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范围内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1],对分枝杆菌的收集、培养和研究是结核病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以及医学科研和教学事业的基础条件[2],中国药品生物质品检定所2007年1月于德国菌种保藏中心引进分枝杆菌菌种229株,均使用改良L-J培养基按其背景资料中记载的温度做原代培养复苏.
目的 建立高通量半自动化的细菌传代体系.方法 使用自动液体处理器、可丢弃性机械手枪头以及带有二维码的顶旋冻存管建立高通量半自动化的细菌传代体系,比较不同参数下构建体系细菌的交叉污染率.结果 原始菌液与新鲜细菌储存液的混匀体积、活塞移动速度、可丢弃型机械手枪头及液面间的位置关系与菌种交叉污染相关;高通量半自动化的细菌传代体系效率高于手工方法.结论 高通量半自动化的细菌传代体系可提高细菌保存的工作效率,简化了菌种保藏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药品微生物检验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药典》2005年版增加了对药品进行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时需进行方法学验证和对培养基进行灵敏度检测的要求,通过检测实验菌株在试验系统中生长能力,判断实验体系的适用性。在上述检测过程中,标准实验菌株的纯度、生物学特性的变异都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在药品微生物实验室中,如何评估保藏菌株在使用过程中的死亡、衰退和变异,保持实验菌株的原有生物学特征等问题就变的尤为重要[1]。对药品微生物实验室中标准菌种保藏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2]:一是为基层单位寻找简单、实用和经济的方法;二是为科研机构寻找能确保长期稳定保藏的方法。
假单胞菌是临床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内感染常规检测菌.为建立对其快速、准确鉴定的方法,我们对获自中国科学院AS菌种保藏中心的14株假单胞菌标准株(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弯曲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假单胞菌等)及临床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用EcoRⅠ、 HindⅢ、SmaⅠ和PstⅠ(Promega及华美公司)等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其染色体的限制酶图谱(REP),其中EcoRI和SmaI对这些菌种的鉴别效果较好.
目的: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菌(毒)种保藏机构的管理效率及质量,建立一套菌(毒)种保藏管理信息系统。方法采用C/S架构,以Visual Basic6.0、SQL Server2000为开发平台,结合E-R模型第三范式建立了菌(毒)种信息数据库,应用面向对象的语言程序进行了系统开发。结果总结了系统需要的硬件设备,构建了菌(毒)种信息管理、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在平台界面和数据库均设置了访问权限,最大限度地保证菌(毒)种信息安全。结论该信息系统实现了菌(毒)种从入库、分类、保存、领取、备案等的信息化流程管理,有机整合了保藏机构的各种资源,提高了菌(毒)种的管理效率,保障了菌(毒)种信息安全。
1 背景日本千叶大学的Y.Yasumura 和Y.Kawakita 两位学者于1963年研制出Vero细胞系, 来源于非洲绿猴肾(Cercopithecus aethiops)上皮细胞.1964年,Simizu博士将第93代的Vero细胞提供给英国的Tropical病毒实验室(NIAID, NIH).1979年,第113代Vero细胞提供给美国标准菌种保藏中心(America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ATCC),传代至第121代建立细胞库.Vero细胞为连续细胞系, 可在体外连续传代,并对多种病毒敏感,包括SV-40, SV-5,麻疹病毒、虫媒病毒、逆转录病毒、风疹病毒、猴病毒、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牛痘病毒等多种病毒.因此,Vero细胞制备后被广泛用于实验室相关生物学检测,如病毒扩增和空斑检测等.
菌种保藏工作是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中国药典》2005年版要求对药品的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时进行方法学验证,无菌检查用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测所用的试验菌种的菌龄不得超过5 代.因此,菌种的纯度、活性、变异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采用一种适宜的保藏方法来保藏菌种至关重要,避免在保藏期间和传代过程中的死亡,变异,衰退,以保持菌种原有的各种生物学特性,从而达到保证研究、检验正确使用菌种的目的.
1材料菌种:光滑型(s型)55010,粗糙型(R型)55307:中国医学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免疫用菌液:将s型和R型布鲁氏杆菌种分别接种肝浸液培养基斜面,37℃培养2~3 d.用灭菌生理盐水冲下,70~80℃水浴箱中灭活1 h,取少量菌液加入肝浸液培养基中37℃培养2~3 d,确定无活菌生长.将此菌液浓度调为100亿/ml与1000亿/ml两种浓度备用.
世界和中国因为医学真菌研究而记住了一个名字——中国工程院院士廖万清。他带领团队新发现了9种新的致病真菌,刷新国际或国内纪录,有助于准确诊断相关疾病。他一手创建了中国首个隐球菌专业实验室,填补了中国医学真菌学研究的空白;他历经30年潜心研究发现的“格特隐球菌ITS C型(S8012)”,被美国、比利时及荷兰等国永久保藏收录于菌种保藏中心。
4年前,在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上,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病与真菌研究所所长廖万清重申:他和团队拥有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S8012”菌株,将免费提供给国内各相关单位(除商业用途之外)研究使用,而该菌株在国外的菌种保藏库卖到295美元/株。
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属于肠杆菌属的1个新种[1].本文采用目前应用最广、在微生物鉴定方面得到公认的肠杆菌科细菌生化鉴定试剂(API20E)分析了阪崎肠杆菌的生化反应特性,并利用阴沟肠杆菌噬菌体进行裂解试验测定了阪崎肠杆菌的易感性,对奶粉中18株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和4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参考菌株进行了表型分类.旨在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分离株的表型特征进行分类,以便准确地对其鉴别.现报告如下.
目的:寻找一种即简便又经济实用的菌种保存方法。方法:将菌种分别用采用鲜牛奶法、滤纸片法和CRYOBANK菌种保存管保存3、6、9、12个月后,进行复苏鉴定,比较保藏质量。结果:苛氧菌的长期保存应选用CRYOBANK菌种保藏管或鲜牛奶法,苛氧菌的短期保存及非苛氧菌的保存采用三种方法效果一致。结论:从经济实用的角度出发,鲜牛奶法和滤纸片法尤其适合于基层实验室,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依据GMP(2010年版)规范要求,结合菌种培养和取样菌检的特点,提供了一种关于发酵车间菌种室及霉菌室的平面布局思路.
目的:探讨冻融对发酵用大肠杆菌甘油保存的影响.方法:将大肠杆菌用10%的甘油溶液制成菌悬液,分成3组,测定各组菌种的活菌数,同时置-20℃冷冻处理.3组分别被冻融处理1、2、3次.测定冻融处理后、冻存1年及2年各组的活菌数.结果: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冻融处理后,冻存1年及2年的活菌数均明显降低,冻融次数越多,细菌存活率越低.结论:反复冻融会降低菌种的存活率.
目的 比较瓷珠保藏法和脱纤维绵羊血介质保藏法对幽门螺杆菌(Hp)的保藏效果.方法 对分离自胃炎和胃溃疡患者胃黏膜组织的10株Hp菌株,分别采用瓷珠保藏法和脱纤维绵羊血介质保藏法置于-80℃保藏.比较两种保藏方法在冻存1个月、反复冻存2、3、6个月以及直接保藏12个月的复苏存活率.结果 10株Hp菌株冻存1个月、反复冻存2、3、6个月,采用瓷珠保藏法的复苏存活率分别为90.0%、90.0%、90.0%、50.0%,而脱纤维绵羊血介质保藏法的复苏存活率分别为100%、100%、100%、80.0%,两种方法复苏存活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瓷珠保藏法、脱纤维绵羊血介质保藏法和液体冻存的菌株在保藏12个月复苏时的存活率分别为70.0%、100%和100%;瓷珠保藏法与脱纤维绵羊血介质保藏法的复苏存活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瓷珠保藏法和脱纤维绵羊血介质保藏法均适用于Hp的保藏;吸附菌细胞的瓷珠和含有菌细胞的保藏管内液体可分别冻存.
目的研究多种糖类对肝素黄杆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保藏菌种的方法.方法将多种糖类加入黄杆菌悬液,观察冷冻、冷藏、冷冻干燥过程中肝素黄杆菌的存活率,并将海藻糖和甘露醇添加进斜面固体培养基,观察菌种的有效保藏时间.结果糖类的加入明显提高了肝素黄杆菌菌种保存的存活率,其中以海藻糖和甘露醇效果最佳.结论在培养基中添加2%海藻糖或2%甘露醇可使菌株斜面冷藏保存时间延长2周.
微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维持整个生物圈物质循环以及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方面显示了其它生物无法取代和比拟的作用,而微生物菌种资源长期有效的保藏,是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前提.低温、干燥和隔绝空气是菌种保藏的三个主要因素,尽管保藏方法多,但都是根据这三个因素来设计.
采用明胶片干燥保藏法保存1979~1988年分离到的沙门菌和志贺菌118株,现将菌种保藏效果报告如下.
目的 建立生物安全保证、菌种资源丰富、相应资料齐全、操作流程顺畅、资源共享便捷的分枝杆菌菌株库,为结核病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性平台.方法 主要依照二级生物安全(BSL-2)实验室管理要求和"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法规构建分枝杆菌菌株库生物安全保证体系;根据菌株库的功能作用结合结核病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及未来发展要求确立分枝杆菌菌株库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以临床分离菌株、专项研究收集菌株为操作对象制定适宜的菌株资料、相应病例资料收集及信息库建设流程;采用网络通讯和数据库技术建立分枝杆菌菌株库信息系统以提高建库工作效率和提供便捷的资源共享服务.结果 ①构建了包括生物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实验技术生物安全水平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与防护、菌株库生物安全管理等在内的分枝杆菌菌株库生物安全保证体系;②分枝杆菌菌株库包括菌株保存库、菌株资料库及相应病例资料库、菌株库信息系统三大主要部分,保存菌株的资料收集以相应的1个治疗周期为界限,菌株保存周期为10年;③临床分离菌株的菌株资料、相应病例资料收集及信息库建设流程按时间序列包括收集菌株库外暂存、菌株资料录入、病例资料录入、菌株保存价值判定、菌株入库保存、特定菌株取用及研究信息补充录入等重大步骤,专项研究收集菌株则按其特定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④采用SQL SERVER大型数据库和Delphi7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C/S体系结构包含保藏管理、质控管理、文档管理、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等五大子系统的分枝杆菌菌株库信息系统.结论在分枝杆菌菌株库建设中,生物安全保证是前提、丰富内涵建设是中心、合理流程设置是关键、信息系统开发是基础.
目的 建立临床病原菌菌种保藏管理的数字化系统,实现菌种科学分类和电子化管理,搭建细菌研究的资源共享平台.方法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建立病原菌菌种资源数据库.结果 构建了方便、实用的菌种资源库,实现了菌种的数字化管理.结论 利用信息化手段可推动菌种保藏的发展,为菌种研究提供共享平台.
在北京古老的天坛公园西侧一隅,有一处貌不惊人的"圣地",这就是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简称中检所)所在地.这儿虽不见雄伟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却有着国内最权威的药品生物制品检测手段,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动物种子中心、菌种保藏中心、动物检测中心、耐药性检测中心、麻醉品实验室等一流设施.尤其是这里荟萃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源源发布着国内最具权威性的药品、生物制品检测报告,也许一份报告就能决定一个产品的命运,每一份报告都连结着一个企业的兴衰荣辱.
近年来真菌感染,特别是少见、罕见真菌引起真菌病的增加,以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死亡率,使微生物学家逐渐认识到对真菌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防治策略等研究的重要性,而所有研究的基础都建立在对医学真菌的有效保藏上.建立一个规范的医学菌种保藏网络,可以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提供真菌病的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平台,促进人类对医学真菌的研究和认识.本文讨论了依托医院和科研单位,通过网络互联的菌种保藏新模式,希望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生物安全保证、菌种资源丰富、菌株信息齐全、操作流程顺畅、资源共享便捷的医学真菌菌种库网络,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的医院和相关科研机构加入到这个网络中.