/d,进入12月以后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 北京市学生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为:低年龄组高发,从低年龄组向高年龄组扩散,城区向郊区扩散和学校聚集性的特点.

    甲型H1N1流感 学生 流行病学特征
  • 不同监测系统在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发现与控制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不同传染病监测系统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发现与控制效果,为进一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比较症状监测系统和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发现的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和被监测系统发现的时间差等指标来评价疫情发现的及时性;通过比较两系统发现的爆发疫情持续时间和爆发疫情的罹患率来评价疫情控制的有效性.结果 共发生7起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症状监测系统发现3起,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发现4起.症状监测系统发现的疫情定性为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的时间平均为首发病例发病后109.00h,直报系统为201.50 h,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监测系统发现的疫情结束时间平均为首发病例发病后323.67 h,直报系统为603.75 h,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监测系统发现的爆发疫情罹患率为11.8%,直报系统为17.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症状监测系统在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发现的及时性和疫情控制效果方面明显优于传染病直报系统,但症状监测系统并不能发现所有的爆发疫情,应充分发挥症状监测系统和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各自优点,及时发现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

    甲型H1N1流感 症状监测系统 网络直报系统 预防与控制
  • 2010年北京市金融街地区健康人群甲型H1N1流感抗体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甲流大流行后北京市金融街地区2010年健康人群甲型H1N1流感的血清抗体水平,为今后流感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择北京市金融街地区健康人群25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血凝抑制实验测定甲型H1N1流感抗体,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调查发现250名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为25.6%(64/250),男女性别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甲流疫苗组与未接种疫苗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流感样症状者与未出现流感样症状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和6岁~年龄组人群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0%和54%.结论 金融街地区健康人群中25.6%的人已具有甲型H1N1流感抗体,已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甲型H1N1流感 抗体水平 健康人群 北京
  • 云南保山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应急接种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保山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分布特征及疫苗控制效果,为甲型H1N1流感防控及疫苗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种疫苗前后保山市甲型H1N1流感发病人群的分布特征,并比较接种前后甲型H1N1流感发生情况.结果 该市总人口接种率为6.26%,其中学生接种率最高为73.44%.甲型H1N1流感实施应急接种疫苗前甲型H1N1流感共计发病68例,发病率为2.77/10万,其中发病最高的是青壮年,实施应急接种后的易感人群发病率低于应急接种前的发病率(P<0.05).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人群总的发病率要低于未接种人群(x2=4.134,P<0.05).结论 使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并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其进行防控,对疫情的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 疫苗效果
  • 2009~2010年北京市孕妇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分析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孕妇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北京市孕妇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描述病例发病时间、地区和职业分布,并利用Logistic回归探讨导致孕妇甲型H1N1流感病例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2009~2010年北京市孕妇中累计出现确诊病例81例,危重症病例占30.9%,确诊病例病死率6.2%,死亡病例均为外来务工人员.孕妇危重症病例所占构成比和病例病死率高于育龄期女性(x(2)=88.2,P<0.001,X(2)=9.6,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治疗时间间隔长、体重指数高是导致孕妇甲型H1N1流感病例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妇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易并发呼吸衰竭和感染中毒性休克,且出现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危险性高于育龄期女性,外来务工人员是孕妇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高危人群.

    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 孕妇 育龄期
  • 北京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2009年5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到报告,1例美国归来的发热病例由海淀区CDC采样经北京市CDC检测后不能排除甲型H1N1流感,经再次采样并由中国CDC复核诊断,5月16日患者被诊断为北京市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 北京 首例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