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志通过对其身边保健工作人员的谈话,对卫生部的工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后来人们把这次谈话称之为"六·二六指示".对"六·二六指示"应如何评价?在卫生界乃至有关方面一直有不同意见.我作为当时卫生部医政司农村处负责人,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也亲自参加过贯彻"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实践,愿意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几点个人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并将其作为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要形成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长效机制,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应更加重视和积极推动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本文回顾了区域卫生规划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情况,并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建议.
北京地区的中药用药习惯有其独特之处,但历史原因导致一些还值得研究的品种、炮制方法及其炮制规格都见不到了.现在老药师、老药工均已退休,年轻药师对北京的用药历史情况了解较少,而一些老中医的处方和一些文献资料上又常见这方面内容,往往因找不到懂行的人咨询而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做粥与食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早在<逸周书>中就有"黄帝始蒸谷为粥"的记载.据考古学者考证"黄帝"生存的时代,约为我国氏族社会的后期,相当于仰韶文化所反应的历史情况,距今大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我国人民对喝粥能起到养生和医疗作用亦早有认识.远在<夏小正>的古籍中就有"助厥母粥"的记载,把"粥"字作为养生的同文词.
中药材由于品种繁多,来源广泛,各地使用经验和历史情况各有不同,名称亦不统一,异物同名,同物异名的现象甚为普遍,各地相沿袭用,习惯难变,久而久之形成所谓"习惯用药".有些品种来自同科同属植物,但疗效不同,例如白前、白薇.有些虽然名称类似,但来源有别,如山豆根、北豆根.以上种种情况,应引起医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药品的流通环节和调剂中尤为谨慎,要区别名称使用.现将常见的一些混淆情况介绍如下.
干部人事档案是记录干部历史情况,反映干部德能勤绩的综合记录;是组织人事部门选拔、培养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因多种因素而形成的大量的档案信息材料,需要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在档案材料的形成过程中,时常出现年龄不真、工作时间不实、学历有假等不良现象.档案一旦失去其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