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原抗体测定是诊断乙肝最常用的方法.酶联免疫测定由于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80年代中期以来就成为乙肝抗原抗体检测最主要的方法.但是本法只能定性,作为定量测定的方法就不够准确了.比如,不同乙肝感染者e抗原的浓度可相差100倍,表面抗原的浓度甚至相差800倍,统统用"阳性"来表示,实在太粗糙,很难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进入90年代以来,国外先后推出第四代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但是这两个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试剂成本高,在我国难以普遍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又能量化测定乙肝抗原抗体,又比较经济的诊断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法逐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当前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实验室检测手段,最通用与最简便的方法仍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乙肝抗原抗体标志物(HBVM),通常一般基层医疗防疫部门仅检查其中的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简称"两对半".若加测抗-HBcIgM谓之"乙肝六项".然而同一患者在不同的医院,甚至同一患者在同一医院数月内再进行复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报告都屡见不鲜,依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对诸多方面予以探究,并提出防范对策,现简要综述如下.
据1992~1995年全国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有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占全世界的1/3.为了解HBsAg在铁路工人中的流行情况,我们于2002年3月至4月对重庆西铁路列检所215名工人进行乙肝抗原抗体系统5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45岁,主因“嚼服槟榔后出现胸骨后撕裂样疼痛1天”收入本院。患者1天前于家中嚼服槟榔1块(包装食品),约半分钟后即出现胸骨后撕裂样疼痛,无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多汗等症状,意识清楚,当时未予特殊处理,未口服药物治疗。后自觉吞咽食物后出现胸骨后烧灼样疼痛,于本院就诊。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腹部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既往史:否认冠心病、慢性胃食管病等病史,5个月前曾于本院体检,查胃镜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本次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心电图、心肌酶、胸片、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未见异常,甲肝抗体、乙肝抗原抗体、丙肝抗体均阴性。考虑患者可能因服用槟榔后导致了急性食管或胃黏膜损伤,行胃镜检查,镜下所示(图1):距门齿30~35 cm食管黏膜充血水肿明显,管腔明显狭窄,未见糜烂及溃疡,其下方黏膜呈现出蓝紫色表现,向胃腔延续。为防止加重黏膜损伤,未继续进镜,未取活检。予口服奥美拉唑20mg,1日2次,抑酸对症治疗,并嘱患者清淡饮食,忌服辛辣刺激食物。患者1周后复查,自诉胸骨后疼痛较前明显好转,进食后仍觉胸骨后烧灼感。胃镜示(图2):食管黏膜水肿较前明显消退,距门齿30 cm处原水肿部位出现条形溃疡,一直延伸至胃底近贲门处,溃疡表覆薄白苔,无明显渗血,周围黏膜充血。余胃腔及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继续予口服奥美拉唑20mg,1日2次对症治疗。患者发病2个月后复诊,自诉症状明显好转,偶有反酸、胃灼热,已停用奥美拉唑半个月,行胃镜检查示:食管黏膜光滑,原溃疡部位完全愈合,胃底近贲门处可见一白色溃疡瘢痕,周围黏膜纠集,较前明显好转。发病4个月后复诊,已无特殊不适,行胃镜示:胃底近贲门处仍可见一表浅溃疡瘢痕,余胃及食管未见明显异常。
目的:通过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了解城区、农村入园儿童乙肝感染情况及注射乙肝疫苗后的效果差异,从而降低农村儿童乙肝感染率和提高农村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接种质量.方法:对农村和城区2 620名2~5岁入园儿童空腹抽血2ml分离血清,采用酶标法,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的检测.结果:农村1 393名儿童中,HBsAg阳性27名,占1.94%;抗-HBs阳性767名,占55.06%;抗-HBs阴性599名,占43.00%.城区1 227名儿童中:HBsAg阳性12人,占0.98%;抗-HBs阳性796名,占64.87%;抗-HBs阴性419名,占34.15%.结论:农村与城区入园儿童乙肝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且存在显著差异.
儿童出生后按照0、1、6的方法接种乙肝疫苗,从而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已经在我国广泛推广.近20年的实践表明,此项措施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对儿童预防注射乙肝疫苗后,对其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的情况进行分析.
本院2002年9月~2003年3月,收治自愿戒毒者282例,其中279例在入院后即进行乙肝二对半的检测和282例的肝功能-丙氨酸基转移酶(ALT)的检查.对检出HBsAg阳性和ALT明显异常患者进行乙肝临床观察与预防乙肝管理方面的护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