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神经外科医学生的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网络化的信息平台。参照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基于问题(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教学模式,我们在神经外科临床医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加入了移动医疗理念和操作平台。以2013—2014年在神经创伤病房训练的9名神经外科学研究生作为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将移动医疗的理念和方式融入到临床带教工作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移动医疗和PBL教学法融合,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网络平台(包括流量应用和专业服务应用)的便利性和高效率,结合医院内部电子信息系统,在神经外科学知识传授、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诸多方面加以应用,在医学研究生中获得了良好的响应度和依从性,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工作效率和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认为移动医疗理念和平台的普及,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及医学生的培养,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医疗平台的深入发展,其影响力还有可能继续扩大,在医学教学系统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的 探索神经外科实习不同教学方法,并在实践带教中加以运用.方法 抽取该院2013年8月—2016年9月临床神经外科实习生195例,随机分为PBL(问题式学习)组、联合组以及传统组,每组65例.PBL组给予PBL教学法、联合组给予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结合教学方式、传统组给予传统教学法.评估3组学生学习效果及学习满意度.结果 在学习效果、学习满意度方面,联合组高于PBL组,PBL组高于传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方面,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结合教学方式显著优于单纯的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法.
目的 分析在神经外科学实习中护理学专业学生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和缺点的原因,并探讨相关对策.方法 收集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该院神经外科实习的护理学专业学生发生的不良事件和缺点,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探讨相关预防及处理策略.结果 共发生28例不良事件和缺点,主要原因包括分级护理未落实到位、查对错误、个人因素、药品管理流程缺乏完善性、缺乏专科知识.结论 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严格落实查对和分级护理制度,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和缺点的出现.
提起脑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人们总会感到有些害怕.脑神经外科治疗颅内肿瘤方法主要是手术,传统的颅内肿瘤手术需要大骨瓣开颅,创伤大,且疗效不定,患者总希望有一种减小创伤的治疗方法来解决手术中的难题.金秋十月闫长祥教授在香山脚下的北京三博脑科医院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闫长祥从事神经外科学始于1989年,他毕业于山东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7年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于春江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获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神经外科学).
医院的综合实力与专业水平的优劣是医患双方都高度关注的问题,医院的排名为医生了解代表本专业高水准的医院,寻求理想的学习、培训与工作的机会提供了信息.
目的 探讨PBL教学法在臂丛神经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2010年在校的临床专业本科五年制学生为观察对象,依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PBL教学组)和对照组(常规教学组),观察各教学方法的实施,并对成绩进行评估,观察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结果 两组在传统考题成绩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在病例与实践试题成绩上,观察组平均值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教学法在臂丛神经解剖实验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外科临床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值得应用.
1998年1月至2009年10月我科对3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其中19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现将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报告如下.
神经外科学的临床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在医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如何不断地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探索新的适合现代教学需要的新方法,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编者按:神经心理学用神经心理测验和神经心理检查的方法,研究脑损伤病人心理障碍与脑损伤定位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从而揭露心理活动的脑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因此,这是一门心理学与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神经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是20多年前的事.80年代以后,由于脑CT成像技术在临床检查中的普遍应用,对脑损伤部位的确定提供了更直接、有利的科学手段,使得曾一度受到神经病学家和脑外科学家青睐的神经心理测验落入低潮.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认知障碍的康复越来越凸现其重要地位,康复工作者,尤其是神经康复工作者对神经心理测验的学习与运用倾注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人脑是人体最复杂、功能最重要的器管.任何创伤和病变将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对正常神经组织损伤大,有时严重损害神经功能,降低病人的生存质量.理想的手术方法应最大程度地切除病变,同时将手术副损伤减低到最低限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神经外科学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如:神经影像学、微导管技术、立体定向技术、光学设备系统、激光技术、超声技术、放射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这些技术的相互结合,促进了微创神经外科的突飞猛进,可以使我们做到病变的精确定位,提供最佳手术入路的信息,以最小的损伤得到最大的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地保全神经功能.因此,微创手术将是二十一世纪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早期的微创神经外科主要指神经内窥镜手术,目前广义内容还应包括显微神经外科、血管内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和放射神经外科.
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显微手术技术的应用,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及基础实验研究的深入,使神经外科学正朝着高效、微创方向发展.目前的手术病死率在多数病种已接近于0.当代神经外科所追求的,是如何改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而诊疗手段的发展,使手术操作日臻完美,患者获益良多.
皮瓣移植是临床上修复创面及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手术之一,其前期的研究侧重于皮瓣存活的问题.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注重皮瓣血供,而且重视感觉功能的重建.近年,随着周围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感觉神经损伤与修复研究的深入,失神经皮瓣移植后感觉功能恢复或重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现我们仅就失神经皮瓣移植感觉功能恢复的研究作一回顾.
2005年1月12日,走进王忠诚院士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摆放在办公桌上的一面五星红旗和一个人类颅骨标本,让人联想到神经外科事业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墙边一排书柜里满满地摆放着凝集他一生心血的专著<脑血管造影>、<神经外科学>、<脑血管病及其外科学>等.
本指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综合性指南,就新的资料进行了更新.由血管神经病学、神经重症监护、急救医学、神经外科学、介入神经放射学/血管内神经外科学等多个领域医学专家组成的小组撰写,可供内科医师、急诊医护人员,以及可能处理可疑卒中的其他科室医疗人员参考使用.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临床上将SAH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非外伤性SAH又称为自发性SAH,是一种常见且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病因主要是动脉瘤,约占全部病例的85%左右,其他病因包括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 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NSH )、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凝血功能障碍、吸食可卡因和垂体卒中等。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诊断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均有较大进展。但是, SAH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高达45%,且存活者的残障率也较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07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包含有SAH的章节[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曾于2006年出版《临床疾病诊疗指南--神经外科》一书,其中也包含了SAH诊疗指南。近几年来不断有新的临床研究和相应的国际指南发表,几个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SAH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法,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了对2007年版指南的重新修订,形成新版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操作实践。由于其他原因的SAH的资料相对缺乏,故本指南主要是针对非外伤性、动脉瘤性SAH制定的。
神经胶质瘤是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的颅内常见恶性肿瘤,复发率高,生存期短.开展神经胶质瘤综合治疗,加强基础研究是神经外科学等多学科的重大课题[1].本实验发现人参皂苷Rh2(简称Rh2)能显著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SHG 44(简称SHG 44)的生长.实验结果为Rh2作为新药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小儿神经外科学(pediatric neurosurgery)是治疗儿童(15岁以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外科学,主要包括有先天畸形、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脊髓疾病、感染性疾病、癫痫等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由于儿童自身生长发育的生理特点,故小儿神经外科学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学科,它绝不是成人神经外科学的缩影.
医学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脉相承,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医疗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临床医疗活动的高度规范化和制度化是时代赋予临床医学工作者的更高要求.根据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指示,神经外科学分会曾于2006年编写并颁布了<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外科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外科学分册>.指南的发表在推动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指导神经外科医师的临床医疗行为,普及神经外科专业知识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十届国际神经创伤大会于2011年4月27日至30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来自30余个国家的千余名神经创伤专家与学者围绕颅脑创伤和脊髓创伤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最新进展、规范化救治、专家共识等展开深入讨论.现任国际神经创伤学会主席、美国洛杉矶大学霍夫达(Hovda),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发明人、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医师学院院长蒂斯代尔(Teasdale),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王正国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教授,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候任主任委员周定标教授等在内的中外知名神经创伤领域专家出席了此次大会.
第五届日本脑低温疗法专题研讨会于2002年7月12~13日在横滨市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会者有来自日本神经外科,急救医学专业,新生儿科,麻醉科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美国Miami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学教授Dietrieh博士等约200余人.笔者应邀参加本次会议并大会发言.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iNPH)是以步态不稳、痴呆和尿失禁为典型表现的综合征,以老年人多见,伴随脑室扩大.患者的症状可通过分流手术得到改善,但是术前诊断并非容易且分流术后并发症也并非少见.日本神经外科学会于2004年发表了日文版的iNPH诊治指南,国际iNPH指南(international guidelines,简称:国际指南)于2005年发表,2008年日本神经外科学会发表了英文版的iNPH指南(japanese guidelines,简称:日本指南).国际指南和日本指南在iNPH的分类、年龄、神经影像所见、CSF引流试验、诊断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iNPH的国际指南和日本指南解读如下.
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掌握国内外神经外科学方面的信息,迅速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掌握该学科发展动向;同时使图书部门在选购文献时能尽量节约经费,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引用的期刊文献进行了初步调查,供广大读者和图书信息部门参阅.
一、神经外科医师培养原则神经外科学是运用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诊治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的医疗实践科学,是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神经外科学的主要亚专科有:神经肿瘤、神经创伤、脑血管病、脊髓脊柱病、功能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等.由于神经外科学是处理人体最高中枢问题的科学,因此对神经外科医师的培训标准要有更高的要求.应该在有完善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设备条件、病源、成就)的单位成立“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培训基地”,以达到正规化培养合格的神经外科专业医师的目的.神经外科医师的培训为连续性5年制,将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培养成掌握神经外科及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神经外科医师,为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求达到能独立诊治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水平,能独立完成颅脑外伤、大脑和小脑凸面肿瘤、脊髓外肿瘤、简单型脑动静脉畸形等手术.
我国著名神经外科学专家,冯传宜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3月1日去世,享年90岁.冯传宜教授1918年10月生于湖北武汉,祖籍广东番禺.1936年从北京崇德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医预班,1939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医本科,1940年获燕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98年王忠诚院士主编的<神经外科学>已就神经外科学作了系统而详尽的论述,对于规范我国神经外科医疗工作,整体提高我国神经外科水平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七年过去了,该书再版,更名为<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增添了许多新技术,各章内容也有了重大更新.在继发性颅脑损伤中除脑水肿外又辟出一条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把我们这些一般的临床医生也带入了分子生物学水平、基因水平看问题,尽管深奥但也不觉繁复.
由裘明德教授主编,并组织全国30个单位56位有经验,有特长的知名专家、教授共同撰写,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经外科新的实践>一书,已于2003年3月面世.近年来神经科学,尤其是神经外科学临床的发展日新月异,该书正是神经外科学新发展的总结.书中十分突出了"新"和"实用"两个方面,其内容全面.
我们首先应明确“神经外科”和“神经外科学”的概念区别。神经外科是指能够进行与神经系统有关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实践活动,要将神经外科升华为神经外科学,应该具备三方面的条件:明确的哲学理论思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的神经外科(学)在本世纪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创业、发展和提高。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创业阶段,我们培训了大批的神经外科医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成功地将脑血管造影和气脑造影应用于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全国各省级大医院能开展神经外科的手术。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发展阶段,头颅CT的引进和应用使神经外科的诊断从间接判断上升到直接判断,在地、县级医院普及神经外科,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的神经外科中心应用手术显微镜。80年代下半期的提高阶段,主要标志之一是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用于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不仅能做到神经系统病变的形态学诊断,而且能做到功能诊断。另一个标志是手术显微镜的普及应用和各种高科技治疗方法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伽玛刀、X-刀、激光、电磁刀、计算机辅助导航、脑室镜、高压氧治疗等等。现在,各种高科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应用,使我们的手术能到达颅内各部位,可以说颅内没有手术禁区。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为例,在手术种类、数量、质量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单就耳科学或神经外科学的历史来说,可谓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神经耳科学,即神经外科和耳科学的结合,起源于二十世纪.有意思的是,早期的神经外科手术经常由耳科医师完成,因为大多数神经外科手术是经乳突行脑脓肿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