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是儿科常见的肾脏疾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急性症状的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我们从2002年以来收治急性肾炎患者98例,用五皮饮加减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COPD在急性症状控制后,肺功能仍呈进行性下降.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现在已经认识到,COPD稳定期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呼吸功能锻炼,有利于预防急性发作,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防止或减缓心肺功能的继续减退,预防或减轻慢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故在此将COPD患者病情稳定期如何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做一介绍.
支气管舒张药此类药主要作用为舒张支气管,控制哮喘的急性症状.β2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激动气道平滑肌的β2受体,活化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磷腺苷(cAMP)含量增加,游离Ca2+减少,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症状的首选药物,也能激动肥大细胞膜上的β2受体,抑制介质的释放.但长期应用可引起β2受体功能下调和气道反应性增高,因此,经常需用β2受体激动剂者(2次/周),应该配合长期规律应用吸入激素.
近年来,心脏病猝死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屡屡发生,名人猝死更给世人带来强烈的警示.心脏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不可预料的快速、自然死亡.一般从急性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其特点是突发心血管病或原有心血管病突然加重,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等综合症状,并在1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和心脑缺血而迅速死亡.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外伤或生理退行性改变等因素使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坐骨神经痛为主的综合症候群.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慢性疼痛,病程可达数年之久,反复发作,疗效较差.但我们也常会碰到一些患者以急性症状为主,发病时间短,入院时疼痛剧烈,常会出现白天无法有效止痛,夜间无法入睡的情况.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2008年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共同修订了 SCD 的定义[1],即发生在医院外、急诊室或送往医院的途中,任何心脏疾病导致的症状发作 1 h 内的死亡.近年来研究表明,猝死的发生率约占各种死亡的1% ~3.6%,心源性猝死占猝死的66% ~80%,其中老年心源性猝死(ESCD)则占到老年人猝死的90%以上[2].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由于心脏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自然死亡,往往于急性症状出现以后1 h内发生意识丧失和心脏骤停.猝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方式是无法预料的,患者既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明确的基础心脏病史.SCD的病因可以是各种心脏病,也可以是其他疾病或因素.其中,常见的原因是冠脉病变、心肌病变和心电异常,冠心病所致者占80%以上,是引发SCD的主要器质性心脏病.本文主要对临床上较常引起SCD的疾病的危险分层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降低老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做好其围手术期处理.在决定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外科医生应慎重考虑以下问题:(1)疾病治疗的预后和对患者自然寿命的估计,哪一个可能长些?(2)手术对生活质量会有什么影响?(3)患者安全度过手术的机会有多少?(4)手术应是择期或早期实施,还是要等到出现急性症状或并发症才进行?(5)手术的方式是根治性还是姑息性,是否需要分期实施?
心脏性猝死(SCD)是因心脏性原因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 h内出现的意识丧失与死亡,是"自然的"、"骤然发生的"、"快速的"和"不能预期的".SCD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严重心律失常可威胁小儿生命.心律失常性SCD中大部分(80%~90%)是由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较少见的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它们均可导致心脏停搏而发生SCD.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以急性症状出现1 h内突然意识丧失为先兆,患儿发生SCD前可以有已知的心脏病史,但是死亡的时间和形式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1].多项回顾性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SCD的年发病率为0.8~6.2/10万,明显低于成人的100/10万[2].小儿SCD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占1~13岁猝死原因的19%,14~21岁猝死原因的30%[3].
抑郁症在药物治疗控制急性症状后,需要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这已是多数专家的共识.一般认为,急性期治疗应尽量达到临床痊愈,其后至少有6~8个月的巩固期药物治疗;再以后需进行2-3年的药物维持治疗.
一、控制急性症状的药物(一)眼用抗组胺药常用0.05%依美斯汀(埃美丁)、0.05%氮卓斯汀、0.05%左卡巴斯汀滴眼液等.药理作用:竞争性结合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睑、球结膜细胞上的组胺受体,阻断组胺导致的扩张血管、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感觉神经刺激作用,从而缓解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所引起的眼部过敏症状.
老年人猝死是指老年人非暴力性的、自然发生而未预想到的突然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老年人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 h内突然发生意识丧失而自然死亡,为老年人猝死.
沙眼并不罕见,人们对沙眼这一概念也并不陌生,但是,人们对其多是源于经验主义的感性认知,甚或存在一定的误区.误区一:沙眼=结膜炎沙眼发于眼睑(上下眼皮)结膜,感染沙眼衣原体后,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砂粒,故名沙眼.沙眼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偶有急性发作,可见不同程度的异物感(摩擦感)、畏光、(迎风)流泪、发痒、黏性分泌物等症状;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而进入慢性期,或无任何不适感,或仅觉眼易疲劳.由于沙眼患者一般自觉症状轻微,患者往往不能自行诊断,易与结膜炎混淆.
1概述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简称β2受体激动剂)是目前l临床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支气管解痉剂,尤其是β2受体激动剂的吸入剂已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哮喘的急性症状.岛受体激动剂具有很强的平喘作用,其体外支气管扩张效应是氨茶碱的1 000倍左右,一直以来是哮喘急性期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猝死系一临床综合征,指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h内先有骤然发生的意识丧失的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1].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我院年平均收治肺心病病人150例左右,其中90%来自农村,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病人在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就要求出院.80%的病人急性症状虽然得到基本控制,但心肺功能仍然比较差,病人有食欲不振、下肢水肿等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病人活动后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而且随着病情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危害了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临床好转出院的肺心病病人制定了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护理,降低了病人的年住院次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现介绍如下:
心脏性猝死( SCD)通常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所引起的自然死亡。患者在发病前可以有或没有心脏病表现。目前,美国每年有30万~40万人死于SCD,在我国,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国SCD研究”结果显示,每年SCD的患者为54.4万,每天有近1480例患者死于SCD。院外发生SCD的存活率不及15%,而即使能及时送进医院,出院时存活率也不及20%。 SCD中约88%为恶性心律失常所致,其最主要的病因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对于发生 SCD 的患者,抢救是争分夺秒的,研究显示,一旦发生心脏骤停,抢救每延长1分钟,抢救成功率就降低7%~10%。因此,如何早期识别SCD危险因素,并早期干预,对预防SCD发生及改善SCD预后至关重要。
变态反应是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可出现皮疹、药热、哮喘等异常反应,严重者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致死.近年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变态反应病的治疗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迅速缓解急性症状;二是预防发作,防止发生各种并发症.抗变态反应药物的种类日益增多,在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15期第1072页分析与讨论本例为中年女性,反复鼻窦炎20余年,近期临床无急性症状;呼吸道症状轻、起病时间短,影像学示肺内孤立结节影,手术病理不支持肿瘤,而怀疑血管炎,外院已加用激素治疗.患者韦格纳肉芽肿(WG)的诊断在转来我院时似乎已经"明确",因病理切片已"证实".
作为综合专业的急诊科,特别是在三级甲等的大医院,承担了救治最复杂、最危重患者的艰巨任务[1]。患者到急诊就诊首先接触的是分诊护士,其分诊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非创伤性疼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急性症状之一,目前对非创伤性疼痛的评估尚无统一的模式。在第42届美国重症医学年会上,镇痛、镇静新版指南首次将两项主观疼痛评估〔行为疼痛量表(BPS)、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与数字痛度评估(NRS)结合作为临床常规的评估标准[2],但并不适用于非创伤性疼痛患者的评估。为了客观有效地进行疼痛评估并快速准确分诊,本院急诊科将“PQRST”分诊法应用于非创伤性疼痛患者的分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凡是食用各种有毒食物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为主的疾病,统称为食物中毒.一般的食物中毒,多数由细菌感染所致,少数由含有毒物质的食物或由食物本身的自然毒素如毒蘑菇、毒鱼等所引起的.病人常在就餐后数小时呕吐及腹泻次数频繁.食物中毒有其特殊性,同时就餐者多在短时间内同时发病,吃得越多者病情越重,发病亦越早.不食者则不发病.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开始的1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后4~6分钟内发生不可逆性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一般情况下心脏骤停30分钟后,经积极抢救而未复苏成功者则认为治疗无效而终止复苏.最近我院有两例心脏性猝死达40分钟以上,经综合抢救措施的积极实施而获成功复苏.现总结如下.
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是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部分患者在急性症状恢复后,经过一段所谓"假愈期",又出现以急性痴呆、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表现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1].近年来,我们采用针灸配合高压氧疗法治疗CO中毒迟发脑病17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其生存率很低,在5%~60%之间[1],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这是临床上最严重的急症,必需进行及时、正确的抢救.作为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在抢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总结14例抢救护理体会如下:
目的 了解晚期癌症临终病人以急性症状入住安宁病房的病例,为提供相应的临终疗护提供分析资料.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06-2008年入住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病房、住院时间在1~30d内的晚期癌症病人的急性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晚期癌症临终常见病人常见的急性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烦躁、疼痛、恶心、呕吐、便秘.结论 晚期癌症病人上述症状普遍存在,应积极采取对应的临终疗护,减轻临终病人的痛苦.
笔者采用近髓处封亚砷酸失活剂24小时而后开髓的治疗办法,经对诱发急性症状的比例、叩痛的变化情况、牙髓失活效果等临床指标的观察,认为此方法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治疗.
妇科急腹症是妇科急诊的常见病之一,一般由于女性盆腔内或盆腔周围脏器的疾病引起的急性症状,可以是疼痛感加剧或者无痛感而突发性痛楚,也有可能因为心理因素使患者感觉疼痛。其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如不迅速正确地予以诊治,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发生生命危险[1]。因此,熟练掌握妇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避免延误时机,贻误病情,是治疗妇科急腹症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分析进行阐述。
我们过去从临床和实验两个方面证明,清利汤治疗急性尿路感染有效[1,2].为了克服汤剂服用不便的缺点,我们将汤剂做成冲剂,再行临床验证治疗106例,并用三金片作对照治疗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按照1985年全国第二届肾脏病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3]执行:(1)正规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5/ml;(2)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10/HP;(3)有典型的尿路刺激症状及全身症候.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纳入观察范围.在院外使用抗生素者必须停用3 d以上,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或有慢性尿路感染史而且目前无急性症状者不列入观察范围.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严重地威胁人类生命,是临床及预防医学界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1 SCD的定义SCD的概念于1966年由Kuller等提出,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之后1 h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引起意外的自然死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