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开展,以此为契机,促进中医急诊学科建设发展,通过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急诊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急救医学作为一门只有30年历史的新兴医学学科,发展迅速.目前国家尚没有特别针对二级医院急诊建设的标准,急诊科在体制上、运行机制上和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急诊学科的发展.探讨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对促进急诊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霸州市120挂靠在我院急诊科,负责我市及部分周边县市约100万人口的医疗救援工作,2011年全年门、急诊总量40余万人次,其中急诊近4万人次.我院急诊科经过扩建,一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建设中的经验、体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初步探讨.
中医急诊的范围非常广泛.临床上我们将疾病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即急症:疾病发生发展比较紧急,但不一定危及生命;重症:这类疾病比急症带给病人的痛苦要重,而且病情严重,并且很可能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危症:这类疾病一旦发生,病人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这三类疾病中中医比较擅长的是对于急症和重症的治疗.急诊医学在中医诊疗系统中,占重要的地位.但近百年来,中医急诊学科的阵地正在逐渐缩小.
急诊护理是一门与内、外、妇、儿科护理学并驾齐驱的3级学科[1],具有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和抢救复杂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急诊学科的不断发展与人们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病人对急诊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效能的急救护理队伍,已成为各大医院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2006年在上海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市护理学会牵头开展了急诊适任护士培训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将就建立急诊适任护上培训基地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急诊科经过近30年的探索,目前已发展为一门专门的临床医学专科,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特点[1],在急危重病的救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工作节奏快,效率高,为了使急诊患者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必须打造一支高效的工作团队.随着社会发展,急诊医疗护理安全的要求与重视,急诊学科的准入制度与自主型急诊科建设已迫在眉睫.
“胸痛”是急诊科或心内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和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地鉴别诊断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为了优化、简化、规范我国胸痛救治流程,提高我国胸痛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改善患者预后,节约医疗资源,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并邀请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学科、心血管内科、影像学科等学科专家,根据国外“胸痛中心”运行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共同讨论制订我国“胸痛中心”运行模式和急性胸痛诊治流程.
急诊医学科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从1983年卫生部颁发《城市医院建立急诊(室)的方案》至今,急诊学科转眼已走过近30个春秋,我国急诊科室从孕育诞生到发展壮大经过了艰难历程旧[1]。它在中国的真正的发展起始于80年代早期,虽然不过短短的30余年,却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了极大贡献,急诊医学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医疗发展现况的重要体现。现代急诊外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亚学科,它的发展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背景因素,在今天的急诊医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交流、融合的现代世界,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的高速发展,创伤呈不断增多之势,因此创伤也被称之为“发达社会疾病”[2]。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患者剧增,创伤已成为重要的临床致死、致残病种,其中在儿童、青壮年致死疾病谱中已居于第一位,创伤急救已成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我国的急诊外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相对迅速,目前我国多级医院基本上都建立了急诊科,其中很多医院专门设立了急诊外科,但是运转模式、人员配置与准入、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没有相应的标准与规范,整体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著我国急诊创伤学科的发展。
随着急诊事业的蓬勃发展,我院从上世纪80年代成立急诊科,从急诊学科到今天的急诊专业,我院急诊界的老前辈们走过了许多艰辛的路程,创立了辉煌的成绩,这与他们长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危急重病人抢救中,护士的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抢救成功率和减少伤残率,现就急诊护士业务素质的培养,谈一点体会.一、领导重视至关重要医院领导对急诊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急诊工作的开展、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对急诊护士的业务培养表现为护士长进行上岗前培训,每年组织护士参加全国和省级学术交流,送部份护士到上一级医院进行短期培训,以了解急诊的学术动态,急诊学科的发展等,从而提高急诊护士学习的紧迫感.
目的 探讨医联体内急诊学科松散型管理模式下,二级医院急诊学科管理措施与效果.方法 实施医联体内急诊学科松散型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四年和实施后四年二级医院急诊科专科能力、急诊质量指标情况.结果 实施医联体内急诊学科松散型管理模式后,二级医院急诊专科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质量指标除急救设备完好率、急救药品完好率外,其它5项质量指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在医联体内急诊学科松散型管理模式下,三级医院急诊科对二级医院急诊科进行专科帮扶指导,二级医院急诊科借鉴三级医院急诊科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明显提升本学科专科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